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视角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国忠金 孙丹摘 要:该文以地方高校数学师范专业为研究对象,在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基于“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层面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现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综合改进与提升,为数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及专业认证提供有利支撑,从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师范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整体效应。突显地方高校数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特色及其新时代数学职前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模式;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160-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theory of recent development zone,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contents, training methods and quality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discipline and social needs by taking the mathematics normal major of local colleg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e concept of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and promo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course structure,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will provide favorable support for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 an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mathematics major, so as to further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overall effect of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normal specialty. It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mathematic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ode; quality evaluation
2017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在这一新要求下,师范专业应以“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为指导,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审视反思自身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数学师范专业应重点厘清办什么样的师范本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专业教师和如何培养等基本任务。为此,为适应师范专业认证、基础教育要求与毕业生职能发展实际,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人才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创新性设计与全面改革。
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聚焦强化认证主线的同时,注重夯实认证底线,基于三个产出、三个支撑和三个评价,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本文立足“一践行三学会”提出的“四化”人才培养要求,有效地覆盖了中学教育二级认证的毕业要求,这也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需要合理搭建课程平台,细化课程目标,专业提出了“四维”课程平台,形成了课程体系对专业毕业要求的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需要科学、有效的课程实施,专业提出了“四性”教学策略,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有效支持了课程目标的实现。专业认证强调持续改进,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及课程体系、课程实施及课程考核等的科学性,需要进行质量评价与改进。专业构建了“四层”指标体系结构,通过建立反馈评价机制,实现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改进。(“四化”“四维”“四性”“四层”人才培养模式下文简称为“四四四四”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要求,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反向设计”,即从目标到能力,从能力到课程,从课程到教学模式,最后通过质量评价反馈到培养目标,实施闭环设计,实现了数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持续发展。
一 研究背景
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尺,专业认证受到了各国教育部门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普遍重视。师范专业认证在发达国家发展较快,取得较大成果。诸如,美国联邦师范教育认证委员会在2009年尝试实施了师范学校新的认证计划,该计划更加看重教育或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促进师范教育认证的持续性[1]。在国内,2017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明确提出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的要求,此举是推动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改革的着力点和导向突破口,也是从源头上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为此,诸多文献在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性工作。诸如,路书红等[3]探析了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的专业发展策略,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师范专业发展的对策。王芸[4]以广西为例,阐述了广西地区进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现实背景和实践情况。孙文华等[5]探析了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专业发展瓶颈、研究现状与改革措施。
二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动态、发展瓶颈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近年来,在专业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及大学数学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有价值、重要的研究成果。诸如:侯再恩等[6]对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分类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指出数学人才培养应在夯实数学专业基础的条件下,强化分类培养,拓宽就业口径。葛金辉等[7]分析了高师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思路、实践路径与措施。罗李平等[8]结合衡阳师范学院“国培计划”实施情况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四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高师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唐宝庆等[9]从人才现状、需求分析和必要性方面探索了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现有文献很少涉及到培养方案构成板块、质量评价等系统内容,缺乏可持续发展培养理念。并且现行的高校数学人才培养方案大多采用“三平台+三模块”模式,即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综合素质平台;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拓展课模块和实践教学课模块。这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数学专业特性,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模式的实施趋于一致,忽视了学生专业化、技能化及学科素养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中多以单向讲授为主,学生只是机械式地硬着头皮去接受枯燥的知识,缺乏师生有效互动,漠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林静[10]提到高校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张吉军等[11]基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视角,讨论了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性。吴江萍[12]以形体课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引导-激发-创新”教学模式。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学,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应从教学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发展学生智能为主,从灌输知识、重积累经验为主过渡为让学生学会学习,重发现、创新,继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质量评价方面。教育质量是师范专业发展的生命线。西方国家已经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调评价标准、对象和方法的多元化,并且建有完整的配套运作机制[13]。我国自高等教育从精英式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以来,遭遇了教育质量下降的困境。因此,为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国内开始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诸多文献开展了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14-16],但师范专业学生质量评价还未建立起完整的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更没有突出质量评价的多元化。
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强调师生教与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全过程主动获取专业核心能力,适应专业发展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是专业认证达成度评价的核心,课程是毕业要求继而达成培养目标实现的具体支撑,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专业认证要求的关键,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质量评价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重点解决办什么样的数学师范本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专业教师和如何培养等基本任务。
三 泰山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四四四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综合改革,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更加体现内涵式发展的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要求,泰山学院(以下称简“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在师范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下,基于“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质量评价等层面开展了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 理论基础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其核心观点在于学习者从经验中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强调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积极主动行为,不是依赖于其他人的讲授,而是借助他人的引导,利用必要的知识资源通过思维建构的方式获得,这与师范专业认证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谋而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在此理论理念引领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提出了“引、疑、思、创”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
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过努力后所能达到的较高一层的智能发展区,“最近”是基点,“发展”是目标。学生通过独立活动、自我学习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为现有发展水平,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团队协作和个人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智力水准为潜在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师范专业认证强调产出导向,也就是学生学习观应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反思创新的学习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不断重构,提升学生从现有认知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转变,注重课堂教学的高阶性、前沿性。专业提出的“引、疑、思、创”教学方法,通过现有水平“引”和“疑”促使学生“思”和“创”,继而达成解决新问题的潜在目标,通过问题驱动、任务驱动促进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和产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