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与汽车文化课程教学融合研究

作者: 孙超然 彭才望 黄佳彦 肖名涛

思政元素与汽车文化课程教学融合研究0

摘  要:该文从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内涵出发,结合汽车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以汽车文化课程教学为例,从世界汽车起步—发展—消亡的历程及世界汽车产业的经济格局演变的角度出发,分析由此产生的地缘政治变化特点,从汽车产业的演变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论证中国文化的优越性。通过课程实例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会贯通思政元素,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中华强盛而读书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思政元素;汽车;融合;实例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9-0048-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mbined with the needs of automotive curriculum teaching, taking Automobile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ulting geopolitical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the world automobile beginning-development-extin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pattern of the world automobile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st system and Chinese culture i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 exampl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which can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set up the confidence and prid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deal faith of reading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utomobile; integration; case study; culture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通常仅设置在基础课程阶段,而不能贯穿于大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然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要求高,要进一步提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课程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中,能克服大学生专业学习阶段思政课程缺位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然而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度很大,尤其是把思政课程融入具有理工课特点的专业课程中,难度更大。本文从世界汽车起步—发展—消亡的历程,从汽车产业的经济格局出发,分析由于地缘政治变化,从汽车产业的角度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论证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基本观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4-5],阐述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  经济元素与汽车产业的融合研究

(一)  私有制国家的汽车产业演变过程分析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从英国传播至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至北美。机器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标志,常称为机器时代,机器的发明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5]。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蒸汽机车试车成功,人类进入了机械动力车辆时代。1873年英国戴维森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电动四轮卡车,1886年德国的戴姆勒和卡尔·本茨分别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四轮和三轮驱动的内燃机汽车。随后,汽车在欧洲的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逐渐得到发展,进而发展到美国、日本等国家。汽车在发明初期,由于制造成本昂贵,并没有得到迅速的普及。1908年美国人亨利·福特第一次采用流水线的生产方法生产T型车,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汽车的制造价格,T型车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6-7]。部分私有制国家的知名汽车企业成立时间见表1。

从时间上看,欧洲的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的汽车企业发展最早,其次是英国、美国,最后是日本、韩国等。从车企数量上看德国、英国和日本最多,虽然美国的汽车企业和品牌不少,但主要集中在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车企中。汽车企业的发展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贡献了源源不断的GDP,以德国大众为例,大众集团2019年营业收入2 562亿欧元,以德国8 200万人口计算,人均产值2.4万欧元,其在中国的营业收入接近1 000亿欧元。汽车及汽车技术的销售为这些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和外汇收入,也使得汽车成为了一种发达国家间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8]。

(二)  公有制中国的汽车产业崛起过程分析

当欧洲国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清康乾盛世的末期,在第二工业革命时期,清政府刚经历了鸦片战争,此时的慈禧太后还在紫禁城中大搞宫斗,清政府签订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9]。二战后,世界各国开启了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而此时的中国刚经历完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四年的解放战争,而后来又经历抗美援朝、三年国难时期。中国完全错过了三次工业革命,汽车科技甚至整个科技水平落后资本主义国家近百年。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自此,中国开始以合资的方式生产汽车,1984年1月15日,由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984年10月10日,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从此中国走上了乘用汽车制造的道路。通过巨大的市场换来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并逐步诞生了长城、吉利等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中国主要汽车企业及成立时间见表2。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汽车企业主要成立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除了一汽和二汽等商用车企外),在21世纪以后,还有大量的造车新势力出现,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这是世界所罕见的,而与这些造车新势力体量对应的仅有2003年成立于美国的特斯拉。中国汽车企业和汽车市场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开始快速增长。2009年汽车产销达到1 300万辆,超过美国,成为年新车产销量世界第一[10]。现在我国的汽车年产销量稳定保持在2 800万辆左右,并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的记录。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汽车企业纷纷倒闭、重组和被兼并的同时,中国的汽车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诞生,中国汽车的年产销一次次打破自己创造的纪录,中国汽车企业的诞生与产销的增长让世界瞩目,也为中国赢得了相对高度的国际地位。在整个公有制国家体系中,中国是汽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

(三)  汽车经济在不同所有制中的地位分析

汽车工业是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工业所需要的投资量大和规模大,与众多国民经济部门联合紧密。汽车工业涉及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等,与之关联的有钢材、镁铝合金和橡胶等各种材料,关联的产业有林业、有色金属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石油加工业、橡胶制造业和电气设备制造业等多种产业。汽车中的技术包含了动力装置、传动系统、智能控制装置和电工电子等多种高科技技术,汽车的加工、制造能力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制造军工、海洋装备、农机装备、飞机和机床等多个行业的制造能力。汽车产业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代表,还是从农业、服务业到工业的综合能力体现,一个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基本上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11]。2019年上半年GDP世界前八位的国家详见表3。

众所周知,俄罗斯国土面积世界第一,军事力量排名仅次于美国,全球第二。然而,俄罗斯的GDP排名排在国土面积仅是其1/170的韩国后面,汽车品牌更是屈指可数。对比分析表1—表3,可以认为,汽车强国即是GDP强国,汽车强则国强。强大的中国汽车制造业,使中国在国际上十分有力的话语权。因此无论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主的公有制国家,还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主的私有制国家,汽车经济的状况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都密切相关。

二  政治元素与汽车产业的融合研究

(一)  资本主义国家汽车市场的兴衰分析

汽车产业的成与败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科技的进步与否,还与经济社会状况、人文环境和政治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在资本逐利下,汽车市场时刻在演绎着争名逐利般的更新换代。以2019年世界汽车销量排名第一的大众集团为例,大众公司通过收购,将世界众多汽车品牌收入囊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集团,其品牌结构如图1所示。

这家1937年才成立的德国汽车公司,在德国有着最年轻的身份,然而1964年大众收购了成立于1909年的德国奥迪,后来又收购了英国的宾利、法国的布加迪、意大利的兰博基尼、捷克的斯柯达、西班牙的西雅特和瑞典的斯堪尼亚,2015年又收购了成立于1931年的德国保时捷汽车公司。一家德国的企业囊括了7个国家,9个品牌。而像这样的大集团公司还有通用汽车、菲亚特汽车和福特汽车等十三家超大型汽车集团公司[12]。这些企业正在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内演绎这“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斗争。

而更有甚者是英国,一个首先诞生了工业革命的国家,一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凭借着工业革命的优势,诞生了劳斯莱斯、宾利等多个世界闻名的汽车品牌。一个曾经的汽车霸主,还没有等到进入21世纪,英国几乎卖掉了全部的汽车品牌,如图2所示。阿斯顿-马丁、捷豹及路虎被福特收购,劳斯莱斯和迷你被宝马收购,宾利被大众收购,名爵被中国南汽收购。2017年,英国的莲花汽车公司卖给了中国的吉利,宣告一代汽车制造强国谢幕,仅留下摇摇欲坠的汽车研发中心还勉强在维持。

(二)  社会主义中国的汽车市场分析

与摇摇欲坠的英国汽车工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异军突起。中国这些成立于20世纪末期与21世纪初期的汽车企业,2005年至今,收购了世界著名汽车品牌8个,如图3所示,更有甚者,2018年中国吉利汽车公司收购奔驰公司9.69%的股份。中国的汽车收购涉及德国的宝沃和奔驰的部分股份,瑞典的萨博和沃尔沃,英国的莲花、罗孚和名爵,韩国的双龙。

不仅如此,中国的长城汽车拒绝了德国大众汽车的收购请求,中国的比亚迪汽车和奔驰公司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公司,日本丰田公司主动与比亚迪汽车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业务,英国的路虎汽车从卖给美国福特汽车后,又转卖给印度的塔塔汽车,即使如此,路虎还要千方百计地与中国的奇瑞汽车合作。中国的汽车企业已经从弱小走向了强大,已经从总制造强企走向了科技强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