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谭秋霞 屈先蓉 龙颖

摘  要:在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分类分层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团体形式执行并完成任务,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调动其课堂内外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提升其育人功效;另一方面能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实效性;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79-04

Abstract: The task-driven mode of teaching can be used in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Firstly, teachers design learning tasks by classifi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surrounding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purpose, then guide students to perform and complete tasks as an individual or a group. On one hand, it allows full play to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which can mobilize their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in and out the classroom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boost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rengthen their teaching leve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 task-driven model of teaching; reform in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全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就其特有的政治高度、知识广度、理论深度和时代温度而言,要提升育人功效,使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进而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概论课教学就必须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其在课堂内外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然而,学生学习兴致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佳和获得感不强的问题一直是高校概论课教学中亟待突破的瓶颈。近年来,同行们对概论课教学展开了形式多样且富有成效的教改探索。笔者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于概论课教学中,经多年印证,该模式不失为提高育人实效的良策,现就此做下述探讨,以求教行家。

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于概论课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发端于建构主义理论,其核心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目标为归依,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学活动全程积极参与、主动获得及体悟成长。在概论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如下。

(一)  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革新教法学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为持续打好提高思政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要贯彻“八个统一”原则。以此为指针,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课前,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媒介,形成教师(设计、引导、评估、拓展和升华)—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研讨、加工、创造性完成和分享)的教学链条,在此过程中,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等教学原则落到了实处。

(二)  是助力概论课达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就概论课而言,其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奋斗中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和历史成就,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此,概论课教材编写组专家们提出了使学生“努力掌握基本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理论思考习惯”等教学要求[2]。

基于此,在概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任务为载体,可以驱动学生在课堂内外学思悟行,从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力量,自觉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可以驱动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救中国、兴中国、富中国和强中国的百年光辉历程,从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以致用,及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国际视野、历史视角和科学方法,理性考察世情国情党情,正确辨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难点话题,既不被乱花迷眼,也不畏浮云遮眼,坚定地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中,做有志气、有骨气和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

(三)  是在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旨在改变教学活动中重教轻学的师、生不平衡地位,以任务为纽带,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密切二者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讲授者,转而身兼数职,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执行任务全程进行组织、引导、调控和评价,这就必然要求概论课教师要不断涵养道德情操,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视野,锤炼教学本领,以随时回应学生在知识、情感、政治素养和综合能力等方面自我提升的需求,力争“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3],在日积月累的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师的自我提升和成长。

另一方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4]。具体表现:课前,在对学习任务的探求活动中学会文献检索、资料整编、研学商讨、文本写作或PPT制作等本领;课堂上,置身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学习氛围,逐渐学会倾听、敢于发声和懂得分享;课后,主动反思、再实践,再总结,再提高。

二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实施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概论课中的实施是一个步骤清晰、环环相扣的一揽子过程,师生在线上线下全程参与,以确保双方信息畅通的及时性、教学任务调整的灵活性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监管和调控的有效性等。具体实操过程中,对师、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同时达成相应的育人实效。该育人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  科学创建学习小组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科学合理创建学习小组,不仅有利于锻造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也有助于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便于师生及时互动交流,发现和解决学生任务执行过程的疑难问题,也便于教师把握小组任务执行进度,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必要干预和全程指导。小组的建设需要在开学初即落实,教师做好动员和把关工作,学生自主并合理地建组,课代表负责统筹,师、生分别要做细做实以下工作。

学生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组建多个学习小组,每组约5~8人。分组时,既尊重学生意愿,让学生自由组合,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及学习基础进行搭配组合。组长民主产生,主要负责召集人员、分配任务、组织学习活动及向课代表和老师反馈学情等。

教师要求:借助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建立学习小组,了解各组学情,适时对组员微调。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技巧、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并提前解析学生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平时考核成绩评比规则。

(二)  执行学习任务

概论课教学中,师、生发挥双主体作用,在以下学习任务的推进中,学生不断获得理论滋养、情感熏陶和能力提升,政治思想素质随之提高。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的学习任务如下。

1  课前“时事论坛”

该项学习任务的执行,一方面,能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日常关切,发掘立德树人的教学新契机;另一方面,以学生告诉学生的方式,更能调动学习兴趣,引导全体学生开拓视野,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及时相结合,有效地实现了隐性育人的教学目的。对于师、生双主体分别有以下要求。

就学生而言,该任务每周一次,小组轮替主持。组员分工合作,提前一周收集时政素材,选取时政热点焦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话题为主题,制作PPT,组员在课堂上分享,限时5 min,可说可唱可演、音频与视频相结合,形式多样。

就教师而言,学生课堂展示前,跟进小组任务执行情况,对选题和内容提前把关,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以时效性强的重大会议精神、英雄模范人物事例和社会焦点话题等为论坛主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制作的PPT进行查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课堂展示后,教师要当即点拨,或矫偏纠错,或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一步思想启迪、情感升华。例如,对学生关注甚至一度视为偶像的娱乐明星劣迹行为,以事实为根据,揭露其挑战道德、法律或民族大义底线的本质,“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北京成功举办的冬奥会上 “一起向未来”的温暖主题,到开幕式上各参赛国以小雪花引导牌融合形成中国结大雪花的惊艳展现,涵养学生的家国天下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  相关教学专题的小组集体备课、讲课

这一任务执行过程中,授课学生在资料收集中拓展了知识面,在备课过程中增进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对科学真理的情感与价值认同,在授课过程中锻炼了胆识和表达能力;台下听课的同学专注力更强,能主动配合台上同学的教学要求,有问有答,学习兴趣盎然,再加上老师的及时点评和查漏补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明显增强。对于这项较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师、生应各自有条不紊地做好以下工作。

学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工合作,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先整编资料、撰写教案和制作PPT,再选派组员代表充分熟悉讲义,上讲台边演示PPT边讲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