“学思用贯通 知信行统一”在高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

作者: 赵春晖

摘  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等教育具有让学生由博返约、一以贯之的特点,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正确引导学生。理论学习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针对高等教育,知识传授是学知,价值塑造是思信,能力培养是用行。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039-05

Abstract: The Guiding Out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ints out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s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 for testing all the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tting student study wide return deep and follow one principle runs through it all.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we must integrate knowledge imparting, value shap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into one and guide students correctly. Theoretical study should be "well-coordinated in learning,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unified in knowledge, belief and pract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knowledge imparting is to learn and aware, value shaping is to think and believe, and ability training is to use and practice. Theref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curriculum is to achieve "well-coordinated in learning, thinking and application, unified in knowledge, belief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talent training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高校课程思政是一个融合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体化过程,需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本文通过分析思政教育的阶级社会本质,引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专业课思政教育的指导思想,通过分析工科大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特点及其实践,阐述了高等教育的“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发展内涵,得出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需要每个高校工作者深刻认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到教育的每个环节的结论。

一  思政教育的阶级社会本质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教育的社会功能总是其核心。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下一代形成社会认同,培养其维持社会功能的能力。在阶级社会,教育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培养接班人,就会形成为维护统治服务的各种教育思想理论。如中国传统教育目的是要教人“成人”,即教人明了做人的道理和本分,懂得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性德”,养成健全的人格,以在社会(与他人相处)中能够理事相宜、安身立命。儒释道三家对此都有其指归、阐述和践行,形成了中国文化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传统[1]。而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影响最深,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目的是将下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帝国公民,忠于国家。尽管东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但教育的目的是相同的,就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伦理秩序的人[2]。

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制度。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和教育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制度,又为经济制度服务。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其教育思想也大相径庭。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思想的政治根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其奉行多党制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是领导阶级,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而政治社会化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则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4]。可见,两种典型政治制度国家的现代教育思想也传承着其古代教育思想的衣钵,为当前的经济政治制度服务。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可称为“泛教育”的思想,即教育就是让人们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在哪里学习都可以,宣称科技无国界。这种思想由于缺乏政治根基,结果就演变出反约束、反政府行为,打着所谓自由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破坏团结稳定。这种思想是西方自由意识的现代版,无视历史和阶级,俨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立不住脚。当前,东西方关系进入全面博弈时代,中国在许多方面还处于劣势,尤其是高科技领域,这种思想很容易让西方表面的领先误导那些没有辨识力的人,特别是在思想政治领域,国内西化思潮依然在涌动。此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教育的本来目的。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政治性一向都很浓厚,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国民精神教育等几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特别是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硬性规定。比如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和督学等思想政治教育者按严格的要求进行筛选[5]。因此,我国要更加坚定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坚定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理念。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专业课思政教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且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当下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了这几点,思政教育工作就有了方向。除了专门的思政课程可以宣扬和推广思想政治理论和方法之外,应该且必须全面利用任何可以利用的教育方式和过程,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将思政教育落实到高等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从教育的本质目的出发,在各类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将“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贯穿于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明确虽然科技无国界,但科技工作者有国有家。

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家国情怀与专业课教学目的相结合。距今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家”“国”两字就已出现,距今三千年的青铜器“何尊”上,第一次出现“中国”字样,均体现了同一屋檐下、同一领域内的家国观念。传统文化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发展理念,弘扬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个人服务于家国的美德,是深深刻入中国人血脉的文化精髓。我们需要坚守和传承这种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明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吾辈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目的,学好科学技术知识,充实自己,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

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与专业课知识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其他学科都可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进行发现和革新。因此,任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贯穿其中,形成专业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的融会贯通,从而建设出课程思政的微观教学知识点。

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将实事求是的实践观点与专业课学习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7]。要利用专业课的特点来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准则。学习专业知识,实验实践是课程思政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让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也是课程思政要让学生领悟的终极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实事求是”让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去寻求真理,以全面、真实、负责的态度认识世界,不断去完善自我寻求创新,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实验实践环节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而达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三  工科大学专业课思政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典型做法

宏观上,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国家政策。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就需要全面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针对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