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作者: 王兵 张慧

摘  要: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校履行高校基本职责、加强“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通过对高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国际化工作中应重点围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和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来进行,提出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发展;“双一流”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一带一路”

Abstract: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atisfying multiple needs of the people. It is also a necessary way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 perform basic responsibil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key task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mplemen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wor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ork of university should focus o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staff,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isciplines and Chinese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Keywords: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国际化发展得到显著成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高校国际化确立了发展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国家首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第五项基本职能[1]。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将国际交流合作确定为高校基本职能和“双一流”建设重点任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与教育对外开放发展规律性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职能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高校国际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

一  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  国际交流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委革、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构想,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肩负文化传承和传播、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

(二)  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基本职能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职能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党中央统揽全局、在国际化格局下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做好高校国际化工作,对履行好高校基本职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有着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  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作为改革任务之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六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义,“双一流”建设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新的意义和使命。

二  高校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国际化不仅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新冠感染疫情等大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有来自高校内涵式发展现状和管理体制机制层面的影响。

(一)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新冠感染疫情对高校国际化带来影响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是我国高校国际交流合作的主要对象。以美国留学生为例,根据OpenDoors的数据显示,2001—2020期间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2001学年的6万人增长至2019/2020学年的37.3万人。但近几年留学生人数的增速在放缓,2019/2020年留学生人数同比增长仅有7.2%,是近年来最低的一年。中国赴美留学生主要选择的专业是数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和商业管理类。从中国留学生占在美留学生总数的比重来看,中国在美留学生的占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2001学年的10.9%一直上升至2019/2020学年的34.6%[2]。但是随着自2018年开始发生的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涉及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受到较大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是美国将中国18所高校列入实体清单,实施出口管制;美国限制中国高校师生参加美国组织与资助的全球开放性科研项目,限制两国高校间进行科研课题合作和学术讨论,以及对中国从事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的留学生实施签证限制等现状,使得我国赴美留学生和国际合作交流均受到很大影响。同时,2020年以来,新冠感染疫情肆虐全球,导致与中国交流合作较多的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边境封锁,各国之间的线下国际交流几乎处于中断,中外合作办学和科学研究合作受到极大影响。总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新冠感染疫情使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  高校国际化内涵式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

我国高校整体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高校内部国际化发展不平衡,国际化队伍较弱,作用发挥不够。同城、同部属、同档次水平高校的海外教师引进数量、来华留学生规模等部分国际化指标存在差距;在高校所属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国家外专局引智项目、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来华留学生等指标差异较大,表现不平衡;高校的学院、职能管理部门的人员变化较快,国际化队伍缺乏系统培训,队伍整体合力不够。

(三)  高校国际化管理体制机制协同不够

我国高校对国际化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入,国际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全方位激励措施不够。高校尚未确立国际化是高水平大学建设必由之路的观念,一些高校的国际化主动性有待提高,对中外合作办学、海外引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大外事”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格局尚未建立,高校资源统筹与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健全,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职能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之间的联动有待进一步加强[3]。在留学生招生与培养、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科研国际合作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配套政策。

三  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内容

高校为促进国际化发展,应加快与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的对接,开展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实现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学科专业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和学术服务国际化。

(一)  师资队伍国际化

1  在海外师资引进方面,加大高层次“外专千人”的引进力度

高校应多措并举,通过增加经费投入,加强海外师资的引进工作。加大新增师资国际化招聘力度,有计划地从海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全职招聘优秀博士、博士后补充师资。紧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发展方向,依托国家及省部级等各类重点科研基地,借助“首席教授、特聘教授”等特设岗位,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地引进和聚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快速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高校聘请海外学者担任海外院长,充分发挥海外院长在引才、育才、引智、引资方面,尤其是引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教育部“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等项目的支持,成建制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师资团队。

2  在本校师资国际交流方面,通过实施“师资发展与提升计划”,加大提升全校师资国际化水平

高校应制定目标明确的培训计划,完善专任教师各类海外研修计划,推进试行教师学术休假制度,鼓励、支持教师和研究人员赴海外学习或学术交流。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部门支持,扩大“访问学者项目”规模。推进国际伙伴计划[4],推进与高校国际伙伴学校的教师互聘和双向交流。加强落实各类人才支持计划,引进和培养一批具备入选“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竞争实力的优秀青年海外人才。

3  建立健全教师考核体系的国际化指标

借鉴海外高校教师聘用机制,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国际化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明确教师在聘期考核中对国际化经历的考核要求,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例如在教师岗位聘任条件中明确国际化经历要求。

(二)  人才培养国际化

1  加强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宣传,创新培养模式,提升留学生规模和质量

发挥奖学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来华留学生招生机制。发挥好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自身所设奖学金,以及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留学生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来华留学生招生宣传,与语言留学生规模较大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深度合作,着力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积极推进高校与国外友好大学(学院)开展交换学生项目,依托国际学科伙伴、海外院长等国际化资源,落实高校建立的学生交换项目,扩大交换学生项目的学生规模。

打造与扩大留学生规模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品牌效应、全英文专业培养的优势和趋同化教育模式的吸引力,创新留学生培养模式,扩大留学生规模,打造符合国际化战略目标特色的来华留学生培育品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