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通识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研究

作者: 李庆钧

摘  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思政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教学,有利于形成协同效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必须系统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中心,注重因材施教。增强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理论思维方法锻炼,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思政;立德树人;针对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58-04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guidelin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s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each cours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synerg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general courses, we must systematically desig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highlight the student center an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general courses, we must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 strengthen the exercise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methods and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gener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ertinence; effectiveness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要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大学课程体系中既有足够数量的专业课程,也有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两类性质和目标有显著区别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存在较大不同,但通识课程同专业课程一样,都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有着深层次的外部关联和内在契合,“通识课程改革应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也是全课程育人的内在要求”[1]。如何在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强通识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已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必须认真思考谋划。2018年以来,本校开设了政治法律与公民意识(以下简称“公民意识”)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教育“育人”本质要求,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突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相结合,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一  增强公民意识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

目前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空泛平庸化”“过度专业化”和“去价值化”等实践误区,课程思政对于这些实践误区具有矫正意义[2]。提升通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所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通识课程思政教学的必然要求。公民意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很多,包括公民和公民意识的概念、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公共意识、责任意识、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等,既涉及到政治学、法学的基础理论,又关联丰富的社会现实。该课程设置了2个学分,32课时,在有限课时数约束下,如果要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这可以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着手。

(一)  与时俱进,坚持系统思维,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公民意识通识课涉及到众多的公民意识内容,每一章节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几乎都关联着这样那样的思政元素。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不太可能把所有知识点及其涉及到的课程思政元素全部传授给学生,当然更不能天女散花式地把所有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通识教育不是学科交叉的大杂烩,而是面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同步建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过程”[3]。因此,必须对本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优化,精心组织课程思政内容,构建一个简约而不简单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思政内容的针对性。

公民意识作为通识课程,其知识内容体系不像政治学、法学等课程那样系统化、理论化和专业化,所涉及到的政治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点,呈现出零散化的特征。根据这些知识点,结合实际,当然可以挖掘一些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内容,但思政元素散点分布,很难取得课程思政的实效。因此教师备课时既要深入挖掘整理课程思政内容,更要坚持系统思维,做好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顶层设计。

1  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把准政治方向。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更要重视价值塑造。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校办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所有的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一定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公民意识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课,必须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上做示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当表率。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牢价值导向。通识教育“在培养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整体进程中推进其内在价值意义世界建构与发展”[3],公民意识课程教学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渠道。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出发,挖掘并提炼公民意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结合案例,将其具体化。

3)坚持“四个自信”,把好文化引领。“四个自信”包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四个方面的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和更深厚的自信。公民意识通识课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传承中华文脉,培育家国情怀,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2  把握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内容

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突显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贯穿一条主线,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讲授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等内容时,坚持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方法,从“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的角度来理解,把社会的本质理解为实践,坚持对社会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坚持唯物辩证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培育学生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民主意识的内容时,我们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进行分析,处理好民主问题上的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各国现实国情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民主的形式选择必然不同。如果死搬硬套其他国家的民主模式,必然导致水土不服,乱象丛生。中国基于本国国情建立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既体现了全人类对民主的价值追求,又体现了中国具体特色,中国的民主实践过程充分印证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2)抓住一个重点,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与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所有课程,强化育人立意和价值导向。公民意识作为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在课程思政内容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即“十个明确”,提炼出了“1+N”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即“唯物辩证法”加“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将这些课程思政元素科学编排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实现知识学习与实践体认的结合、感性体验与理论探究的融合。

(二)  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中心,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丰富,但要增强其针对性,还需要优化教学方式。

1  注重晓之以理,做到以理服人

公民意识课程涉及到非常丰富的政治学、法学理论知识点,因此,在讲授时,首先应在“晓之以理”上发力,结合相关政治学、法学理论把思政元素的原理讲清楚,把道理讲透彻,把传道、授业和解惑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马克思这个科学论断对于我们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抓住了本门课程的理论主线和思政重点,把精选出来的课程思政内容讲清懂透,就能增强说服力,提升理解力。

2  注重动之以情,做到以情感人

从表面上看,作为通识课的公民意识教学内容并不深奥,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的联系也较为紧密,绝大部分知识点对于接受过多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如果教师居高临下,满堂灌输,恐怕再有道理的知识也吸引不了学生。如果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能够动之以情,基于真情、真心、真诚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冷冰冰的道理变成鲜活的启迪学生成长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由知而信,进而由信而行。

3  注重学情研究,做到因材施教

要增强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仅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学情,突出学生中心。公民意识课程面向全校理工农医类学生开设,在每年选课之后开讲之前,我们都认真分析学情,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这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针对性的前提之一。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一个或几个强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已被打破,国家间竞争越来越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已具有全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生活在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知识面广且更新速度快、求真创新意识强烈、获取信息迅速”[5],但一直处于从校门到校门的学习生活当中,对社会的了解往往不够深入,人生的阅历相对比较简单,因而,思想方法往往单一,甚至存在逆反心理,对许多社会现象既看不惯又理解不透,存在情绪化的思维。大学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开设通识课的教师应当首先对他们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了解他们的思想需求,把握他们的思维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公民意识选课对象都是理工农医类学生,他们的文科知识背景相对较弱,相当多的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是有点儿“政治冷漠”,导致价值理性和工具人格的“融合性”发展出现偏颇[6]。有不少学生之所以选修本门课程,只是为了修满学校规定的文科通识课的学分。我们在开展公民意识课程思政教学时必须对这些情况加以认真研判。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