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途径研究

作者: 张燕 史政海

摘  要:应用型本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工程之一,而应用型本科建设的核心是一流专业的培育,因此应用型院校应当积极探索建设一流专业的路径。该文从开展“双修订”,建立需求导向的教学标准体系;完善“两机制”,激发师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意识;实施“三改革”,构建能力导向应用型课程体系;推进“三强化”,着力建设打造双能型师资团队;强化“三融合”,构建目标导向的应用育人模式五个方面论述应用型院校建设一流专业课程的具体实践途径,以期给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专业;育人模式;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13-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s one of the major project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he co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is the cultiva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Therefore,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building first-class major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ouble revision" to establish a demand-oriented teaching standard system, perfects the "two mechanisms" to stimulate the consciousness and initiativ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lements the "three reforms", builds the ability oriented applied curriculum system, promotes the "three strengthening", and strives to build a dual faculty tea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from fiv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integration" and building a goal oriented application education model,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field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majors; edu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approach

面向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应用型院校积极建立一流专业,能够引导各类高校在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应用型院校探索一流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人才培育重点支持社会发展的目标,在转型改革中积极探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应用型院校强化三融合,推进三发展,优化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能够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更快更好地建设一流专业。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教学模式,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

一  开展“双修订”,建立需求导向的教学标准体系

促进应用型本科一流专业建设,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培养毕业生专业思想稳定,操作技能突出,服务意识强,能够受到各用人单位欢迎、青睐。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其实无论在研究性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绝大多数毕业生是与学术界无缘的,而在国内的情况下,应用型高校学术人才占比更少,所以更专注培养学生未来的专业竞争力。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改革普通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类似的有德国大学Uni (University,综合研究型大学)与FH(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应用技术大学)的分立,德国传统的研究性的专业一般会放置在Uni,课程设置偏向于学术研究。FH主要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偏向于专业应用,大多数应用型专业往往只在FH有开设。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由部分省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与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试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需要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等。

应用型院校建设一流专业,应当建立需求导向的课程标准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关注专业课程教学的全环节,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一流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建设一流专业过程中,应当明确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完善以专业认证、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建立与人才市场、大型公司的合作模式,建立同省委各部门和省政府信访局、司法厅、知识产权局的信访工作理论,能够紧密地与实践研究院形成联动机制。能够结合司法行政工作研究基地、知识产权法律与实务研究院,成立相关一流专业研究院。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特色智库,促进师生实践的自觉性。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网络平台,实现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常态监测;出台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办法,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对相关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学培训,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进行课程和专业建设,担当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各类竞赛活动的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开展“双修订”,建立需求导向的教学标准体系。按照产业发展、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按照毕业要求、分解知识能力素质、可考核指标点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育逻辑关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目标导向,在一流专业建设中,应用型院校应当确保与行业企业形成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能够与政府部门签订实施合作共建协议,突出能力本位,推进五育融合。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合理确定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因课制宜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办法,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  完善“两机制”,激发师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意识

应用型院校建设一流专业,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完善“两机制”,从而有效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机制,修订教学成果(项目)奖励办法,加大对高层次、高水平成果(项目)的奖励力度。提高年均教学成果奖励金;出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对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课程给予零点一倍至零点五倍的绩效奖励,鼓励教师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工作成效。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修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纲要,全准度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学校整合资源采用“多元三高”模式:高点起步,扩宽资源来源渠道;高位嫁接,促进合作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标定位,合作领域由窄向宽发展、合作程度由浅向深推进。应用型本科,就是以应用技术类型为主的本科。应用型本科比较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以比较多实践实操为主导的,以应用技术类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学术型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的专业都是针对实际操作的,是与实操接轨的,多学习技术,而学术问题研究少。主要是学习以后就业的工作和以后就业所学习的技术。相当于技能型,是相对区别于学术型本科(普通本科)的本科类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激发师生的自觉性,促使其主动投身一流专业建设,应当建立健全机制。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而言的,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普通本科和应用本科是本科教育的两种类型,它们的关系应是平行发展的。应用本科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在培养规格上,应用本科培养的不是学科型、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应用本科与高职专科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尽管高职都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但应用本科出现以后,高职专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当有所调整,与应用本科有所分工。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部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培养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人才。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

调动师生参与一流专业建设的自觉性,应当关注相关配套机制的情况。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计划,整体设计出台一揽子专项计划,配套国家财政专项引导资金,统筹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一流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其次,要构建分类评价制度体系,围绕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等,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基准,以培养应用能力为评价导向,研究制订应用型本科高校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分类评价制度体系。同时,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聘用及交流发展机制,充实师资队伍,推动校企联合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等。

三  落实“三改革”,构建能力导向应用型课程体系

建设一流专业,应用型院校应当落实“三改革”,构建能力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确保一流专业的学科水平、培养质量、师资水平、专业水平和专业影响程度符合评价标准,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方针。引入行业标准和关键技术,按照适切性、关键性和支撑性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推动项目式、混合式、案例式教学,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全向度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学校新订、修订科研项目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管理、成果认定等规章制度,贯穿一流专业建设全链条,覆盖经费管理、纵横向项目、平台机构、科研团队及成果转化等各领域。学校围绕政府决策咨询或产业发展需求,加快构建一流专业建设,积极参与地方高校改革试点,通过学校整体转型,或通过二级学院开展试点。建设一流学科过程中,应当关注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联动机制。确保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一流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一流专业建设、治理结构等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全面落实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任务,“轴轮协同”构建整体转型框架,“六维立体”促进校内外资源高效配置、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产教深度融合。

建设一流专业,构建能力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应当全方位构建整体转型框架,学校以建设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中轴”,结合地方需求、行业需要及办学实际,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应用型学科建设、产业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四位一体”结构体系,推进全领域改革。国内的诸多高校也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因为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确保全方位、全方面综合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改革路径和发展模式。以一流学科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培育为“两轮”,围绕学科方向、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五大要素,对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有机结合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实现三大发展目标的空间性同步、结构性衔接、功能性支撑,转型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