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张红光 王焱 闫栋 许永红 杨一帆 李怡霞 杨富斌摘 要:为了做好大学的“三全育人”工作,针对汽车文化这门公共选修课程,在建设课程思政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精心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合理运用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等。通过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的共同努力,“三全育人”工作和课程思政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汽车文化的教学工作获得选课学生的认可。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汽车文化;公共选修课;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27-05
Abstract: The course "Auto Culture" is a public electiv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hree-all Education" effectivel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the course "Auto Culture", some measures including designing teaching materials scientifically, refin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ses elaborately,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ases with teaching materials perfectl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mploying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properly, have been performed.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bviou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erms of "Three-al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course "Auto Culture" has won high praise from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three-al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uto Culture; public electivecourse;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ed teaching
“三全育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中的每名教师、每门课程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三全育人”工作和综合改革实践,而课程思政是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抓手之一[1-2]。北京工业大学汽车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也为公共选修课)。一方面,针对机械大类、能源动力大类和交通大类的本科生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强化其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学生从文化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汽车、熟悉汽车,从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针对经管类、文法类、艺术类和其他理工类的本科生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工程层面和技术层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掌握与汽车相关的一些重要知识,从而加强其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已经越来越普及,已经广泛深入到人们(包括在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汽车文化课程从受众面、课程内容等方面来看,具有建设课程思政的先天优势和有利条件。
张红光18年以来一直是汽车文化课程的主讲教师,王焱、李怡霞和杨富斌目前是汽车文化课程团队的骨干教师,闫栋、许永红和杨一帆是2021—2022年汽车文化课程团队的研究生助教。汽车文化课程团队的教师目前承担了北京工业大学2021年度第四批“三全育人”教师团队一般培育项目(项目名称:汽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强化“课程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张红光是该项目的两名负责人之一,李怡霞和杨富斌是该项目的骨干成员。
一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在充分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程特点的前提下,汽车文化课程主要涉及汽车构造、汽车发展、汽车技术、汽车车标、汽车命名、汽车广告、汽车代言人、汽车名人、政要座驾、国民用车、汽车运动和汽车展览等内容。可引导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汽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对汽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对汽车的鉴赏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汽车文化的授课内容充分体现技术性、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在授课全程中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探索过程及创新环节,有助于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汽车文化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一章“汽车概述”,目标为掌握汽车领域的一些关键术语、熟悉汽车领域的一些重要术语;重点为汽车定义、汽车组成。第二章“汽车史话”,目标为掌握汽车技术方面的一些重要发展历史;重点为汽车发动机发展历史、汽车车身外形发展历史。第三章“汽车技术常识”,目标为从技术层面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重点为汽车发动机排量、汽车发动机排列形式和电动汽车;难点为汽车变速器、汽车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第四章“汽车车标”,目标为掌握汽车车标的设计原则及规律;重点为一些著名汽车车标的含义及来源;难点为从车标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车标。第五章“汽车命名”,目标为掌握汽车车名的原则及规律;重点为一些经典车名的由来;难点为如何构思完美的车名。第六章“汽车广告”,目标为掌握汽车广告的表达方式;重点为汽车广告所表达的意境、英文汽车广告解析;难点为如何构思完美的汽车广告。第七章“汽车代言人”,目标为掌握汽车代言人的选择原则;重点为分析现有汽车代言人选择的经验教训;难点为如何为汽车产品尤其是新产品选择最适合的代言人。第八章“汽车名人”,目标为掌握汽车名人职业生涯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学生自身的成长提供参考与借鉴;重点为汽车名人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难点为如何借鉴汽车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学生自身的成长助力。第九章“政要座驾”,目标为掌握各国领导人的公务用车情况,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难点为中国领导人公务用车、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第十章“国民用车”,目标为掌握汽车在中国民用领域的应用历史和现状;重点为中国国民用车、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第十一章“汽车运动”,目标为掌握汽车与运动的有机结合方式、良性互动情况;重点为汽车运动的多种形式及意义;难点为一些著名汽车运动的规则及演变。第十二章“汽车展览”,目标为掌握国内外著名车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重点为几大著名国际车展的由来及其特点、中国汽车行业和中国车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通过对汽车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从技术视角和文化视角充分了解汽车,掌握相关的重要知识,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有效激发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切实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工程技术素养和综合素质。通过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元素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重点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民族自豪感、自主品牌的成长与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汽车技术与工程伦理道德、道路交通与遵纪守法、环境保护与技术进步及国产汽车在防疫一线和大国担当中的角色与贡献等方面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为落实“三全育人”提供可靠的保证。
汽车文化课程可有力支撑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毕业要求中的“工程知识”“工程与社会”两项。在工程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汽车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工程与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运用这些重要的工程与技术知识去有效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现实中的技术问题。在工程与社会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汽车领域的技术演变历史、文化发展历史和汽车与社会的互动情况,在此基础上,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其应承担的责任。在工程知识方面,主要由本课程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强力支撑。在工程与社会方面,主要由本课程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强力支撑。
汽车文化课程最在2021—2022年一直坚持进行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以课堂现场多媒体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腾讯会议”+“汽车文化课程微信群”)[3]。“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是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的线上教学平台,是汽车文化课程进行线上教学时的基础平台和首要平台,任课教师通过“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学习通知,布置平时作业、特别作业和期末结课大作业等。教师通过“雨课堂”平台进行全程的课程同步直播,并且在授课过程中,实时发布一些问题请学生回答,从而督促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并可达到线上点名或线下点名的目的。汽车文化课程平时成绩的构成及计算方法为:一是依据“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上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和特别作业成绩等进行换算的部分,占比为70%;二是依据学生在“雨课堂”直播听课过程中的实时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换算的部分,占比为30%。由以上两部分构成的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在某些时段,任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到课堂现场听课的积极性或参与课程互动环节的积极性,会提供适当的平时成绩奖励附加分,学生的平时成绩奖励附加分可纳入平时成绩的计算中,而平时成绩的上限为100分。汽车文化课程期末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结课大作业成绩,平时成绩占比为50%,期末结课大作业成绩占比为50%。采用汽车文化期末结课大作业代替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期末在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上发布汽车文化期末结课大作业,学生需要在截止时间点前完成“汽车文化期末结课大作业”的成功提交,逾期未交或没有成功提交的,期末结课大作业成绩记为零分。任课教师建立了汽车文化课程微信群,建议全体选课学生进入该微信群,汽车文化课程微信群是对“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的有效支撑或补充,任课教师在“汽车文化课程微信群”经常发布一些课外学习辅导资料、应急预案信息或备用材料等,也有一些师生交流活动和互动环节。
基于新冠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等现实背景,任课教师和课程团队已经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时跟踪系统软件和硬件的更新与升级,将“北京工业大学日新学堂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汽车文化课程微信群”和“腾讯会议”等网络(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从而充分发挥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的优势。
二 重点融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及其融入领域
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考虑将如下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避免生硬地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拼接”,避免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而“用力过猛”地进行空洞说教的课程思政。
1)在“国庆节”前夕,根据汽车文化课程的授课进度,结合“国庆节”期间的爱国情怀表达,布置 “国庆节”特别作业,该特别作业的主题为查车标、讲故事和深度了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根据汽车文化课程的授课进度,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布置“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作业,该特别作业的主题为研读国内外汽车名人、探讨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性。
3)结合相应章节内容,教师讲授结合学生研讨,从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轿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和轿车普及化等事实,喜看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4)结合相应章节内容,教师讲授结合学生研讨,了解全球汽车工业和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汽车名人的成长道路,客观分析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职业道德和历史责任感等对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性。
5)结合时事内容和热点问题,教师讲授结合学生研讨,全面梳理中国汽车工业抗击新冠感染疫情期间的合格答卷和优异表现,从而为中国自豪、为中国汽车工业骄傲,为青年人的制度自信和家国情怀提供鲜明生动、接地气的典型事例。
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由热点话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概念,自然进入相关内容的讲授,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元素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在“三全育人”、课程思政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润物无声”地育人、“潜移默化”地引导方面进行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4-5]。另外,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相关课外资料,督促学生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任课教师细心设计和精心组织下,汽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章节中,能够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做到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重点领域有:第一章“汽车概述”、第二章“汽车史话”、第三章“汽车技术常识”、第四章“汽车车标”、第五章“汽车命名”、第八章“汽车名人”、第十章“国民用车”、第十一章“汽车运动”和第十二章“汽车展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