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林高校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思考
作者: 郝婷 郭凯锋 宋广林 石宝峰
摘 要:新兴交叉学科正成为农林高校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其内涵本质具有相对性,价值倾向具有社会性,学科形态、发展途径、学术成果兼具多学科特征。当前,我国农林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存在跨学科门类数较少、产出大成果能力不足、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亟需推进基础学科、人文社科与农科的交叉融合,夯实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基础;构建新兴交叉学科平台条件,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新兴交叉学科的内涵;完善促进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营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农林高校;交叉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建设;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17-05
Abstract: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way f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eatures of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nclude that the essence is relativity, the value orientation is social, and the discipline form, development path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multi-disciplinary. While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promote and build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interdisciplinary categories, the lack of ability to produce large achievements, 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It is urgent to promote the cross integration of basic disciplin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consolidate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build the platform conditions of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rganization mode, and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of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to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and create academic atmosphere to promote disciplinary cross over and fusion.
Key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disciplinary;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我国正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对涉农高校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农业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促进学科交叉、加强交叉学科建设,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交叉科学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对科技体系、教育体系、学科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出新时代国家发力新兴交叉学科、加快科技发展及突破“卡脖子”技术约束的意志和决心。农林高校作为新时代强农兴农的排头兵,迫切需要进行自我突破,积极探寻科技创新增长点,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1],以更大作为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新兴交叉学科内涵,分析农林高校自主设置的新兴交叉学科布局,探析农林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农林高校主动服务“四个面向”赋能。
一 新兴交叉学科的内涵
(一) 概念界定
1)交叉学科。一般来说,交叉学科指“不同学科的专家由于共同的问题或困难共同工作,其相互作用可能创造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2]。刘贵华对涉及交叉的学科范围进行分析,认为交叉学科不仅包括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等学科大门类之间的交叉,也包括各学科大类内部的交叉。刘仲林从学科数量和交叉机制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交叉学科由两门及以上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只有当某一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出现较多的知识点,同时这些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足够缜密成熟时,交叉学科才有可能出现。贾莉莉[3]更进一步指出,为解决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已有学科邻接区域的具体学科基于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的借鉴和影响,自然而然形成交叉学科。不同学者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交叉学科提供了参考。在现实场景中,经常出现“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相互替代和混用,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等同。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沃斯首次提出“跨学科”这一专门术语,指超过一个学科范围的研究活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在这方面是共通的,都具有推陈出新的思想倾向。从词源意义看,跨学科的“跨”是动词,指主体跨越学科边界的动作,体现了将某一学科知识带入其他学科并与之交融的行为[4],其原有本质内涵未发生根本动摇。而交叉学科的基本立场是所有问题根据历史演进及人类创造而诞生新的学科或知识领域。
2)新兴交叉学科。“新兴”是一种相对概念,新兴交叉学科是对现实困境的积极应对。早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恩格斯分析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突破原有学科界限的趋势,提出“原有学科的邻接领域将是新学科的生长点”,越发达的学科其学科边界越广,其诞生新学科的潜能也越大。肖敏等[5]学者基于农科院所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的探索,提出新兴交叉学科的起源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类别不断增加,各门学科间边缘地带的空白不断被填补;二是学科间交叉融合不断加强,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深,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李侠[6]认为,新兴学科交叉产生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是外源性动力,起源于社会存在的真实问题(社会需求)所带来的持久动力和高校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需要(服务社会);二是内源性动力,主要来自于学科自身对于新知识生产的渴望。同时,从学科势能角度分析了新兴交叉学科形成过程,即从高势能学科向低势能学科跨界,当知识梯度低的学科由于成熟学科的跨界带来迅速的发展,从而带来全域知识梯度的整体提升,这种局面又会反过来促进原先优势学科的发展,帮助其克服原有的屏障。这种观点有其市场,但其本质还属于“跨学科”的范畴。结合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对其本质和内涵作进一步的探讨:新兴交叉学科是社会等外在因素与学科自身知识体系演进的相互影响下,主动进行积极的交叉融合的创新实践活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出现是物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反映,是高水平积极主动的交叉,而非被动的、无意的。
(二) 主要特征
1)新兴交叉学科的内涵本质具有相对性,在知识逻辑变化发展中不断演进。当前的学科分类是在解构主义思路下建立起来的,学科的知识属性越强,就越需要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延展或整合,在原有的知识领域不断交叉循环、新旧更替。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而变化,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动态发展,形成一种有生命张力的学科。譬如,世界著名的农业高等学府德国霍恩海姆大学,1818年建校之初,主要研究农业相关的化学、矿物学和植物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农业旺盛需求,1854年建立农业化学实验站,开展更为深入的农业教学和研究,农业化学与后来的农业化学实验站迅速处于相关研究的前沿;目前,霍恩海姆大学倡导现代农业科学,聚焦食物链的上游和下游区域等阶段,探索农业学科与有机化学、食品营养互动发展的有机农业前沿领域,并设立“有机农业和食品系统”硕士专业,这是欧洲第一个侧重于有机农业中食品系统管理的专业。有机农业学科领域既是农业学科遵循学术发展逻辑而寻求知识拓展和创新的结果,也是农业学科遵循社会逻辑满足社会环境需求的结果[7]。
2)新兴交叉学科的价值倾向具有社会性,学术实践依存并侧重于现实需求和社会意义。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是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进行知识创新的结果,学术实践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社会性是追求学术价值和进行学术实践的核心维度。新兴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兴起往往受社会需求的制约,在研究物质、解释现象、揭示问题中优先突出社会价值。同时,正因为新兴交叉学科是基于社会急需、行业急需、企业急需的学科,必然受到社会认可、追捧,甚至热炒。正如恩格斯所说,若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例,无论是最开始的雷达实验室还是后来受国家资助建立的生物技术加工工程研究中心、产品革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学科交叉机构,都是在解决重大工程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校形成这样的共识,认为学校的希望和活力在于发展新兴学科,这也是国家在竞争中获胜的保证,容易得到国家支持。目前,该校设有60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实验室或计划,教师能够通过学科交叉不断开辟新领域,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一流的科研成果,同时形成促进新形势下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成果,从而催生出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8]。
3)新兴交叉学科的学科形态、发展途径、学术成果均呈现多学科化,学科交叉跨度较大、学科融合发展较深、学科创新能力较高。新兴交叉学科超越单一学科边界或者超越传统学科分类,至少涉及两个一级学科。进行交叉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学术团队或机构。研究团队或机构是开展新兴交叉学科最重要的主体,拥有多元化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可以基于自身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自主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多学科融合为导向的研究项目,建立自由包容的文化氛围。高水平研究平台是开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基础,研究平台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多学科兼容为特色,满足不同支撑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特殊需求。新兴交叉学科的多学科特性,不是简单地对研究方向进行叠加、拼凑或整合,而是在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知识的融合会聚以及由此催生的原创性发展动力。譬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2018—2019年发明专利154件,主要分布于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农业与食品、工程与物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这些都是学校近年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学校鼓励师生之间开展跨学科式的团队合作,每位教师至少参加一个研究项目,项目本身就是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如媒介传播与疾病生物学项目,融合生态学、昆虫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植物病理学等学科专业,涉及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医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等多个学院。
二 农林高校新兴交叉学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我国农林高校自主设置新兴交叉学科情况
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各学位授予单位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二级学科之外,自主设置了一大批二级学科和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有力推动了新兴交叉学科发展。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设置“交叉学科”门类[9];教育部公布学位授权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不含二级学科)名单。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184所高校共备案613个交叉学科,其中农林高校有12所,共设置27个新兴交叉学科,仅占全国高校的4.4%,具体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