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育的“大先生”: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
作者: 朱兵艳,刘士祥,贺东建摘 要:作为通识课程,高校公共英语课程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家国情怀的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公共英语教材、教法及评价考核等有待完善,教师角色亟需从“教书匠”向“大先生”转变。深刻领会“大先生”的价值意蕴,积极培育高校英语教育的“大先生”,不断探索高校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以“道”育人,有利于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融合,坚定“四个自信”,促进文化认同、民族复兴、国家崛起。
关键词:英语教育;大先生;价值意蕴;培育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68-04
Abstract: As a general course, College English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Teachers are decisive in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hina and realiz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some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and the teachers need to be changed into great masters. Only through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great masters, actively cultivating great masters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constantly exploring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moistening the heart with morality, humanizing people with excellent culture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particular ways, ca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shaping be accelerated, the confidence in the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be strengthened, and cultural ident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national rise be promoted.
Keywords: English education; teachers as great masters; value implication; cultivation approa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围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主”,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2020年,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2021年4月,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指委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联合开展2021年职业院校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征集与交流活动,以更好地发挥外语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8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利用线上平台举办“外教社2021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论坛”,论坛主题为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理论与实践、跨文化外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一 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要求,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凸显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运用;对高校公共英语教师提出育人、学科、教学、科研和信息五方面的素养,对推动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发展提出指导性意见[1]。纵观高校英语教学、教材与考核评价现状,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以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为主,过分强调其工具性,人文性功能开发力度有待加强。
公共英语课程是高校通识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但部分高校都强调其工具性,作为通用英语的公共英语主要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即使高年级的专门用途英语仍聚焦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公共英语评价与测试的内容及方法可见一斑。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需求,英语的人文性亟待加强,因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1]”。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公共英语应努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且能够“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的载体是语言,深入学习中外文化,有利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辨识度,进一步深刻理解和阐释中国特色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2)高校公共英语教材过分强调国际视野,源语文化严重“失语”,弱化家国情怀;思政元素挖掘以教师自身努力或小范围团队协作为主,系统性和全面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刘正光等[2]认为,高校公共英语教材普遍缺乏中国文化与科学技术相关内容,对讲好新时代中国的传奇故事、传播中国灿烂的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等极为不利。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公共英语教材为例,每学期8个单元,单元内容包含教育、友谊、礼物、电影、地球、健康、节庆、兼职、环保、快餐、蓝领工人、感恩、现代交际、代沟、性别差异和找工作16个话题,均不含中国文化与新时代中国科学技术相关内容,源语文化内容匮乏,英语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受限于教师自身业务能力,即使有个别老师小范围团队协作,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学设计有待完善,以便于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新时代科技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3)高校公共英语测试以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为主,人格养成亟需重视;兼顾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更强调结果导向,全局关切不够,“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评价考核有待优化。
大学英语测试不仅包括终结性测试还包括形成性评价。虽然大部分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已将课堂口语表达能力、完成课后作业、主动预习课文、课堂出勤和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等纳入形成性评价,但以“口语+笔试”期末考试为主的做法仍普遍存在。形成性评价不仅包含以上常规内容,还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责任担当等方面的评价测试。另一方面,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大学生学习英语、获取知识的方式与途径已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作为数字“移民”,教师如何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网络学习平台,引导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综合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时监测或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基于真实数据构建学习者个人成长档案袋,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方案,逐步优化“立德树人”评价考核内容,实现动态考核评价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和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二 “大先生”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16 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高校教师应坚持“四个统一”,真正做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唯此方可称之为“大先生”。
中国“先生”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4]”,意为姜嫄十月怀胎,头胎顺产。此“先生”即“生第一胎孩子”。战国时期,“先生”意义发生变化,引申为对年长、有学问、有德者的统称,如《墨子·公孟》中的“乡者先生之言有可闻者焉,若先生之言,则是不誉禹,不毁桀纣也[5]”。秦汉时期,“先生”演变为对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老师的敬称,如《管子·弟子职第五十九》中的 “先生施教,弟子是则[6]”。在历史长河中,“先生”的意义虽有延伸,如泛指男人雅称、旧时医生及风水先生等,但作为敬称的“先生”则是指在某些领域作出过特殊贡献的领袖、医生、文人和学者等,如宋庆龄先生、屠呦呦先生、杨绛先生和冰心先生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师应深切领悟“大先生”的深层次含义。笔者认为,“大者,人加一横,天减一横”,含“敢于担当、胸怀天下”之意,“大先生”即敢于担当、胸怀天下、道德高尚、志存高远、学识渊博、能因材施教、受人敬仰和令人爱戴的好教师。党和国家领导人殷切期望教师立志完成“大先生”的角色转变,顺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趋势,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教师逐步提升自我修养,不断锤炼自身业务能力,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 英语教育“大先生”培育路径
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是我们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融通中外文化、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育家国情怀和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英语教师从“教书匠”向“大先生”角色转变势在必行。高校英语教师如何顺应角色转变,践行“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下尝试可供借鉴。
(一) 加强理论学习,以“德”润心,培根铸魂
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密切关注时政新闻,重视全球全切,而且要广泛阅读学术书刊,夯实理论奠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华夏文明5 000年以来,“德”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儿女笃信“德高为师”,先秦时期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是中华民族关于人生价值的核心观念;“立”字不仅强调实践,更注重效果;“德”字“双人一心”,意味深长:一则强调内心的品格、德性,含儒家“仁义礼智信”之“五常”,二则强调外化的基本操守、德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立德”者需克己修身,有责任担当,能维护公平正义,为后世树立榜样,人格方能不朽[7]。高校英语教师可综合利用“学习强国”APP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培根铸魂,牢记初心。通过“学党史,明初心,知使命”系列专题,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传道”先“明道、信道”,“传道者”自己先“立德”,以“德”润心,甘于奉献,勇于担当。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8]。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9]。高校公共英语教师多阅读学术书刊,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才能细化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次)的内涵与意义,才能仔细品味在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领域有特定影响的具体实例或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历时5年的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而实施的“三孩政策”,中国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全国医务工作者驰援湖北及上海抗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嫦娥五号登月成功带回月壤,神舟十三号飞船成功往返空间站,北斗导航组网运营,5G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等,才能更精确地提取课程思政元素,才能恰如其分地融入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凝聚社会力量,弘扬新时代的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