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两地运行条件下教师党建模式创新
作者: 陈杰 殷之平 孟岭超
摘 要:为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有效提升竞争力,很多大学都以异地校区、研究院和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异地办学,但复杂教学环境和空间隔阂给教师党建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强化教师育人主体作用,该文开展学校两地运行条件下的教工党支部党建模式探索和创新。从完善教师异地党建工作机制,融合党建和教学建设,立体化教师党群活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可以为学校异地办学运行条件下教师党建工作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两地运行;教师党建;模式创新;异地办学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and the school teaching space and effectively enhance university's competitiveness, many universities began to carry out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form of different campus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innovation centers. However, the complex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space gap have brought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eachers' Par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main role of teachers in educating, this paper carries out the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party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teaching Party branch with the two campus operation condition. Three aspects' work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teachers' Party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and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three-dimensional teachers' Party activities, and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arty Construction with the two campus operation condi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two campus operation condition; teachers' Party construction; mode innovation; school-running at different places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和落实党建工作的主体,事关高校“双一流”建设,更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能否后继有人。笔者所在的民航学院作为西北工业大学新成立学院,在老校区和异地两地办学运行,而学院未来的主体、大量引进的高水平师资均安排在异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这一运行条件给教师党建工作带来极大挑战。目前两地党建工作开展的现状:新进教师无论从行业背景还是异地交流方便程度均存在新老断代,党建活动开展困难;新教师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组织意识相对不强,亟需通过组织建设,完成环境适应、身份认同和工作融合的过程。对标新时代党建总体要求,学院在教师层面开展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党建工作责任在现实中层层逐渐衰减,针对新教师开展党的政治生活不够严肃规范,教师党支部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结果。
针对学院两地运行模式下的现实问题,探索和创新教师党支部的党建模式,以新进年轻老师认同和熟悉的方式,在两地条件下进行全员全方位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老党员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基层教师党支部接地气的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崭新的办学征程和新鲜的师资血液中贯彻、履行好高校“培养人”和“办大学”的使命职责任务,确保在两地情况下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移。这一党建工作研究对夯实一线教师队伍,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尝试。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制约两地运行条件下党建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而从完善教师异地党建工作机制,融合党建和教学建设,立体化教师党群活动入手,通过一系列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着力将教师队伍政治生态与尚真学术生态、和谐宜学生态相融合,针对年轻教师特点,依托学院办学定位和科研方向,构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立德树人平台,为保障“双一流”建设提供党建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这一工作对于推动异地运行保障,探索两地办学条件下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还可推广到学校其他异地办学、研究院和科创中心等机构的党建工作中。
一 两地运行条件教师党建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探索两地运行条件下教师党建工作模式,首先需要分析异地运行条件对教师党建工作所带来的影响,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距离因素
两地运行条件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距离,由于办学机构初建经验不足,高校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较为欠缺,学院运行还存在各种问题,教学、科研育人环境和文化内涵尚未形成体系;另外,新建教学机构由于人员活动还不够丰富,加之疫情影响,相互间沟通交流机会较少,存在信息闭塞的问题。
(二) 机制/制度因素
新成立的异地办学机构,往往还没有形成十分完备的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相关制度文件还在逐渐磨合过程中,在开展成熟的专业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活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软环境建设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过程。
(三) 代际传承因素
目前异地教学机构除了部分骨干管理人员来自于老校区外,大部分服务人员都在当地就近聘用,新教师入职后,通过新老教师代际传承,提高学校集体认同的途径存在一定困难;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和新教师之间存在交流不便的情况,学生思想教育及校风教育较为欠缺。
(四) 管理人员因素
鉴于异地办学机构初设,异地大部分人员设置主要围绕核心办学业务,即教学运行和学生管理,党建和其他业务工作合并办公,管理机构简化。而所在学院由于新建,人员体量较小,相应学校配比的专职党务人员缺失,需要党支部教师兼顾开展大量具体党务工作,自身建设存在多方面不足,极大影响了党组织作用的发挥。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在两地运行的学院,教师党建工作与所在异地校园文化建设关联还不够密切,相应党建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学院两地教师存在地域认同差异问题。这些都给学院两地运行条件下教师党建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 两地运行条件下党建工作新模式
针对上述党建工作影响因素,需要完善两地教师党建工作。教师党支部坚持以人为本,尤其注重新进教师的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两地教师党建方法和经验,结合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特点和难点精准发力,为学院建设和两地教学科研运行提供强大助力。
(一) 夯基础,完善两地党建工作机制
针对学院两地运行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在教师支部党建工作中,应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通过在支部建设、本科课程教学、研究生指导及科研团队组建等方面建立相关联合工作机制,将教师具体工作融入党建过程中,充分完善两地融合党建工作顶层规划。
在支部建设方面,在驻异地青年教师中选拔优秀热心、有政治担当的老师担任教师党支部委员,加强教师骨干培养锻炼,并加强两边党支部骨干成员间的工作对接和交流。
在本科课程教学方面,根据学校异地机构发展现状、学院本科生教学需求及其他一些特殊情况,建立了新老教师联动机制。一方面召集异地计划开课的青年教师来本部进行老教师课堂听课学习,并由老教师传授讲课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校氛围;一方面建立由专业相近的老中青三代共同组建的新兴课程团队(如图2所示),并以异地青年教师为主,负责课程建设和实施,加强两地教师在本科课程教学的融合。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针对异地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大,需要科研助手的现状,建立了两地导师协同指导机制,从教师学业指导、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建立联合指导协议,共同助力学院研究生指导。
在科研团队组建方面,教工党支部建立了“三会一课”过程中的定期教学/科研业务交流机制,经常邀请异地老师介绍自己的教学方法经验、专业方向和科研规划,在教工党支部内部协调,结对子,并协调学院各下属研究机构,建立多个新老教师协同的教学/科研团队,既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地和发展,又促进了两地教师的融合。
另外,教工党支部始终保持相关党内生活、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让异地青年教师同频共振,增强两地的沟通联系。还通过工会渠道组织相关文体活动,邀请异地出差来本部的党员教师现场参加党会,现场介绍自身课程教学情况等,并促进两地教师共同参加学院组织的一些党内访学和研修活动,逐步让异地党员教师感受学校、学院大家庭的温度;创新党史教育方式,邀请老党员和非党员老教师以各种形式远程或当面交流培训,将党员先进事迹及学校校风校训传达给新教师,精准发力协助和共同解决异地党建的困难。
针对两地运行特点,党支部还积极协调老教师前往太仓开展教学帮扶,讲授课程经验,提升教学能力,积极申报教学资格证书,还邀请青年教师来西安,与教学团队进行对接,融入现有教研团队,将学院异地办学工作开展好。
(二) 促融合,发挥党建对学院建设的推动作用
如图3所示,在教工支部所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百年纪念活动等党建活动中,通过邀请新老教师进行研讨、讲述学院发展历史、研究方向讨论,并结合工会组织,起到教学工作传帮带作用,增进了民航学院原有老教师与新进年轻教师的双向融合,为年轻老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
通过学院教学实验平台在异地的建设工作,发现了一批积极为学院奉献干事的优秀年轻党员,以其为桥梁做好学院和青年教师的沟通工作,促进学院在异地机构的发展。
在学院开展的一流本科、研究生人才培养讨论过程中,多次学习学校相关文件精神,并引入学院特有文化和精神,在新进教师中进行传播和熏陶。讲发展历史,讲精神故事,讲新目标定位,增进两地双向文化融合。
在学院异地办公场所建设中,驻异地的教工支部委员和党员同志积极建言献策,并结合老校区前置建设经验教训,对标学校办公场所规定要求,既体现学院特色文化,又符合学校大的方针政策。并在学院异地教师入驻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学院在异地建设入驻贡献了教工党支部的力量,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归属感。
教师支部努力协助学院开展“老带新”工作模式,做好教学工作重心从老校区逐渐向异地新区转换,帮助青年教师顶起学院教学大梁,一方面老带新,教授一线教学方法,一方面以新教师领头,针对大类培养要求开设相关老中青老师组合的前沿课程,发挥新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也从侧面促进了新教师对学院现有科研方向的认知。
在党员大会中,有意识地组织双方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研讨,协助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进入学院所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协助学院从教师党支部层面做好思想工作,为学院在异地的建设、起步和壮大解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稳定现有青年教师队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