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水文案例库建设与应用
作者: 王鹏 王婷婷
摘 要:案例库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鄱阳湖水文案例库将鄱阳湖流域的水文特征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成案例并进行汇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该文从案例库的建设、评价体系和教学应用三个方面入手,以鄱阳湖水文案例库在水文水资源课堂上的应用为例,分析案例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案例的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促进水文水资源教学改革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鄱阳湖;案例库;水文水资源;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043-05
Abstract: The case library is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case teaching. The Poyang Lake Hydrology Case Bank compiles and summarizes the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yang Lake Basin in the form of topics and applies them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case teaching on teaching reform by taking the application of Poyang Lake Hydrology Case Bank in the classroom of Hydr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starting from three aspects: construction of case bank, evaluation system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ases effectively mobilizes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s students' master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ir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and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ydr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Keywords: Poyang Lake; case bank; Hydrological Water Resources; cas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案例是指具有教学借鉴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案例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案例,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分析、讨论等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1]。案例教学法是归纳式教学法中的一种,该教学法综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多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践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水文水资源是自然地理学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具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分析并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当体现一定的水文特色,突出水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等内在联系,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当下的水文水资源课程模式多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该课程中建设的案例相对较少[4],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不利于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为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鄱阳湖流域水文水资源案例库的建设及实施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以联系生活、帮助理解、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为设计原则,对“赣江流域径流形成过程及径流量的变化特征”这一案例在课堂上的运用做了相关教学设计。将真实的情景和问题带入课堂,形成以能力培养型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 国内外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现状
国外的案例教学开始较早,案例库发展较为迅速,以哈佛商学院和毅伟商学院的案例库为杰出代表[5-6],案例库具有系统庞大、资源丰富等特点。案例教学已经形成了从案例生产、案例培训到案例学习的一体化模式,案例生产多元化、培训系统化和学习阶梯化的系统构造;以问题为起点、以讨论为手段的教学方式对于我国案例的编写及案例库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9]。
与国外相比,国内各高校专业课程通常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较少从案例中引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案例库的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项程序都不够成熟[10]。大部分学校案例库的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案例库在建成之后没有发挥它的实际作用;二是案例库发展不均衡。大部分专业领域都有自己的案例资源库[11],并在实际教学中展开了应用,但是由于更新、完善等问题,资源库的建设一直停滞不前。总体来看,我国案例库的建设与开发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7,12]。
二 鄱阳湖水文案例库建设
(一) 鄱阳湖水文特征
鄱阳湖流域由鄱阳湖湖体及其周围的河流水系及湿地组成,主要包括赣江、抚河、修水、饶河和信江五大河流及各级支流,以径流的形式汇入鄱阳湖,又经过鄱阳湖的调蓄作用,在流域北端的湖口处汇入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周围地区的小气候和维护当地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
五河及其支流汇入湖区时,会携带大量泥沙并在下游淤积,鄱阳湖湖口处也是如此[14]。流域位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降水量季节变化较大,主要体现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汛期,冬季降水少。在河流补给和季节性降水的共同作用下,流域水位也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夏季为丰水期,湖区水体面积可达到3 000 km2,冬季为枯水期,水体面积不超过1 000 km2,呈现出“高水似湖、低水似河”的景观[15]。
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流域内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频发,湖泊水体逐渐萎缩、水质逐渐恶化等鄱阳湖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三峡工程与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关系等。为了深入了解鄱阳湖的水位变化、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的影响等水文现状,各高校相关专业依托项目支撑,通过采样、模型等方法,分别对鄱阳湖的降水量变化、径流变化和水位监测等水资源展开研究,获得相关结论并发表相关文献[15-17],为鄱阳湖的治理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 鄱阳湖案例与水文水资源课程内容
鄱阳湖的水文特征与水文水资源课程紧密联系,能体现水循环及其要素、流域产沙与输沙、水资源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水文与水资源响应等主要教学内容。通过案例反映鄱阳湖的水文现象,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水文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建设案例库之前,必须要明确案例不等于举例子。案例既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还具有多重矛盾,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机会。案例的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课程内容,突出课程重点,强化知识融合与拓展。必须具有真实性、规范性、启发性、互动性、应用性及内容的关联性等特点[3,7,18]。
根据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大纲,所建设的鄱阳湖水文水资源课程教学案例库中的案例涉及:鄱阳湖的水分补给与运移、鄱阳湖流域洪水灾变规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评价等主题,教学内容涵盖流域水循环过程、暴雨洪水频率计算和区域水资源评价等部分,见表1。项目案例均以数据、图表等做支撑,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现实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符合案例写作要求。
(三) 水文案例库建设、评价体系及应用
1 素材来源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是根据项目主题和涉及的知识点,充分挖掘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类,经过一系列的修改与完善,最终形成案例库。水文水资源课程案例库的素材来源有两个:一是教师课题项目,选取教师课题中与鄱阳湖水文水资源课程有关的项目,将每个项目拆分为若干个项目,确定每个项目的目标,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最终用于研究生课堂教学;二是通过阅读鄱阳湖流域水文水资源相关文献,收集数据,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
2 撰写与更新
案例的编写遵循以“学生讲解型案例”为主的专题性质原则,结构和内容遵循案例库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1,19]。鄱阳湖水文案例以标题、教学目标、案例所设计的知识点、正文和思考题为主要结构,按照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顺序编写。遵循真实性、客观性等原则,逻辑清晰、知识点明确。同时,鄱阳湖水文案例的编写采用图文并茂,并适当添加数据图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鄱阳湖水文特征为案例,也体现出了一定的专业特色。水文数据是不断更新的,数据的变化直接决定分析结果,因此,水文案例库的相关数据资料要呈现“动态模式”,及时更新。
3 案例评价体系
为判断水文案例库中的案例是否能够满足水文水资源课程的教学目标,评价案例库中案例的质量,案例的撰写、案例库的建设与应用等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评估,以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完成案例库建设之后,需要水文学相关的教师、鄱阳湖流域研究所等相关研究人员对案例中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专业知识与案例的融合程度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可以邀请研究生校友对案例的逻辑性、合理性给出指导性意见,丰富并完善案例库的相关案例及数据,提高案例库质量。经过教师团队的评价与改进之后,将其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课后从学生中间收集意见和建议,据此进行案例修改,使案例更接近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时俱进,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
4 案例应用
案例库经过编写、修订和完善之后,在水文水资源课堂上实施。结果发现:学生们能从案例中自主学习径流的形成过程、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等教学内容,并能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和师生们一起探讨并得出结论。鄱阳湖水文案例在课堂上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但是学生容易忽略案例之外与径流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影响径流的因素。
案例在课堂上应用之后,根据各位老师、同学们提出的案例呈现出部分知识点遗漏等不足之处,对案例的内容、课堂学习过程进行改进。主要是在案例中增加影响径流的关键词,使案例更加具有逻辑性,更加丰富、全面。在课堂上教师配备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被忽略的知识点,并及时做相应的知识补充。促进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全面的水文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三 案例课堂应用教学实例
以案例“赣江流域径流量变化特征”为例,该案例与教学大纲中“径流”部分相对应,教学目标如下。
1)叙述径流的主要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2)了解各种产汇流的过程机制,分析径流的影响因素。
3)掌握径流量及水位得到测量方法。
(一) 课前分享案例
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师将案例“赣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及相关的思考题在课前通过慕课APP发送到各位同学的手机端,同时准备一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20]。同学们在课前完成案例的阅读与分析过程,根据案例中对赣江流域径流形成过程的相关描述,从微观到宏观,得出径流形成的一般过程、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自主总结案例中涵盖的相关知识,搜集资料、查找和阅读文献,得出结论,完成案例后面的思考任务,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惑之处,上传至慕课堂APP。最后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