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研”:课程(群)类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孔亚暐 崔艳秋 王亚平 牛盛楠摘 要:新工业革命引发了新工科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的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分析国内外教学学术的研究进展,指出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新形态。以教学学术共同体的视角,解析“新教研”的理念,针对课程(群)类虚拟教研室,将“新教研”细化为新范式、新课程、新资源、新平台和新团队5个方面,具体分析“新教研”的总体建设思路与5个方面的实施路径,阐述我国虚拟教研室建设与推广的路径、范式。
关键词:新教研;地方院校;课程(群)类;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23-04
Abstract: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s triggered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analyz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ching academic at home and abroa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is a new form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intelligenc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academic community, the concept of "emerg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nalyzed. Aiming at the curriculum (group)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the "emerg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subdivided into five aspects: new paradigm, new curriculum, new resources, new platform and new team.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 "emerg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are analyzed in detai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ath and paradigm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n China.
Keywords: emerg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group);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construction path
新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工科建设的发展[1],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的推动下,高等教育理念、思路、方法及手段等的研究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高校教学学术由此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关注点之一[2]。依据世界产业革命与高等教育的互动规律,在当前以智能化、互联网产业化为特征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3],重视融合创新的新工科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由此形成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4]。新工科的显著特征是学科的跨界交叉[5],以及数字化、信息化和物联化为主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要求教师具备科研能力、教学学术、工程实践和教育情怀等素养,其中教学学术发展是核心素养[2]。“新教研”应高校教学学术的发展而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展多学科领域、多机构联合、多校共享的教学研究活动,探索“智能+”时代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6]。
1990年,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一书中,博耶(Ernest L Boyer)首次提出教学学术的理念,阐述了发现学术、整合学术、引用学术和教学学术。“学”有学问、学识和学理的意义,“术”的本意为技术、技能和应用,教学学术意指以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为对象、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深入研究教学特点与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7]。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等进一步提出“教学学术共同体”,指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共同体,开展教学学术的研究与应用,强调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充分沟通,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认知[8]。新工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系统化及开放式的特征[9],是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管理体制的一次“革命”,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学科交叉、数据收集、系统分析、人际互动、团队协作和工程伦理等能力,要求新的教学学术具有跨学科、重实践、教育情怀等特征[2],需要以“新教研”为思路,探索教学学术的实施路径和运行模式。
一 虚拟教研室的概念辨析
(一) 虚拟教研室的特征
与西方大学实行的“大学-学院-研究所(系)”的组织模式不同,进入20世纪后,苏联和新中国的高校中出现了“校-系-所”的新型组织模式,教研室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10]。教研室是高等学校内按照专业、专门组(化)或课程(一门或几门)设置的基本教学单位[11],我国的教研室发展经历了初创期(1949—1954年)、定型期(1955—1965年)、恢复和转型期(1978—2000年)和虚化期(2001—至今)[12]。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政府、社会和市场对高校科学研究的需求与投入的增长,科研水平与科研产出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量标准,教研室在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师成长等方面的作用受到削弱[12]。《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13]。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是优化教育学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学术产出、激发大学学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关键[14]。
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发展,加强了高校之间、高校与相关机构的跨时空交互,促进了教研室的迭代,形成了虚拟教研室的新形态。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背景下,为解决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共性、前瞻性问题,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6]。自概念出现之初,虚拟教研室逐渐由网络教学教研平台[15]、跨校联合课程教学[16],发展为满足教学学术需求的“教学学术共同体”,打破了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区域、学科专业和行政隶属的局限,增强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推广先进教学技术方法,推动优质教学资源、案例库建设[17]。称之为教研室,虚拟教研室由教师组成,承担教学职能,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新”的教研室,虚拟教研室以问题为导向,重在解决“智能+”时代中教育教学的共性理论和现实问题,成员组成上具有跨学科、跨校际、跨国际,以及动态性、灵活性和可叠加性的特征,教研环境上呈现出虚实结合、跨时空交互的特色,体现出扁平化管理、民主化研讨和平等性共建共享的理念[17]。
(二) 虚拟教研室的职能
作为智能化时代的教研室进化的结果,虚拟教研室借助互联网、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跨专业、跨校际、跨地域,甚至跨国际的教学学术研究,引入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等,将跨学科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形式和语言,探索未来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评价等,推广思政引领下的信息化、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成果[17]。根据建设侧重点的差异,当前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分为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三种类型,以课程(群)教学类为例,虚拟教研室具有以下的职能。
1)构建教学学术共同体。虚拟教研室利用信息技术,联合同类高校与机构,加强国际合作,打造突破时空限制、“线上+线下”结合的新型教研模式。既具有科研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又在研究内容上注重高校不同学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打破传统教研室的学科专业、行政隶属等局限,保障志趣相投的教师群体共同开展教学学术研究,形成基层教学组织的新形态和新范式[17]。
2)加强教师教学研究。依托虚拟教研室,借助网络教学学术平台,可以加强同类院校的合作共享、与相关研究机构的联合共建,促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思路、方法和技术的引入,形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交互反馈,推动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意识。
3)共建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智能化为虚拟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虚拟教研室发挥“智能+”时代的全时空互联互通的优势,各成员利用网络平台,协同共建能力框架、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VR展示、电子课件、教学案例、实践实验项目和数据集等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充分发挥知名高校的资源优势,帮助普通和中西部高校快速提升课程(群)教育教学水平。
4)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音像实时同传平台及技术,可以组织常态化的跨校际、跨国际的教师培训,实现各校教师之间的全时空教学、教研互动交流,发挥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一流学科、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校专业教师的共同交流、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各类高校的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二 “新教研”教育理念的解析
“新教研”是“智能+”时代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及其开展的教学学术研究,以教学学术共同体汇聚志同道合的跨校际、跨国际教师群体,协同共建的研究院所、行业企业、传媒机构等,立德树人、德学兼修,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力。“新教研”之所以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态,因其具有新范式、新课程、新资源、新平台和新团队等特征。
(一) 打造“虚拟教研”标准“新范式”
借助全时空智慧云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形成“多校+多类机构”的共享共建,打造教学学术共同体。发挥知名高校的办学优势,融合各类机构的优质资源,反哺普通与中西部高校,消解当前高等教育遇到的办学层次、地域水平等的差异,全面提高各类高校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探索“智能+”时代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路径,构建新的教学学术研究模式,打造虚拟教研室新范式。
(二) 建设“工程思政”时代“新课程”
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探索思政与工程教育融合新方法,构建“价值、能力、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新途径,打造“工程思政”教育教研新理念,以思政教育引领课程建设,将思政元素全面引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在“人-科技-工程-社会”的大工程教育理念下,将工程哲学的“科学-技术-工程”关系置于人与社会网络中,突出“人”在“学”“术”和“科技-工程-社会”之间的串联关系,在育人中融入登高博见的国际视野、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学以致用的社会责任、止于至善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法制、生态、工程伦理意识与绿色发展观,建设“工程思政”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