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谭倩芳

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0

摘  要:随着全国疫情爆发和职业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在线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资源。该文从教师队伍、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运行四个层面阐述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质量提升的策略,对在线课程的质量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在线课程;质量提升;策略;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084-05

Abstract: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epidemic and the highly informatio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online cour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eaching resour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onlin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quality research of online cours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line courses;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curriculum design

在线课程是教育高度信息化的必然产物,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趋势。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大规模爆发,“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方式迅速在各大高校普及。在线课程的优势主要有:一是自由度高。在线课程强调自主学习、学习地点更自由和时间更灵活,更方便、更简捷。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二是可重复性。可以反复观看学习视频,便于复习,并且倍数可调、进度可控。三是更全面。课堂教学通常重难点精讲,其他补充内容弱讲,甚至不讲。而在线课程讲解更详细、更全面。四是个性化。学生可在课堂内容没有听懂的情况下,通过在线课程的补充,继续学习,从而使知识点内化,有效地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线课程的质量需要同时兼顾课程多元价值的主体,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需要兼顾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线课程需要以育人目标为导向兼顾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需求。

一  教师队伍质量提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线课程教师队伍质量提升需要做到三师协作,三师是指“课程教师、助教、企业教师”,每位教师的分工不同,课程教师的任务是线上授课,而课程内容是课程质量的主要呈现方式之一。课程内容是这道知识大餐能最直观地展现其色香味,关系到学生是否选这门课,以及在这门课程中能否学到东西。课程内容应该关注“呈现方式是否具有吸引力、新颖性、科学性、先进性,以及课程教师本身的师范素养”。线上授课并不是直接把教科书中的文字内容做成带声音、图片的视频内容,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媒体介质转变,是知识的简单加工,本质上是另一种方式的照本宣科。课程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融合相关学科知识,重组知识结构,做知识的再造者、创新者、学生思维的引领者和学生成长的助力者。

助教的定位是线上课程的“小管家”,学生的管理从教师在教室直接管理,变成了教师组织下、助教为主力的协同管理。①准备阶段:学校对助教志愿者进行线上培训,开展线上教学技术支持志愿者的工作,促使助教熟悉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助教需根据岗位需求,积极与课程教师互动交流,绑定进入教学班级,及时反馈学生的学情。②辅助阶段:在网络授课过程中,随堂听课,观察课堂顺畅度,当突发情况来临时,准备备选方案以支持教师继续授课,帮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根据教师授课进度,积极辅导学生们的学习。③答疑阶段:完成作业批改、记录作业情况并反馈给任课教师,并协助教师进行答疑,做到随问随答,并收集教学建议信息,及时反馈,提高在线课程教学效率和效果,确保网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课程建设中应从企业一线引入资深企业老师,企业教师协助课程教师把企业的新工艺、新标准带进课堂,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学生的定位也从课程的学习者过渡到社会的学习者、企业的参与者,通过完成企业任务,强化能力本位,增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教师更像是实操教练,手把手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企业实训任务增强自信心,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  课程设计质量提升

(一)  课程目标和内容设计

根据在线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了解、理解、运用”。可把需要记忆、理解的低阶教学目标作为在线课程自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目标作为终极课程目标,如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层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应依据教学大纲,开展学情分析与企业调研,把知识点揉碎再重组,重组的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和高于教材,要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加强学科教学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劳动精神教育的结合,要使线上教学更具活力和更高效。在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中,应更加注重线上课程的情景化、立体化。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与育人目标,注重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引领,同时应多渠道准备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做到与时俱进。

(二)  教学方法优化

学生在课堂进行高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①解释。通过展示启发性的例子或插图,进行提问:“其中的关键概念/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如何证明?”②释义。比如,讲述知识点背后的故事;提供恰当的翻译;为思想提供历史或个人的维度;使用图像、故事和模型使理解更加具体化。深入分析“揭示了什么?像什么?和我们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很重要?”通过释义,揭示本质,阐明意义。③应用。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使用所学的核心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思考何时何地使用这些知识及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知识。④洞察。通过批判思维来观察和倾听观点,你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换个角度会是什么样?如何做到不同?⑤共情。进入对方的感觉和世界观的能力,换位思考是什么样的感觉。⑥反思。意识到自己有不理解的东西,进行自我认识和反思,反思自我的优缺点、知识的局限性和改进的方法等。

(三)  学习过程设计

在线课程质量不等同于教学资源质量,很多教师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在在线课程视频等资源的制作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和关注。课程不是静态的教学资料,而是一个动态过程。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否能达成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更取决于课程设计规划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学生是否有效参与这些活动。

为确保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深度理解这个终极教学目标,老师们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将学习任务和学习评估置于真实工作情境,鼓励学生使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来完成某项任务。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自我评估和创新。③鼓励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研究者式的专业探索。④设置闯关式测试,难度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到考验和挑战。

同时,课程教师可从“明目标、知方法、激兴趣”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课程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的努力方向;教师要讲解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不同基础的学生找出学习的薄弱环节,合理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任务;同时,介绍并指导学生使用费曼学习法、思维导图学习法等高效学习方法,并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知识体系,以促进理解,加深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三  课程建设质量提升

(一)  利用学习笔记提高在线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在线课程时教师不能及时监督,这时学生可利用学习笔记提高在线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记学习笔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记重难点,把握整节课的核心。②记困惑,将未听懂的问题记下来,课下请教同学或老师解惑,做到“日清日进”。③记方法,勤记老师和同学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做到以下几点来督促学生学习:①要求将学习笔记拍照上传到APP,教师通过笔记,大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授课。同时也可提升学生在线学习的效率,减少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②提升学生整理归纳能力。在线课程都是10分钟左右的微课,时间有限,即使学生通过截屏将课件记录下来,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独立思考总结归纳,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学习笔记进行二次优化,不断提升整理归纳能力。③开展“优秀笔记”评选活动。教师可每天评选出优秀笔记,这种“作品展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督促。

(二)  增进在线课程交互性和协作性

在线课程不是静态的教学资料,而是动态的教学过程。课程的育人目标是否能达成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更取决于课程设计规划的教学活动是否科学合理,以及学生是否有效参与这些活动。在“在线课程有效互动活动评选”调研中,排名靠前的有效互动包括“线上的辅导答疑”(95.3%)、“小组协作任务”(71.9%)和“主题讨论”(70.7%)等,见表1。线上辅导答疑主要针对知识易错点、难重点进行,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点漏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能否得以解决,都需要在这个环节得到验证。如重庆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师通过“线上五步答疑”指导学生课程报告,分别是:①快问快答,唤起回忆(5分钟回顾课程学了哪些创新模式与方法);②连麦专家,扫盲一波(20分钟通过连麦专家讲解,让学生对项目从选题到计划书的撰写全方位了解);③你的困惑,各个击破(25分钟问答环节,师生交流学生小组的问题);④立即行动,潜能爆发(30分钟分析小组创意,研讨改进点子);⑤马上纠错,拍板定案(专家和老师对学生创意点评,给出适切建议)。

同时开展“小组协作任务”和“主题讨论”,通过“小组协作任务”,学生互相交流和协作,提高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主题讨论,大家集思广益,产生出更多、更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案,既能开阔视野,又可拓宽知识结构。

(三)  提升教师在线课程培训质量

在“在线课程相关培训”调研中,98.9%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相关培训,但参评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却不高。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培训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71.8%的教师认为“讲解枯燥”,69.2%的教师认为“内容实用性不足”,67.1%的教师认为“自身动力不足”,89.6%的教师认为“无相关培训考核”,如图1所示。调研发现培训的成效存在二级分化的现象:对于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45岁及以上的“资深”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造成这种现象的成因是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的主动性。

教师参与培训既有外部动机也有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考核制度、职称评定和培训学时要求等;内部动机指教师自身的意愿、兴趣和求知欲等。当内部动机大于外部动机,属于主动学习,培训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当外部动机大于内部动机,属于被动学习,培训效果就大打折扣。对于那些参与培训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资深”教师,需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可以从“培训内容、过程考核、培训成果”三个方面来提升培训的成效。培训内容是指培训的内容及内容的呈现方式,培训内容应为教学一线服务,内容应具备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和易学实用等原则。呈现方式应体现以问题为中心、与实践相结合和生动有趣等特点,从而促使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被培训内容吸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过程考核指培训的考核方式,可采用小组考核方式,如布置小组实操演练、平台动态打卡和撰写培训心得体会等任务,小组成员互相督促、相互促进,达成共同成长的培训目标。培训成果指有助于提升参培教师积极性的相关成果,如培训结业证书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挂钩。同时对于那些动力不足的“资深”教师在施加压力的同时还应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进一步强化教师参与培训的内外部动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