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诊改疲软现状与破解策略研究
作者: 蒲先祥
摘 要: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来,部分职业院校对诊改理论学习不深,诊改工作认识不够,诊改内涵把握不准,未启动诊改学校处于诊改开展前的“疲软状态”起步难,已通过诊改复核的学校也处于诊改后的“疲软状态”持续难,该文对疲软状态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破解的参考策略,帮助职业院校增强诊改认识,深入理解诊改核心理念,把握诊改运行机制,着力聚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质量保证体系;疲软现状;破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74-05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started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om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not studied the theory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deeply,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and have not accurately grasped the connotation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The "weak state" before the launch is difficult to start, and schools that have passed the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are also in the "weak state" after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weak state, puts forward some reference strategies to solve it, and helps vocational college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re concept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grasp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weak status; solving strategies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推动职业院校由“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简称“评估”)转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推出“本省诊改实施方案”,部、省两级成立专委会,着力指导职业院校逐步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治理水平,实施诊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中特别要求“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但在2015—2021年,未开展诊改建设的职业院校对诊改仍然未找到突破口而处于照旧、等待、观望状态,已通过诊改复核的学校也好像劲头已过,诊改呈现出疲软状态。因此,有必要对诊改再系统梳理,理解诊改核心理念,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助力诊改推进工作。
一 诊改之疲软现状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站位不高,接受需时日
按教育部工作安排,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开展教学诊改,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1],这是新时期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国之大计,是一件极具重要意义的工作。开展诊改系列新生制度建设,就得有改有革,改到难处是建设,改到深处是管理,改到痛处是教师。有温暖的被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维持习惯性思维是人之普相;开展诊改,自我雕琢,一时难以接受,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产生抵触现象,致使诊改推进困难,诊改工作低迷、疲软,无成效。教师接受、乐意、主动开展诊改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思想引导和方法指导。
(二) 学习不多,钻研不够,理解不深,工作不进
“55821”模型是对诊改工作机制的浓缩,学校各层面人员对五横五纵、“8”字螺旋、双引擎、一平台、目标链和标准链等一系列新名词需要深入学习、理解和消化,全校诸多方面协同、全员参与形成合力,集聚全校资源优化配置,才可望推进诊改制度建设的一大摊事。实情上,试点学校压力在身,请师内培,外派取经,积极研究,主动工作,多措并举加强“摸着石头过河”式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建设,但也存在只有教务处等主要部门、少数人、部分专业、部分课程和部分条块工作在试点的现象,因理解有限,汇聚力量有限,制度建立不全,链条覆盖片面,难于形成诊改建设气候,诊改推进阻力不小。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诊改是在原有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嵌入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以利于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2],而是简单看成诊改表象,东学西了解,反而深入系统的学习、沉心的研究较少,目标不准,方法不明,一头雾水,毫无头绪,稀里糊涂,甚至把诊改工作看成是在原有工作中增加出来的一项工作、加重的工作负担,增加了诊改建设的阻力。
(三) 平台刚需评估不够,建设不到位,影响诊改的实施
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是诊改基本架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信息平台,或信息平台不现代化不智能化,要做好诊改也不容易。学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数据治理、“8”字螺旋运行的各种数据无感采集与预警、消除软件间的信息孤岛而自动共享自动更新、数据的跟踪纠偏、设备状态监控的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的终端展示和系列软件的开发或采购等,需要投入。公办学校经费申批预算看财政能力情况,民办学校经费申报看举办者实力情况,均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学校领导者或举办者对诊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评估不够,能节省则节省,信息中心平台功能简化,诊改信息化实施困难,且直接加重了教师人工工作负担,也间接产生了诊改建设的阻力。
二 诊改疲软之破解策略
(一) 认识提思想
1 认识“零缺陷理论”
零缺陷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Philip B.Crosby提出的“零缺陷”思想,其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而无缺陷”,该理论诞生后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大发展。该理论在现代生产制造等产业中仍然以经典、实效而被推崇应用。
2 教育也应“零失败”
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不同于冷冰冰有形无思的固态产品。倘若产品生产因某种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最严格的处理是次品不出厂,重新生产合格产品,“人”不同于“产品”,终究“人”只有一次出生机会。因此,人的培育就“人出生”而言却是一次性的,虽然在人的一生中犯错在所难免,并且有无数纠偏树正的机会,但总会因错而留下或多或少的疤痕印记。
人的成长主要局限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其中“学校教育”则是人成长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学校是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形同于“工厂”也不同于“工厂”,不同学段均肩负有学生“五育”培养的天职。因此,学校建立“零失败教育”,在校期间努力育好“合格的人”,是学校责之所在,任之所须。
1917年,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创立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起雏形,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肯定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更加凸显“零失败职业教育”重要性。
3 职业教育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之重要性
学生是思想鲜活、个性张扬的个体,教育是动态实施的,过程纠偏是常态而持之的。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部门的活动和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网络化、全覆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有机整体[3]是必然而必须的。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4]。实施诊改,久久为功出成效,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诊断”源于医学,诊断病症,处方司药;“改进”形同于治病除疾,病癒康复,得到健体、强体。2014年,杨应崧教授牵头的专家组对“职业教育评估系统架构与高职院校下轮评估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后提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思想,并给予本质性解读。
教育部在2015年遴选了54所中、高职院校开展“诊改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引领诊改工作有序推进。各省承上相继推出配套的职业院校诊改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旨在着力指导和推进本省高等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 工作提高度
1 “评估”转过去时,“诊改”迎新春天
2008年,教育部开启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在保证办学方向、规范院校管理、促进加大投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5]。2015年,在职业教育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管办评”分离新形势下,评估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诊改作为评估的有效补充,教学质量生成主体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宗旨,为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自主设定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以体系化的制度为保证,根据按目标影响要素制定的指标体系对现实工作状态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实现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工作模式[6]。由上可知: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诊改是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自主、自觉提升教育质量的新举措、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
2 学校发展竞争外力之迫
优胜劣汰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职业院校发展也不例外。学校有实情,校间有差别,都面临着前有尖兵: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历史积淀厚,成果丰硕,保障肥上加膘。后有追兵:新办校不断出现,发展也呈咄咄逼人态势。横向竞争激烈:兄弟学校间面上面下的各种显性隐性竞争因素交织,不进则退,现实的残酷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内功。诊改成为学校自我革新改进适应发展之须,是转变思路作风提高效率之需,是落实持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矢。
3 学校发展内力之需
学院经历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学校规模、稳固了专业、打造了队伍、树立了学校形象且奠定了发展基础,看似后续可安稳发展。事实不是如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学校前期发展中养成的工作惯性思维、经验主义、享受主义、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以及滋生的其他不良行为和现象,存在深层次的无限危害,形同温水煮蛙羁绊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久而久之,给学校带来的危害无以估量。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新时期,面临学校发展激烈竞争之压、云物大智信息化广泛而深度应用之压、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人才需求之压等若干客观因素,学校发展才是硬道理,迫使学校自我内生发展动力,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平台,打造两链,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全员全力全方位立目建标,全过程对标竞进、改革创新,螺旋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无限挑战中获得发展,赢得一席之地,甚至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