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育人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王凤领 陈醒基 朱玉琴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已成为应用型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从相关概念入手,介绍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阐述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的现实需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探索和实施CDIO-OBE工程教育模式,加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升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育人实效。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实践育人;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96-04
Abstract: A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goes deeper and deeper, cultivating excellent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nurturing, describes the practical nurturing needs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ddre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builds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y explor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CDIO-OBE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l, enh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educating people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applied univers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practical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都要求高校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不断探索融合与创新工程专业培养,优化实践过程管理,完善实践工作责任制,强化实践导师责任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有效提高实践育人效果。
一 相关概念
(一) 新工科概念
新工科是指赋予工科新内涵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的新形式,即不同学科交叉渗透形成新的工程领域和新的工程范式,是新思想、新模式、新方法和新结构的有机结合。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的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强调理念新、质量新、模式新、结构新和体系新。面对新一轮产业改革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工程人才的短缺,需要培养一大批卓越的工程人才[1]。
(二) 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是把自己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以此来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基石,实践教学可以促进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一定的教育目的,能够稳定存在并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工程人才培养要落实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2]。
(三) 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是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和科技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第一,实践育人符合教育的学习规律。比如,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由下而上及由浅入深的全面、系统训练。第二,实践教育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通过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能力,有利于消除传统教育的教条、空洞和脱离实际的弊端。第三,实践育人符合自我教育的规律。其使学生们养成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卓越品质。第四,符合素质教育规律。注重把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理解知识与实践相统一的意义[3]。
(四) 工程应用型人才
工程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能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基础,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特点是适合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走到一线的技术岗位,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业能力[4]。
二 实践育人的科学内涵
实践育人是基于实践观点的育人理念,其基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紧密相关的各种实践,激发学生对课外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兴趣和热情,综合和定向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和才能,并促进形成一种新型的高尚品格、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一) 实践育人的现实属性
实践育人符合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和贴近学生的育人规律。实践育人的实质是引导大学生从周围的事物、特定的事物和自身的事物入手,着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思想品格和文明习惯。
(二) 实践育人的教育属性
大学生是受过教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学生在实践中积极进行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劳动观念,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的突出特征,增强自立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 实践育人的社会属性
实践育人模式下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了维持既定的社会秩序和发展,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必须通过教育手段将所有人的知识、行为和道德等纳入规范性社会。根据人类社会化理论,必须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不断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经验,以逐步发展参与社会生活的人。
(四) 实践育人的素质属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应应用型大学精神和职能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坚持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应用型高校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品格和人格,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知识素养,有利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 应用型高校实践育人的现实需求
(一) 厘清实践育人模式定位与工程教育理念的需求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未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更新难以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因此,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厘清工程教育的理念,不断调整工程实践模式,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新需要[5]。
(二) 不断提升社会化、专业化人才的需要
“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网络强国等重大发展战略都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新业态、新技术和新行业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高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必须创新实践与教育相结合[6]。
(三) 转变产教分离现实需求
国家大力倡导产教结合,把高校人才培养战略与当地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但目前部分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尚未实施,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实践平台没有与企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结合,影响了工程实践在新工科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开展[7]。
四 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工程实践基地数量不足,难以保障工程实践效果
当前,应用型高校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存在着不稳定、数量偏少的问题。资源有限的工程实践条件不能满足应用型高校学生的整体实际需要,与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通常是随机的,效果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达到工程实践育人的效果和目标。
(二) 对工程实践认识不足,参与实践积极性不高
应用型高校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对工程实践育人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工程实践,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不高。
(三) 更新速度滞后于社会需求,实践教学内容陈旧
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只注重技术分析,在实践性课程中,工程设计、工程创新等实践性教学内容严重不足,难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概念的出现,工程技术知识体系正面临全方位、多层次的更新。就其内容来说,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工程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滞后于技术发展速度,已经越来越无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工程人才[8]。
(四) 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人才培养偏离工程实践
一是工程实践教学对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认识不足。二是高校实践教学目标趋于一致。无法体现工程实践教学的特点,教学目标趋于雷同,因而出现了“有形而不神”的现象。
(五) 缺乏实践性教学资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与实际教学相比,教学更具有理论性和操作性。面对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办学经费相对紧张,限制了本已不足的实践教学资源。由于实验设备、实习场地和实习教师的限制,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六) 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不健全
第一是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在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开展次数,一方面只注意工程实践的结果,而对工程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不能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第二是校政企之间没有协同作用。尽管应用型高校将工程实践纳入其教学计划,但对工程实践环节的时间和计划安排缺乏科学性指导,校政企之间没有协同作用形成一定的合力,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效果。
五 工程实践育人教学体系建设
(一) 实践教学体系是工程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纽带,是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提升。工程人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工程实践教学中实施[9]。通过校外工程训练、开放式实验教学、多样化的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工程实践教学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