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与求异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米彦 李成祥摘 要: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是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共同面临的难题,已成为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着眼研究生自身的主观因素,该文对研究生在群体中的趋同现象与原因、研究生面临的求异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指出部分研究生的读研动机和人生观价值观在同辈群体中过于趋同、科研思维在学术群体中过于趋同、求异意识淡薄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并对其对策提出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群体;趋同;求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43-05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the decline of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s a serious problem in all aspects of graduate educ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focusing on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vergence phenomen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ame generation group and its reasons, and the demand of seeking differences on them. It points out that some graduate students have too much convergence on graduate study motivation and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ame generation group, too much convergence on research thought in academic group, and lack consciousness of seeking differences,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affecting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cultivation quality; group; convergence; seek difference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呈跨越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2]。例如,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普遍不强烈,毕业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较差,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性普遍不高。就扩招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言[1,3],主要有研究生自身、研究生导师、学校及社会等多个方面。其中,后3个因素为客观条件,研究生自身为主观条件。相较于客观条件,研究生自身对培养质量的影响无疑是最为根本、至关重要的。
就研究生自身而言,尤为重要的是,研究生读研动机发生了显著变化[4-5]。在众多动机中,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兴趣和追求明显减少,“就业”已经成为首要动机。正是由于“就业”已经成为读研的首要动机,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研究生的功利化趋势也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混毕业”“混学位”的不良趋势。与此同时,在2至3年的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读研动机也会发生变化。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刚开始读研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在读研过程中受周围其他同学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读研动机和目标也悄然发生变化,最后也被同化进“混毕业”“混学位”的洪流。
因此,怎样使研究生在读研之初就树立高标准,并在读研过程中持续保持,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在信息多元化、价值观功利化、青春期从众性的背景下,研究生如何在群体中平衡好“趋同”与“求异”。为此,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生在群体中 “趋同”与“求异”现象及其深层次原因,并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对策提出建议。
一 研究生趋同分析
(一) 研究生趋同现象分析
由于研究生阶段特殊的心理发展期和特殊的网络生活环境,再加上我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我国研究生在读研动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同特征。
读研动机方面,相当一部分研究生都把读研作为改善就业机会或逃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客观来说,从发展的角度看,读研动机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以学位论文工作为载体,加强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的系统性思维的训练,鼓励研究生勇攀高峰并产出高水平的创新性学术成果,这对于研究生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与参加工作后的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相一致的。但是,这部分研究生往往只是听说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青睐研究生而非本科生,就简单地认为用人单位看重的只是研究生学历和学位,从而出现“混毕业”“混学位”的不良趋势,解决问题的思维不是努力追求系统性而是寻求简单走捷径,学术水平不是追求高标准的创新性而是低标准的重复性,而这正是研究生培养必须要反对和避免的。殊不知,随着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研究生在就业应聘时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竞争,而不是去与本科生竞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供其选择,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不仅仅只看毕业证和学位证,而是要重点考察应聘者分析问题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及研究生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的水平高低。
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在刚开始读研时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以系统性思维训练和创新性成果追求为目标,但在读研过程中受周围其他同学或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观上也慢慢地认可用人单位在招聘研究生时只看毕业证和学位证,或者客观上为了和其他同学合群而被迫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最后也被同化进“混毕业”“混学位”的洪流。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在考研之初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没有很好的规划,并没有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读研,只是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校外或网络上参加考研辅导班,生活很充实,也萌生了考研“试试看”的想法,简单从众而加入到考研大军。考取研究生后,这部分同学的读研动机更不坚定,更容易从众而被同化为“混毕业”的主力。
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研究生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但求学过程更多的是为了考试和分数,并没有用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腾飞,社会上出现了重物质轻思想的趋势,甚至是“一切向钱看”的潮流。特别是随着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作为完全从网络世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研究生们,更容易受社会不良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同化,甚至出现了吃喝玩乐的享受型人生观和唯利是图的功利型价值观倾向。被社会不良人生观价值观同化后的这部分研究生们,在读研过程中就会更加坚定“混毕业”的目标,甚至为了走捷径而作出学术不端的极端选择。
(二) 研究生趋同原因分析
趋同是指2种或2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类型的环境之中,从而演化成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感觉、愿望和思想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倾向于与别人对他的期望保持一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把这种心理机制叫作机械趋同[6]。当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与自己完全分离、自成一体的外在世界时,为了克服在这个世界中难以忍受的无能为力和孤独状态,常常选择放弃自由,试图通过消弭个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鸿沟的方式来克服孤独,也就是逃避自由。逃避自由有多种方式,主要一种是通过放弃个人的完整性,把自己完全塑造成契合其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的那种人,使得个人与世界之间的鸿沟消失,同时孤独感与无能为力感也一起消失了[7]。
教育进一步深化了个人的个体化进程,而个人的个体化进程与个人的自由增长具有辩证特征。一方面,随着个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个人的力量与完整性不断增强,对自然的支配越来越得心应手,理性能力及与他人的联系日益紧密;另一方面,日益加剧的个体化进程又意味着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日益增加,也意味着自己个体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对生命的怀疑增大,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和微不足道感也日益加深[7]。经历近20年的教育后,研究生的个体化进程已较为充分,积累了较为完备的理论知识体系,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然的认识与支配能力日益增强;同时,与自己尚未深入体验的世界相比,研究生仍然觉得现实世界强大无比,能压倒一切,而且危险重重,由此,心中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不断增强。纵使经过充分、理性的思想斗争,大部分研究生已无法继续承受“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带来的沉重负担,往往就选择全力逃避自由。一旦选择放弃个人自我,与他人的期望趋同,不与众不同,就再也不必觉得孤独,也就用不着焦虑了。
相较于西方国家,趋同现象在我国尤为明显。大到三观、择业,小到吃、穿,国人大多喜欢趋同,热衷“跟风”“随大流”。究其原因,与我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和教育不无关系[8]。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一直影响了国人几千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凡事都喜欢“同一”,在思想上“趋于一致”,而不推崇个性的张扬,倘若有人违之,则被视为另类,甚至会被群体孤立和排挤。于是,迫于群体的压力,国人不得不从众。另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无论是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心理,还是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往往都被要求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趋同惯性的形成。
研究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个特殊的心理发展期也是辨别能力、控制能力、抵抗能力都比较薄弱的时期,内在的行为准则正处于形成阶段,容易受到群体的交往影响[9]。相较于其他同龄人,尽管研究生思想较为成熟,已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但在网络化和信息海洋中浸泡成长的“90后”研究生,拥有了更多的知识来源和信息渠道,在海量网络信息中疲于接受也让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少的独立思考机会和意识,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使得思想成熟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时间不断延后,思想认识和价值追求容易受到各种思潮和群体的影响。
可见,研究生特殊的心理发展期、特殊的网络生活环境依然是其在群体成员交往中发生群体趋同、生活从众等行为的重要原因。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生个体融入群体后,都会被群体的性格缠住,使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变得和单独状态下完全不同[10]。为了将自己融入群体中,根据群体来有意识地、理性地调整自身的道德取向和行为,尽量同群体保持一致,就成为研究生个体的必然选择。在相似性极强的群体中,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语言和兴趣爱好,在这样一个没有压力的群体互动情境中交往,彼此敞开心扉与大多数同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基本一致,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被个体内化,从而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 研究生求异分析
(一) 研究生求异的人格完善需求
个人个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使人越来越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同时又使人越来越孤立、孤独、恐惧。是否有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其中个人作为独立的自我存在,但并不孤立,而是与世界、他人及自然连为一体呢?弗洛姆认为[7],解决个体化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唯一可能的创造性方案是人积极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以及人自发的活动——爱与劳动。爱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劳动是一种创造,人在创造活动中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自由的获得要靠自我的实现,要靠的人应是自己。自我的实现不仅要靠思想活动,而且要靠人全部人格的实现和积极表达其情感与理性潜能来完成。个人的理想并非外在要求的内在化,而真是他的,所表达的目的也源自其自我的独一无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