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精神信念教育的工程实践类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陈烨摘 要:风景园林专业工程实践类课程紧扣学科核心,以建设一流课程为目标建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结构性思维视角,提出思政元素体系化建设的三大本位。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索,凝练基于四大科学精神信念的培养思路。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引领,在化育无形的过程中提升思政教学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风景园林;建筑;思政体系;红色景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36-04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cours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closely adheres to the core of the discipline and constru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ith the goal of building a first-class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think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standards for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t explores the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ndenses the training ideas based on the four scientific spiritual beliefs.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cientific, cultural and spiritual guidanc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invisible process of chem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Red landscape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1]。加强人才的思想素质培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命运。《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2]”
作为国家一流学科的东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正面临着生态文明、城市双修和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培养的人才将是在祖国大地上践行知识与技术及对生态环境有影响力的建设者;是在景观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在社会实践与经济利益中,能够找到自身的定位,对国家、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建设者。因此,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紧扣学科核心,“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3]”,不断挖掘并基于学科特色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最优路径,以实践为阵地,科学建构基于国土环境、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与价值观念”耦合的教学新范式,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全方位融合建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理论化、专业化和高端化的思政水平。
一 风景园林工程实践类课程思政定位与特色
全方面构建教学内容中的思政体系,是风景园林工程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思路。教学中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整体改革的教学思路,融创专业思政特色,从而培养思想政治可靠、人文素养丰富、专业技术过硬和职业道德良好的综合性人才。
从社会实践层面看,风景园林工程实践类课程具有直接对接当代社会需求的特点。教学内容常常紧密结合人居环境建设的国家战略方向,教学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引领相结合,将工程项目置入社会大课堂之中,通过真实的建设场地促进课堂内外的互动模式,打破课堂教学的界限;通过社会调研破开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壁垒,以社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搭建了学生了解公众需求的桥梁,以培育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
从工程技术层面看,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风景环境中的建设评估、选址及技术与大尺度景观规划、中尺度景观设计和小尺度工程技术等。其中,由于建筑规模、体量和形式对生态环境的扰动较大,因而在生态敏感性和建设适宜性方面需要价值判断和批判性考量。其中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背景的技术思考,有利于形成能力与素质并重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
从价值观念层面看,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与国家建设息息相关,风景园林工程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教学中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需要学生从工程实践中不断探索答案背后的价值观念,在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其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和引领作用。这也正回应了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这样的培养方式全方面贯彻在工程实践类课程体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了以往单一、传统的思政育人模式,成为了培养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从人文价值层面看,我国具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亭台楼阁”等传统建筑类型一直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精粹。不过,当代风景园林建筑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定位,大体量、新类型建筑的出现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不断上升的经济需求也给风景环境品质带来了冲击,这就需要把握当代专业培养体系的思政定位,改变工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文化的现状,在传承中探索发展的科学途径,不断完善专业核心教育的思政框架。
二 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体系化建设
在立德树人的目标统摄下,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科属性、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课程中聚焦鲜活的风景园林工程实践中的价值观、认识论、历史观和发展观,建立基于不同占位的“国家本位”“文化本位”“专业本位”三大思政元素体系,将思政“种子”融入课程思政体系之中,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建设成效。
(一) 国家本位
习近平在2020年9月的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技术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4]”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在“四个面向”的基础上,通过“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激发为国创新、爱国奉献精神的主体反思。与此相应,风景园林学科紧扣国家战略和社会现实需求,将专业教育定位于个人发展与国家大势和时代责任相统一,以培养面向国家发展方向的前瞻性专业能力,以及面向人民需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这些都是风景园林学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在思政体系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符合学科内生规律、紧扣人居环境建设战略和结合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学思路。思政建设立足专业核心,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解析为实践性知识与观念性知识,培养学生珍惜青山绿水、乡土风貌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形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积极思考并融入国家建设、勇担民族复兴重任。
(二) 文化本位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练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和基于科学精神的文化思辨就是相对于知识传授之外的隐性功能,是融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关键。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中国园林文化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特色,但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还面临着认知偏差、价值取向模糊等现实困境。在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同时,教学中强调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历史典例、以环境文脉探索历史关联、以时代价值评估历史传承及以科学求是精神凝练专业文化。如课程讲授了冯纪忠先生所建何陋轩中显现的艰苦创新精神、齐康院士的烈士陵园记念馆表达出的红色文化及奉献精神和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在威尼斯展上建造的瓦园向国外学者展现的民族精神等,帮助学生把握历史脉搏、精准认知时代发展定位,凝练当代专业核心文化,进而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强化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
(三) 专业本位
教育部强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8]”。当代大学教育聚焦科技前沿,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人才培养的专业诉求。在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能力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这是由专业走向职业、知识实现价值的重要关键。
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创新思维的训练。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当代风景园林建筑工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对环境保护的生态技术及强调节能低碳的绿色技术,培养建立在思想性、价值导向性和方向性之上的专业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以以创新为导向的职业观念为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创新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是知识传授中的一体两面。教学中详述了习习山庄的建设过程,该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设计师依山就势、灵动布局,创造了用低成本的建筑材料完成了“灵栖砌法”,体现了老一辈设计师的创新能力,以及优秀的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
三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探索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公布之后,国家教材委员会于2021年7月又印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指南特别指出了信念的重要性:“阐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思想,培养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作为思政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和根本遵循,课程教学建立了基于信念与精神培养的思政目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磁场效应。
具体到课程教学思路及方法的探索中,不断地将思政目标、任务、内涵、路径、方法和专业思政元素等全面融合,开放专业思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从实践过程看,启发性引导价值观思辨过程是培养爱国精神的重要环节,优秀实践及事迹则是启迪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内在保障,工程伦理提升国际视野下的文化定位及专业格局,以凝练当代敬业精神和使命担当、专业特征与观念特征并重的红色景观是培养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 观念认知引领爱国精神
教育部指出人才培养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9]”观念引领下的品格与素质培养,就是要将工程实践技术的运用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问题,在实践中探究知识生产创新的规律性体系,在价值判断中运用知识,在学习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