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素材挖掘及应用思考
作者: 布秀娟 张晶 苏红 何颖 刘兆熙
摘 要:为贯彻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挖掘、选取和设计药学专业核心课程药物化学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科学家精神、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安全及生态文明教育等。
关键词:课程思政;药物化学;教学素材;药学专业;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6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idea of fostering moral talents,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Medicinal Chemistry course which is the core course of pharmacy are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the excavation,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ses, students receive scientific spirit, law-abid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safety, ecological progress education while learning specialized cours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teaching materials; pharmacy maj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深入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创新思维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构建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思政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1-2]。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门课程可为新药研发提供方法与途径,可为化学药物的生产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还可为有效利用现有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而这恰好呼应药物的研发、生产和使用等过程,每个环节都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需掌握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专业精神,因此,我们须将爱国、创新、合作、法制、诚信、安全和生态等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一 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
(一) 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主要内涵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公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3],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鞭策之力。
屠呦呦,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她所研制的创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是其收集2 000余方药,经历380多次失败,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才贡献于世界的“礼物”,它们的出现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也使得诺贝尔奖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女性的名字,这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大爱、锐意创新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耿美玉团队,历经22年的艰苦卓绝的工作,研发了自2003年来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甘露特钠,2019年在国内上市,列于2021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之中。耿美玉团队的潜心研究,执着与坚持才贴出了“自主研发”“中国原创”“填补17年无新药空白”的醒目标签。
王振义,从医八十载,致力于癌症领域,淡泊名利、不计得失,放弃了其发现的可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全反式维甲酸的专利申请,目的是想要实现“能够有更多的病人得救,我只想病人能好”的愿望。身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老,已至耄耋,荣冠加身,但仍坚守岗位,视查房为“开卷考试”,言传身教,培养了数十位硕、博士,反复修改论文,放弃文章署名,退位让贤,王老对青年后辈无私的奉献,也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从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到援非抗埃、抗击新冠,陈薇院士始终冲锋在没有硝烟的生物安全战场上,从重组人干扰素ω,到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再到新冠病毒疫苗,陈薇院士始终战斗在抗击病毒的第一线上。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她闻令而动,以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二) 崇尚宪法、遵纪守法
在讲授拟肾上腺素药麻黄碱时,引入中国版“绝命毒师”刘招华制毒贩毒的案例及感冒药制毒的事件,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可进一步拓展出其他药物与毒品的关系,如莫达非尼,主要用于注意缺陷多动症、嗜睡症等疾病治疗,但摇身一变成为新型毒品“聪明药”;网红减肥药“蓝胖子”内含药物安非拉酮,可抑制食欲,有减肥的功能,但长期滥用容易成瘾,会出现认知、精神障碍。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等的管理规定,告诫其应严格遵守相应法律法规,保证用药安全。
2021年央台3·15晚会“又见瘦肉精”,为β-受体激动剂的盐酸克伦特罗、沙丁胺醇等,因能提高动物的瘦肉率被称为瘦肉精,但因代谢慢残留量大,进入人体后可导致出现呕吐、眩晕等中毒症状而禁用于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通过这个案例告诫学生,身为药学工作者应以人民的生命健康为己任,合理用药,遵守法律法规,防止药物的违法使用。
(三) 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反应停”药害事件以万名海豹畸形儿的诞生这一惨痛代价为新药研究的医学伦理道德敲响了警钟,也促进了手性药物的发展,通过这个案例教育学生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要注重科研的严谨性,要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顾方舟,“糖丸爷爷”,44年的披荆斩棘,踏平了中国脊髓灰质炎的崎岖道路。脊髓灰质炎肆虐时,他临危受命;技术路线选择时,他果断、担当;疫苗试验时,他舍己为人,以身试药、以子试药。一颗糖丸,“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护佑着亿万儿童的健康。
二 实验中挖掘思政元素
(一) 强化安全意识
药物化学也是一门实验性学科,药物的研发和合成制造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完成的,但这就势必会经历化学反应、遇到实验试剂,加之操作标准程度,使得安全尤为重要。“注意安全”是每堂实验课的口头禅,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必须堂堂说明,次次强调。利用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展示实验室安全事故实例,对师生都有震慑力及警示作用,让安全意识及操作标准化态度固化于心。如2021年7月27日,中山大学药学院通报一博士生在清理前毕业生遗留烧瓶内未知固体时发生炸裂,造成手臂动脉血管被玻璃碎片刺破;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因违规实验造成“12·26”事故,3名学生死亡;清华大学化学系和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在2015年分别发生了爆炸火灾实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通过真实案例,进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提高操作标准。“红线意识”不仅是生产行业重视的焦点,更应该在专业学习中生根发芽。
(二) 增强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生态文明意识要入脑入心,生态文明素养要增强,这也需要授课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4]。药物化学实验无论是药物的性质鉴定还是合成制备,都会消耗试剂和药品,产生废液废渣。为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教师首先从实验项目的设定、试剂的选择和设备的使用要“绿色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树立“绿色”意识和付之行动。在内容讲授过程中可以引用如陕西凤翔血铅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和痛痛病事件,还有解热镇痛药布洛芬的合成绿色优化的前后对比,北京冬奥会上纷呈的生态环保亮点,奥运历史首次实现全部使用100%绿色清洁能源、CO2临界制冰技术和永不凋零的手捧花,来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课前熟悉实验内容、课中标准操作流程来预防因操作不当而出现浪费试剂的现象,课后认真进行废液废渣的处理、溶剂的回收和水电的开关检查等,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的责任。
实验过程中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也是学生必备的。尤其药物合成制备是连续的化学反应、持续的后续处理,这就需要在讲解过程中除介绍标准操作,还要提示实验小组时间、人员的安排,这就需要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告知学生每一个药物的研发并不是一个人的成就,而是身后整个团队的协同攻关、思维融合。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也无须抱怨,而应重新开始,任何一个药物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研人员经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才结出的果实,这就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除了药物的研发背景可以给予学生精神食粮,像女排精神、女足精神等体育精神也能相辅相成,如中国女排的“五连冠”“十冠王”,又如2022年女足亚洲杯朱钰的神扑、王晓雪的封堵让人振奋;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 000米决赛中李文龙的拼命护航、武大靖的碰手相让让人破防,无不体现着运动员们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展现了他们迎难而上、默默奉献和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另外,可以引用学术造假的案例,如翟天临事件告诫学生对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要秉着事实就是、严谨治学的态度。
三 “节日”中挖掘思政元素
当授课与“节日”重叠时,可从“节日”的背景由来、主题意义着手,在沟通交流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之中。如4月30日为“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旨在尊重生命,摒弃交通陋习,通过列举交通事故伤亡、经济损失数据,以及典型校园安全事故案例,提高学生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通过与学生互动列举我国知名自主品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引用企业为灾捐款捐物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我国品牌的正能量。5月17日为“世界电信日”,可以从网络兼职刷单、冒充客服、冒充熟人、网络购物、网络贷款和冒充公检法等常见电信诈骗手段列举案例[5],如2016年以申请贫困生助学金为由诈骗学费致受骗人死亡的徐玉玉案,又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出现的以“‘魅力冬奥’冬奥知识传播助力大使活动”为名的诈骗案,非法获得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个人信息百万条,诈骗金额千万元,另外由于不良校园贷所引发的堕落、自杀案件也层出不穷,以此向学生强调要提高防范意识,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学会自我保护。6月21日为“世界渐冻人日”,渐冻症为罕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英国理论物理学家霍金,与渐冻症抗争半个多世纪,几近瘫痪、言语丧失,但他的拼搏精神挣脱了疾病的束缚,让其畅游于神秘的宇宙领域。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同为渐冻症患者,却始终可以看到跛行的他穿梭在抗疫第一线上,疾病冻不住他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部分课程思政元素示例见表1。
四 思政教育元素的应用
积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采用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摆脱时空约束,如通过QQ群发布学生预习任务及接收讨论或学习心得,智慧职教云课堂学习平台引入药物的发现发展、使用现状和热点问题等相关视频或文献报道,增加和调动与学生的互动性及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感官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再通过深入讨论,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专业精神。以抗肿瘤药章节为例(思政教育元素应用步骤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