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辅导的机制作用、形式及建设研究
作者: 黄贤昌 庞庆泉 农铮摘 要:答疑辅导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塑高校教师权威性的重要教学疆域。除了传统的课堂答疑,当下线上答疑、坐班答疑和开放交流时间等创新形式已然不再单纯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或补充,而是形成有范式有规模的“第二课堂”,要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对答疑辅导有系统性的支持,在管理端给学生增负,切实加强学习管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加强师德师风。
关键词:答疑辅导;第二课堂;激励计划;Office Hours;机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91-05
Abstract: Answer counseling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field centered on students,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reshaping the author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swering, the current online answering, class answering, open communication time and other innovative forms are no longer simply the extension or supplement of the first classroom, but the formation of a paradigm with a sca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ve systematic support for answering counseling, increase students' burden in the management side, strengthen learning management,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ethics.
Keywords: answer counsel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incentive plan; Office Hours; mechanism action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群体,在互联网中获取碎片化知识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常态,是一群比以往大学生都“懂得更多”的群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威性正在消解。但“懂得多”并不代表能做得多,能做得好,当代大学生还是有许多可塑的要素。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让学生忙起来,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学生的问题就会多起来,因此务必加强答疑辅导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推进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 答疑辅导的机制作用
(一) 答疑辅导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疆域
当下的课堂教学加重了“互动环节”的考核,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会想办法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课堂教学首先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设计出来的互动也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发挥“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在研判何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时,答疑辅导无疑更加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本”。
答疑辅导的核心不是答疑本身,不是“有问必答”,而首先是“驱动机制,创新能力养成”,即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养成提问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任何“质疑和提问”在学生这个微观个体上都是创新能力的表现,标志学生“从0到1”的“质”的进步,“疑”是衡量学生学习进步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在答疑辅导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问题得到高效的解决,学生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驱动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提问和思考,进一步需要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答疑辅导的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疑问”,则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服务个性化,实现教学公平。因此,答疑辅导务必要与课堂教学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有完整规范的制度安排,不应简单地认为答疑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 答疑辅导联动“教”与“学”
韩愈在《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堂教学检验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老师围绕教材开展课堂设计,更多的是应用方法要素和手段要素实现“授业”功能,首要的任务是重点突出,其次才是解决“难点”问题,并在课堂上执行教学设计。难点问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科的难点问题,这个层面的难点问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问题。另外一个层面是学生的难点问题,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无论多简单都是难点问题,每个学生面临的难点问题都不一样,这一层面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需要因材施教。
我们常常讲要警惕教学“脱离实际”,不仅仅是要警惕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更要警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痛点在哪里,这样的教学效用很低。答疑辅导使教师能与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是教师掌握学情的重要渠道,真正掌握学生的“难点”问题在哪里,再回归课堂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当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更加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俗称“挖坑”给学生,答疑辅导是教学生“填坑”,并继续与学生共同挖更深的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答疑辅导,大学教学囿于教师的课堂设计,可能连“授业”的功能都不能实现。教师应用科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在解答学生问题,也要获取新的知识、新的视角,对老师来说即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
(三) 稳固师生关系,重塑教师权威性
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知识的存储量大、种类和来源多、知识的可信赖程度和价值高、时效性强的特征,冲击着传统教师知识权威的存在。教师和学生在答疑辅导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面对面”交流互动,在答疑解惑中传道授业,精准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高质量的答疑辅导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仰望,重塑教师权威。
实务中“Open Office Hour”等创新型的答疑辅导不仅涉及课程答疑、专业指导、考硕考博,还包括转专业、出国计划、时事热点、个人成长、人生选择和个人感情等等,教师不再是上完课就走人联系不上的老师,其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既是人生导师,还能是朋友关系,说到底答疑辅导就是为学生“办实事”。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也会面临各种瓶颈,比如在阅读上的时间能够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答疑辅导能够成为破局的有效途径之一。答疑辅导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这都需要阅读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基础师生之间就有了共同话题,众多的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话题本身,而是无形中帮助老师扩充了大量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有思想碰撞,能碰撞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教学相长,相互依赖,相互信任。
二 答疑辅导的主要形式
答疑辅导是当下大学生理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各个高校也将答疑辅导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答疑辅导的管理规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答疑辅导制度。
(一) 线上答疑辅导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建设的主方向。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也面临许多问题,存在天然的缺陷,如教学资源的知识层面低,许多教学资源不适用网络教学,甚至有“刷课”“替课”等不良现象。答疑辅导无疑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重要的、最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能够通过答疑辅导更好地判断学生学与不学。线上答疑辅导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方便快捷,通用性强;慕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有较好的统计类考核机制,能够驱动学生积极参与,确保学生提问的参与率。同时线上还是很好的共享平台,实现“问答共享”。
线上答疑阵地最大的优势就是解决了“问”的事情,但“答”的事情就成了最大的难。第一,开放便捷的互联网打通了问的通道,大量的问题蜂拥而至,如果有问必答,教师的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这样就导致问题积压,最终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容易降低积极性。第二,学生“只管问,不管答”。线上教学平台的考核比较死板,基本都是统计类的考核,很容易解决“量”的问题,但这也是其最大漏洞所在。这种驱动不是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完成参与提问的考核,学生在互联网上留下的问题就会掺杂许多随意性的问题,甚至只管复制别人的问题,也有老师辛辛苦苦做了详尽的答疑,学生可能看都不看。在互联网上,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很难感知学生提问的主观心态,这样的答疑辅导能够解决“问题”,但很难说是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二) 坐班答疑制度
2012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坐班答疑与自习辅导次数、时间列入考核指标,教师坐班答疑作为教师岗位职责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绩效工资和激励计划挂钩。答疑辅导首次有了顶层制度驱动,有了系统性保障,并很快在上海市属高校全面铺开,国内许多高校也纷纷效仿,制定详尽的答疑辅导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每学期编制详尽的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计划。
为了避开教学冲突,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往往要做跨专业、跨学科的安排,即有老师会安排到未谋面的学生群体坐班,极大地扩大了校内师生沟通交流的覆盖面。但也面临匹配度和交流深度的问题,答疑辅导的实效会有较大的折扣。同时,教学激励计划的初衷是打破“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打破晋升唯论文论,而事实上只是“增设”了“答疑辅导”的考评项目,结果“增设”的坐班答疑挤占了教师科研时间,教师职业倦怠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坐班答疑缺乏明确的目标,无法做到课堂教学那样有设计有流程,解决不了学生不问的问题,“赶鸭子上架”学生也容易倦怠。从上海某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对于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更愿意选择网上论坛、门户网站求助,请教任课教师的意愿很低,坐班答疑真正执行的情况也不乐观。
(三) 开放交流时间制度
“Office Hours”也叫“开放交流时间”,起源并发展于欧美国家,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也得到广泛应用。“Office Hours”制度规定大学老师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接受学生的预约,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美国,“Office Hours”最重要的配套是“推荐信制度”,几乎所有的助学金、奖学金、出国留学和研究生院的申请都需要老师的推荐信,学生需要积极主动预约老师的“Office Hours”,并做好充分的交流设计以期获得专家推荐信的可能。所以,在国外,“Office Hours”本质上已经演变成了人才选拔的潜规则,是“严肃”的校园文化,康奈尔大学将“Office Hours”描述为“宝贵的财富”。我国目前实施Office Hours制度的高校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南昌大学开展得比较早,2008年开始试点,2017年清华大学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Open Office Hour”制度,可以开展一对一答疑、微沙龙和座谈讨论等交流形式,地点可以灵通安排,形成随处可见的“有温度”的校园文化,强化师生互动,促进跨学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