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专业层面开展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
作者: 张旋 马烽
摘 要:为解决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缺少专业层面的顶层规划,各门课程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育人合力等问题,在齐鲁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根据学校定位确定专业思政目标,通过合理分解专业思政目标,明确各门专业课程的思政目标和实施途径,以产出为导向评价思政教学效果,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持续提高,并提出今后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工程专业;育人效果;持续改进;OBE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2-016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level pla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and each course working in its own way,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of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 closed-loop system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has been formed to realiz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eaching, by rationally breaking down the professional objective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larify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each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with an output-oriented approach. The education effect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The article is concluded by suggesting issues needed further impr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education effec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类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机制[1]。因此,需要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在专业层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国内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探索。2014年,上海各高校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中国系列”课程,构建了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组成的思政教育“上海体系”,为大学生的人生引航[2-3]。课程思政在各高校陆续展开,以实现全过程育人为目标,逐渐深入到专业课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课程。2021年,教育部公布了300门普通本科教育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
一 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只有与具有高度系统性和协调性的课程体系相配合,才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4]。但是,现阶段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工作尚未形成“由上而下”的引导机制,应该承担主体责任的高校党委重视不够[5],大多数教师“单兵作战”,仅从课程入手,缺少专业层面的顶层规划,没有根据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设定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做好相互间的协调和接续,使得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低效率的重复,不能对大学生思想发展形成持续的正向引导作用,难以保证思政教学的连续性,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思政教学效果[6]。
现阶段,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已进行的思政教学评价多以教师为中心,评价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师教学素养、思政教学资源、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等方面[7],未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规范进行评价,且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不能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量化,也就无法形成“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二 齐鲁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为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我们以齐鲁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探索。通过明确专业思政目标,将立德树人总目标分解成各门专业课承担的子任务,根据课程特点,确定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和实施途径;挖掘思政元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产出为导向评价思政教学效果,提出改进措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保证育人效果的持续提高,实现环境工程专业的育人目标。
(一) 环境工程专业的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目标要结合国家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学校的发展定位相符,并且契合专业培养目标。齐鲁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山东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入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特别是为山东省工业技术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齐鲁工业大学的国家一流专业,其培养目标充分结合了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形成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实现美丽中国”的发展要求,确定了立足山东,面向全国,培养独立从事环保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运营、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工艺与设备研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发展定位。在契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环境工程专业的思政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和建设能力的毕业生,重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设美丽中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与和谐发展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在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复杂环境问题能力的同时,具有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二) 顶层设计,合理分解专业思政目标
为避免不同课程在思政教学中各自为战,提高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实现专业的思政育人目标,在培养方案制定环节就应该进行顶层设计,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之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将专业的育人目标合理分解为多个指标点,对课程特点、实施时间和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考虑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和相互衔接问题,将指标点分配给各门课程,制定课程思政的支撑矩阵。使各门专业课在课程思政方面同向同行,在教育全过程中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发挥不同类型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效果,避免出现各门课程“单打独斗”,思政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这也是现阶段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高校教学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必须要解决的瓶颈性问题。
为保证各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叠加,达到1+1>2的育人效果,我们分析了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状况,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综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年级的思政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分阶段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根据课程特点,厘清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分工协作,确定思政建设重点和教学实践开展方式,将阶段思政目标分解为若干子目标,作为专业必修课的思政目标,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各门专业课的主要思政目标。这个主要思政目标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达到的,有效支撑专业思政目标的达成。这样既能保证专业思政目标的实现,又能有效避免思政教育机械重复或出现真空地带,保证各门专业课各司其职,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合力。
同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生活和教学科研经历挖掘部分思政元素,作为实现课程次要思政目标的素材。另外,在专业选修课中挖掘思政元素,作为选修课的思政目标,这部分也可作为思政教学的次要目标。这些次要思政目标可能因授课教师、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程不同而不同。次要目标是专业思政目标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可使学生在实现专业思政目标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我们设定了环境工程专业不同阶段的思政目标,并对其进行了分解,其中不同阶段的主要思政目标和次要思政目标分解见表1。
(三) 课程实施情况——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
根据确定的课程定位和课程思政目标,环境工程专业组织教师共同备课,按照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原则,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在资源挖掘过程中优中选优,防止资源重复,同时充分突出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反向教学设计,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思政教学。
下面以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说明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第一,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思政教学点①讲好专业故事,培养专业责任感。利用水处理工艺发展史、重要工程案例等,增强学生的专业信心和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②用好前辈事迹,树立学习楷模。用许保玖、李圭白、汤鸿霄等前辈严谨治学的事迹激励学生,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规范。③对标现状不足,增强忧患意识。通过我国水多、水少、水脏的水环境现状,明确行业发展任重道远,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④掌握技术发展动态,增强使命担当。通过引入水污染控制新技术、新工艺,使学生了解技术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明白我国水处理技术发展水平与先进技术存在的差距,增强学生科技报国的信念。⑤用好具体案例,在构筑物设计、污水处理厂(站)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自身示范作用,培养学生诚信、严谨认真、不断创新的品质。主要做法:①上好第一堂课,明确课程的定位和学习要求,以及老师和学生的权力和责任,争取学生认同课程的教学理念;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讲解,耐心答疑,注重将所思所悟与同学们分享,言传身教。通过QQ群、课程平台等方式与学生充分互动,线上线下全过程陪伴学生;③日常学习过程中,认真对待学生守时遵规,诚信作业等环节,强化做人做事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选择采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问题引导法和历史事件导入法等方法,切入思政点,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就是课程的育人效果。通过思政教学活动引起学生认识和思想变化,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发生变化,这些都是课程思政的产出效果。进行思政教学效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思政教学设计、实现途径和载体,形成“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改进提高-课程实施”的闭环系统,持续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因此,在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应该注重“以产出为导向”,即不应该仅仅考核教师“如何教”,更应该考核实施思政教学所引起的学生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规范的变化,评价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