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协作式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郭壮志 薛鹏 徐其兴

摘  要:紧密围绕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学过程要承担立德树人任务的新要求,结合河南工程学院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间协作、师生协作及理论应用协作的协作式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协作式教学通过将抽象的电力系统理论知识化繁为简,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理论学习效果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效地将价值观引领、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贯穿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全过程,为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电气工程类强电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有益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协作式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33-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young pers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 novel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cluding curriculum cooperation,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and theoretical application cooperation was put forward based on Marxist cooperation theory and applied to power system analysis courseteaching. By simplifying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power system, collaborative teaching reduces the learning difficul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mproves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theoretical learning effect and ability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cultivates students' collaborative spirit,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s the guidance of values,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 It provide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ourses i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he course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 collaborative teaching; problems; teaching reform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方向的核心必修课程。2014年,为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河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总体要求,河南省教育厅启动开展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河南工程学院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为契合河南工程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具有夯实理论基础和强工程应用能力的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2017年课程组开始探索教学内容、实践实训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革[1],并通过课堂实践和学生闭环反馈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模式逐步优化。经过4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组已形成一套系统的“案例法教学+虚拟化实践+实训”的教学模式[2],达成了理论教学和工程应用的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且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强化了人才综合培养质量。为深入贯彻落实2019年我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需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融入工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其给河南工程学院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过程提出了融入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新一轮的课程深化改革势在必行。采用何种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从而担负起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和科技报国使命担当的双重任务,已成为思政教育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10月课程组结合河南工程学院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探索思政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和课程教学改革前期成果,提出了教学过程融入课程间协作、师生协作及理论应用协作的协作式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理论学习效果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有效地将价值观引领、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能力贯穿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了德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协作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许多人集中在一起,有计划地协同劳动,被马克思称为协作,并在《资本论》中通过深入论证得出: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集体力,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很显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若能基于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充分合理利用个体间的差异,通过个体之间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极大地提高预定目标达成效率;同样,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将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国内学者很早已开始聚焦于基于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的教学探索,并将其应用于各种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学[3-5],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成果。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不仅是一门涉及物理、数学、电路、电力电子和电机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课程,而且是理论和工程应用融合的课程。除了教师和学生间的协调会影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质量外,学科间的协调及理论与工程应用间的协调等都将直接关系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当前已有的协作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间的协作为切入点的互动式教学,即只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对影响教学的其他关联要素考虑并不充分,虽然其能为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协作式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但是并不能直接应用,需要在其教学中进一步拓展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中的协作要素,深入挖掘除人的因素外其他影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关联要素,并探究教学过程中关联要素的有效协作方法。因此,本文所提出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协作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为尽可能利用一切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师生要素、课程要素和理论工程要素等,基于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有计划地实现人的要素和非人要素间的互补协调融合,进而实现电力系统理论知识的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为达成具备科学精神和夯实专业知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  课程思政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作为河南工程学院应用技术型本科转型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首批应用技术型示范专业课,为契合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需求,课程组从2017年至今已进行了多轮次的教学改革,围绕着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模式变革和理论与工程融合4方面开展工作:①完善了教学内容。课程组修订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理论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总课时增加56课时,覆盖了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所涉及的核心知识点,教学内容得到极大优化,新的教学大纲已在2019级以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实施。②革新了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围绕着工程应用主线,教学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虚拟工程模拟教学”的“3+1”教学方法。③变革了教学模式。为提高理论课教学过程与工程应用的融合度,由传统的“直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师主动型教学模式转变为借助于数值仿真技术的“案例法”教学模式。④转变了理论与工程融合的模式。增加了面向数值仿真技术的电力系统课程设计环节,实践实训模式也由“校内实验+校内实训”的模式转变为“校内虚拟实践+校内外实训”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至今,围绕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融合的导向,课程组已构建了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且融入数字仿真技术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过程力图体现理论知识的工程价值,以工程应用为导向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教学过程力图体现课程的理论价值,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理论课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化了学生理论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在思政背景下当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目标致力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理论和应用深度融合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对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考虑不充分,无法深度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间的有机结合,与思政背景下工科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要体现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要求缺乏强适应性。

三  课程思政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协作式教学改革

本文的电力系统分析协作式教学是在拓展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基础上,为有效解决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工程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协调关系而提出的一种拓展性协作教学,其显著特点为既突出夯实专业理论又注重工程应用和价值引领,契合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需求和思政教育新要求。课程组从2020年开始,以教学关联要素耦合作用关系为视角,从课程教学大纲革新、教学模式转变、理论课教学方法优化和实践课教学方案变革4个方面探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协作式教学改革。

(一)  协作式教学下的教学大纲革新

近两年,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执行的是2019版教学大纲,其是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背景下为适应于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而制订,重在突出电力系统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及与工程应用间的融合性,而对课程的思政要素缺乏考虑,课程组于2020年7月启动新一轮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以契合于思政背景下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新要求。为提出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革新方案,课程组一方面对已学过该课程的大三和大四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寻求学生视角下影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学习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座谈会的形式,集思广益,力图找出有效的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课程组对调研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明确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理论多学科交叉特性和理论工程融合特点是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及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深层次原因。因此,若将其他学科知识巧妙地融合于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多学科知识协作可起到将理论化繁为简和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2020年10月课程组完整地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协作理论为基础的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协作式教学方案,完成了教学大纲的革新,除了在课程目的、课程任务、课程要求等部分融入了思政元素外,还明确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必须要潜移默化地体现融入协作元素,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增加了协作元素的量化标准。简而言之,新的教学大纲充分考虑了教学过程中人的要素和非人要素的关联耦合关系,强调协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可让学生树立协作意识,有利于学生把协作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