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理念下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
作者: 李鸿磊摘 要:为响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高校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能力,该文以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建设为例,讨论“一流专业”建设理念下数字类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问题。根据“一流专业”建设的相关原则,围绕新时代数字化的转型背景和现实需要,对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探讨,并指出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思政)和实现路径(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授课方式创新)。此外,该文还针对课程教学实践过程,指出“浸入式教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一流专业”建设;商业模式;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03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ly to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capabilit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Business Model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ours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the "double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of "dig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e actual need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course Digital Business Model,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goal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and the realization path (including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In addition, in view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immersion instruction" in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Keywords: "double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business model;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practice; digitalize
2015年,国务院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提出,通过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应用,促进我国各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并指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形成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教学改革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1]。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化,企业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型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数字技术不仅颠覆了供给侧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底层逻辑,而且改变了需求侧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行为和习惯。这就使传统的、基于实体经济活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受到诸多挑战,亟需提高课程内容的更新迭代速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媒介,以满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就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数字化营销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营销知识体系的重构,还需要营销研究方法的创新。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相关课程须顺应新时代数字化的浪潮,一方面应将“数字化”深度融入到市场营销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中,另一方面要向数字化的思维模式转变,更好地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迭代升级[2]。
一 “一流专业”建设理念
“一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在一流本科教育基础上实施“双万计划”建设的本科专业。“一流专业”以“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为目标,建设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3]。
“一流专业”建设是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逻辑推演和政策延伸。国家推出“一流专业”建设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高等教育领域长期的重点建设,过于关注科研产出,对于本科学生的教育重视不足,从而产生“双一流”建设是否仅仅强化了基于科研产出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评价,而进一步削弱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大学功能的质疑;另一方面,“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政策的“升级版”,不可避免存在相应的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这可能会给高校带来新的身份固化和等级化[4]。因此,“一流专业”建设的推出,使各类高校将专业建设视为实现“双一流”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将其置于“双一流”建设的同等高度而积极参与其中。
“一流专业”的建设原则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育人导向。“一流专业”建设以本科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人才。二是聚焦社会需求。“一流专业”建设以人才产出为目标,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战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三是注重内涵发展。“一流专业”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内涵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专业内容改革和学科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四是强调示范作用。以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为手段,带动其他专业进行资源整合,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迭代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整体质量,从而形成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分类支持。“一流专业”建设侧重于支持特色、优势和战略新兴专业以及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专业[5]。
二 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的内容结构
围绕新时代数字化的转型背景和现实需要,在“一流专业”建设理念指导下,以数字化营销战略和组织可持续发展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的具体内容结构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化商业模式基本概念、形态与优势。课程应强化学生对数字经济的背景、相关理论和知识的了解,深入理解企业数字化商业模式的类型特征和价值创造逻辑。引导学生突破企业边界思考问题,将商业模式视为焦点企业以自身为中心,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构建的交易结构、盈利模式和收支方式作为一个基本“分析单元”[6-7]。同时,加强商业生态系统与社会网络理论的教学,结合数字化企业案例,将商业模式置于生态系统和社会网络之中来提高学生对企业数字化商业模式的理解,如相较于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数字化商业模式突破时空局限的技术优势。
2)数字化商业模式与商业竞争战略的关系。竞争战略本质上是产业(行业)内如何战胜竞争对手的策略,即只有锁定在某个行业内,才能够找到竞争对手并根据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自我定位并制定竞争战略。如果没有行业边界,就无法找到竞争对手,竞争战略就无从谈起。商业模式的目的是实现价值主张,由于企业资源能力的有限性,往往需要跨界引入第三方合作伙伴,因此其本质是跨产业(行业)边界围绕如何与利益相关方实现价值共创、合作共赢[8-9]。基于两者的不同概念、边界和特征,学生应掌握通过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数字化商业模式与竞争战略高效协同的基本路径和方式。
3)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设计方法。商业模式作为焦点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的商业逻辑,如何进行设计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和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企业所处环境及产品服务的用户应用场景,有效识别不同商业模式类型就成为分析和设计商业模式的关键依据和基础[10]。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等)在全球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型商业模式,如交易端平台型电商、O2O(线上线下相结合)、搜索引擎(引入第三方广告主)和移动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等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生产端平台组织(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等)、链群结构(海尔模式)等商业模式创新[11],如何进行设计、创新和拓展,以提升其新的和已有的价值创造能力,构成了本课程理论和案例教学的主体内容。
4)数字化商业模式与外部动态环境。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根据劳动分工理论,商业模式中的参与者越多,专业化分工越细,效率就会越高。例如,电商平台中,平台提供商、第三方交易工具提供商,上游的平台商户、分销商、生产商,以及下游的物流提供商和终端消费者等。各个主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位置上从事专业化的价值活动,并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形成高适应性的多主体共生系统。然而,在动荡变化的环境中,上述高效率的多主体交易结构则存在稳定性问题。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爆发后,自营电商的表现普遍优于平台电商,其关键因素之一是前者具有整体层面的灵活性。因此,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中,数字化商业模式如何在效率性与稳定性之间保持平衡?其交易结构具有何种特征及利益相关者的主体数量特征如何?需要学生具有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
5)深度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作为一门工商管理类的本科专业教育课程,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相关功能,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考,在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过程中牢铸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从而将课程打造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品牌课程[12]。通过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过程来加强本科学生思政教育,能够大幅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化了课堂作为德育主渠道的功能作用[13],具有其他培养和教育教学方法难以替代的优势。总之,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实践上,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应当着力抓好课程(基础)、思政(重点)、教师(关键)、学生(成效)、院系(重心)五个关键环节。形成协同效应[14]。具体而言,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视在专业知识教授过程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巧妙嵌入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借助实时国际和国内案例事件,引导学生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视角,思考如何克服短期主义和应用主义至上的不良思想,从长期主义出发,重视底层知识的创新与积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15]。
三 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一) 数字化商业模式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数字化商业模式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在“一流专业”建设理念下,以所在院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特色和相关教学资源优势为基础。①通过教学使本科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数字化商业模式设计的基本内容、原理和方法,识别不同数字化商业模式的交易结构、盈利模式和收支方式。②在此基础上,能够设计出符合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合意的商业模式,为毕业后的社会实践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此同时,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过程中,①通过对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案例教学,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如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我国本土企业家如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独特国情,打破外国高技术企业的在华垄断,培育并逐步发展、壮大中国本土的底层原始技术创新,使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获得可持续成长;②通过讲述数字化时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底层“卡脖子”技术的垄断(如电子信息产业“卡脖子”技术基础性特征突出,集成电路“卡脖子”威胁大等)[16]遏制我国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步伐,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只有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走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才能不受他国牵制,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