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与残障大学生帮扶研究
作者: 吴冠磊摘 要:高校学生党支部为开展残障大学生帮扶提供组织保证。融合教育背景下,残障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残障大学生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是加强政治社会化教育,增进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服务残障大学生,促进残健融合,做好文化传承,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光荣的使命和担当。但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服务意识薄弱、服务能力不强、服务形式单一和服务领域有限等困境。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应强化文化服务功能,以文化人,提升文化育人的高度;提高服务能力,以情动人,传递服务育人的温度;注重实践育人成效,增加实践育人的深度。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服务育人;残障大学生;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75-04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rovides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carrying out assistance to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are diversified.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rengthen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education and enhance political identity for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to inherit the red spirit and inherit the red gene. It is the glorious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serve the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sabled and health, and do a good job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However,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some difficulties such as weak service consciousness, weak service ability, single service form and limited service fie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ed edu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service and enhance the height of cultur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with emotional moving, transfer the temperature of service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 the depth of prac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College Student Branch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rvice ability; service education; disabled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2015—2017年,共有2.89万名残疾学生通过高考被普通高校录取,共有5 464名残疾学生通过单招单考进入高等特教学院学习[1]。
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育人问题是我国独特的研究课题及实践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文献发现,学者侧重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比如,郭文刚的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研究,郭立场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余乙兵的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但是,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与残障大学生帮扶的研究极少。
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限制,残障大学生在学业发展、生活照顾、文化活动参与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学生党支部等组织帮助解决。新形势下,残障大学生帮扶应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首先,学生党支部要做好残障大学生学业发展、生活照顾方面的帮扶。在此基础上,学生党支部要搭建文化参与的平台和载体,满足残障大学生精神文化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孜孜进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容并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洒脱,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残障大学生锤炼品格、完善政治人格提供精神支持和力量源泉[2]。在文化参与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学习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服务残障大学生,促进残健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使命和担当。
一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能力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一) 助力高等融合教育发展
高等融合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中国残联决定在北京联合大学、长春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六所普通高校开展高等融合教育试点工作[3]。
残障大学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关爱。残障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帮扶的首要内容。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有爱与归属的需要。残障大学生渴望与普通大学生一起参加文化实践活动,在文化参与中释放自我,收获友情,找到归属感,使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
“教育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根本途径”。高等融合教育体现了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其发展需要学校学工、教务及后勤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作为高校的最基层的党组织,高校学生党支部是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要发挥好组织动员优势,做好残障大学生帮扶,助力高等融合教育发展。
(二) 组织力提升的有力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坚强堡垒。加强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是组织力提升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为学生党建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提供能力保障。
(三) 服务育人的现实需要
服务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党组织和开展大学生理想新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阵地。加强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建设是构建“二三四”育人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党组织,学生党支部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战斗堡垒,应为学生党员、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和贴心服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支部工作标准》中第十三条指出,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关心爱护党员,关心帮助党员学习、工作和个人成长,积极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 有助于党员更好发挥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展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形象的窗口。加强学生党支部能力建设,创建服务型党支部有助于促进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和创品牌,有助于促进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有助于强化宗旨观念,强化党员意识,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加有利于发挥党员率先垂范作用。
二 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
(一) 服务意识较弱,服务意愿不强
学生入党标准良莠不齐,缺乏规范性,一般以学习成绩和“学生干部经历”作为“硬”条件[4],对于奉献精神、服务意愿和志愿服务时长等方面的考核不够。高年级学生党员忙于过级、考证、考研和找工作,少数党员过于功利,入党动机不端正,对于党支部的活动疲于应付,导致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自觉开展服务的较少,被动参与的居多。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服务师生、服务残障大学生的意识薄弱,服务意愿亟待加强。
(二) 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水平偏低
首先,业务能力培训严重不足,技能提升缓慢。崔海英[5]通过对上海8所高校的学生党支部和党员进行调研后发现,58.4%的学生党支部没有定期开展提高党支部及其成员服务能力的相关培训。现在的学生党员绝大部分是“00后”。他们中的部分党员缺乏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师生服务的意识淡化,参加活动的功利性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党支部的服务能力。
其次,队伍建设薄弱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高。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从事学生党建工作的时间短,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党建经验不足,学生党支部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事务性工作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一般由高校辅导员兼任,辅导员每天承担着琐碎的学生事务性工作,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难得到充分保证,工作质量有待提高。辅导员知识化、年轻化和专业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社会的历练,对社情民意了解不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欠缺,实践能力有待增强,学生党建工作的成效不明显。学生党支部书记身兼数职,时间和精力有限,加上工作往往得不到重视和认可,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学生党支部已无法满足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最后,学生党支部的活动费用极其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和服务成效,影响了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开展学生党支部的工作,特别是推进党支部特色亮点工作,举办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以及学生党建的品牌建设都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持。
(三) 服务体系不健全,作用发挥受限
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软弱涣散,教育管理不严,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足[6]。学生党建工作重发展轻教育,且持续的教育管理不够规范,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实践锻炼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4]。通常是,学生党支部因应对一时一事一人,做出临时性的服务安排,没有形成服务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机制。志愿服务时长、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实效等未有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四) 服务形式单一,服务效果不明显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听报告、读文件、看视频、写心得和开座谈会,久而久之,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受影响,育人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侧重学习和生活的帮扶。心理帮扶和文化帮扶重视不够,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流于形式,整体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三 高校学生党支部加强服务能力建设的路径
(一) 小我融入大我,强化学生党员“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