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与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考及实践

作者: 李志勇 万辉

党史学习与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合的思考及实践0

摘  要:党史是巨大财富,研究生是科研生力军,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模式平台。该文抓住工科研究生所关注的专业热点和科研主题进行剖析,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与党史中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解放思想,树立辩证思维意识,并参照党的三大作风的逻辑递阶关系,从知识能力、职业素养再到社会贡献,促进研究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大我”。

关键词:学党史;解放思想;辩证思维;党的作风;研究生;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0-0171-04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is a great wealth and graduate students are a new force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urriculums is a platform to establish virtue and cultivate peop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cademic hot poi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s which often draw attention from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he learning of the ideological route and theoretical essenc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ty, it imperceptibly helps students to emancipate their minds and establish dialectical thinking awareness. At the same time, enlightened by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major logics of the Party's work style, it promotes graduate students to consciously integrate their personal "ego" into the "big ego" of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in terms of knowledge ability, professional quality to social contribution.

Keywords: Party history learning; mind emancipation; dialectical thinking; the Party's style of work; graduate stud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建党一百年来,全党全国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所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1]。党史是一笔财富,而且这笔财富随着我党执政为民的实践积累还在不断增值,学党史是对这笔财富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

课程思政是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实施的育人模式,已在中小学和本科“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课程的自身特色,因势利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求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潜移默化地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到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之中[4]。研究生培养要经历一个从科研白丁到高端人才的较大跨度,包括课堂学习、科学实验和论文撰写等多种教学环节和形式,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有一系列特色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模式上进行探讨[5]。

本文从党史学习中,分析解放思想和辩证法等理论财富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探索党的作风在研究生课程思政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南大学电气专业现代电力系统分析和牵引供电系统等课程教学和相关科研实践经验,分享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心得体会。本文学党史运用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研究和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一  从党史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在我们百年的党史中,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的精髓之一,辩证思维帮助我们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  解放思想在研究生课程思政中的重要性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在我国革命的曲折历程中,自翻译《共产党宣言》伊始,先是少数的知识分子从中认识到“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那个各种救国思潮纷纭的时代,面对中外各种反动势力围剿,坚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和“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必胜信心,继而是我党中央结合我国的实际斗争状况,解放思想,摆脱来自共产国际的教条指挥,真正找到可以依靠的革命民众的主体力量,明确了我国革命斗争的方针路线,才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如今,世界局势纷纭变化,在不同意识形态的角力过程中,青年学生群体是各个阵营竞相争夺的主要对象,我国适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思政教育政策,大力倡导立德树人、为国育人,其中课程思政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模式之一。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对于价值塑造和素质培养初期的较年轻的本科生而言,比较容易设计课程思政元素及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已度过大学四年的养成教育,身心状况和思想意识均较为成型,若不能成功触动心灵让其去解放思想,就容易陷入自我意识的固有窠臼之中,一方面严重限制了其科研境界高度,另一方面不利于落实为国培养高尖端人才的目标。在研究生课程思政中,有我党在打破主观偏见和习惯方面的大量的思想教育经验可供借鉴分享,比如延安整风运动,克服和铲除了不少党员同志在思想上故有的非无产阶级意识,保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又如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整风整党运动,有针对性地及时刹住了“顺风顺水”形势下不断滋生的骄傲情绪和官僚作风。对于从事高尖端科研活动的研究生而言,只有接受了解放思想教育,才能帮助其形成适合创新性研究的思想意识,树立将来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理想情操。

(二)  辩证思维对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辩证思维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对世界进行感知和认知,并在思考中感受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最终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表现出三大特征或者说可凝练出三大观点。①事物普遍联系。没有孤立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或者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连接和依赖、相互作用和影响、甚至相互转化等复杂关系。②事物的发展变化观点。世界万物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会引发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世界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发展的。③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体现了事物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的两种相反的固有属性。事物对立面具有相互依存性和斗争性,使事物保持自身统一,同时各自吸收和利用对己有利的因素发展自己,为矛盾斗争以及解决矛盾准备条件,促使事物不断地变化直至最终破坏原有的统一关系,推进世界上不断地否定旧事物生成新事物。矛盾不仅有其发展规律,也有其特殊情形和种类多样性,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前者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中,各专业科学史上的辩证思维案例不胜枚举,这也就为辩证思维融入研究生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具有普适性的能够反映多输入-多输出动态作用关系的动力学方程来看

方程组中第一部分的一阶微分方程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第二部分代表着输入量和系统内部状态量共同作用下的系统输出量。上述状态方程一般可转化为约旦规范形或者友矩阵等规范形进行研究,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系统各状态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和转化关系。通过提取系统矩阵的特征向量,可以找出反映系统动力学特性尤其是反映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和特征。

对于上述系统,经拉普拉斯变换,还可得出输入与输出之间满足

式中:Gij(S)表示第i个输出量和第j个输入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哪一个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处于支配地位。

可以说,工科研究的理论模型和实际工程案例几乎无有例外地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哲学思想。党史中所展现的辩证思维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可以指导我们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二  从党的作风建设看课堂思政教学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包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明晰了党的作风建设在推动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从实践逻辑层面来看,党的作风建设是敢于直面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克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通过奋斗、变革和创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历史逻辑层面来看,在百年奋斗历史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从理论逻辑层面来看,这些作风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理论的创新与转化。上述三个逻辑蕴含了从方法、到文化、再到文明的研究、沉淀和升华过程。

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首先面对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方法研究,例如服务于新能源发电的电力电子变流技术及其系统稳定性控制方法等;然后站在更高视角、更广视域来看,为了在一定区域层面上实现多种可再生能源的聚合与优化,需要进一步通过中央信息技术系统监控、预测和调度其发电、储能及用电等系统需求,使一定区域内的众多个体自觉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并向系统运营商提供灵活性电源,这已不再是单纯的一个微电网技术方法能够解决的问题了;还离不开所在地区所能够提供的灵活有效的电力法规基础和条件,这已经上升到地区或国家的文化发展领域。聚沙成塔,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面对守护青山绿水共筑美丽中国的共同愿望,我国及时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这也是向国际社会作出的一个负责任的减排承诺,任重而道远。我们当下的努力就是全人类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分析

现代电力系统分析、牵引供电系统是中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两门专业课程。其中,现代电力系统已发展为一个由高温、高压、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及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网、实时变化的负荷组成的大型互联系统,同时,还融入了更多的电力电子柔性设备和直流输电设备,并且面临着电力市场不断增长的新需求。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介绍了现代电力系统领域的最新发展和需求,阐述了相关系统的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计算算法,包括高等电力网络模型、潮流计算和静态安全分析;电力市场下电力系统稳态分析;高压直流输电与柔性输电、混杂系统模型和潮流控制方法等内容。再有,牵引供电系统是指从电力系统或一次供电系统接受电能,通过变压、变相或换流(将工频交流变换为低频交流或直流电压)后,向电力机车负载提供所需电流制式的电能,并完成牵引电能传输、配电等全部功能的完整系统。牵引供电系统课程内容涉及牵引供电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系统讲述了牵引供电系统的供电方式、负荷计算及变压器选择、牵引网阻抗计算、短路计算及高压设备选择、牵引供电一次系统及二次系统、防雷与接地、电压损失与电能损失,以及相关电能质量等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