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科研素养提升的需求及方法研究
作者: 陈瑶,樊耀,任旭琦
摘 要:临床医学生医学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亟需培养出医学科学研究及创新型人才。该文通过对南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进行科研基本素养及需求的调研,发现科研意识薄弱、创新思维能力缺乏、科研知识与技能缺乏是当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的现状。通过分析研究学习著名高校本科生培养经验,在其基础上提出针对学生需求制订“医学科研”系列课程。将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方法和文献检索及文献导读、科学家讲科研、科研制图及文章撰写等几门课整合成一门综合课程。通过科研小组制度,引导对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加入科研兴趣小组,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部分,积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建立科研思维,全方位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发展。
关键词:医学科研方法;科研基本素养;科研需求;调研;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72-04
Abstract: Medical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for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need to train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and needs of the undergraduates of Nantong University, we found that the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awareness, the lack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clinical medicine.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experience of famous universities, we propose to formulate a series of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The courses of medical statistics, med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literature introduction, scientist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mapping and article writing are integrated into a comprehensive course. Throug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system,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guided to jo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roup, and the links such as asking question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 in groups,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rest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words: med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scientific research needs; research; undergraduates
科研是临床医学发展驱动力,临床医学生作为医学科研未来的生力军,更早地对其开展医学科研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然而,在一项针对5年制临床医学院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83.03%的学生在校期间未参加过任何科研活动,50%以上的学生缺乏科研创新思维能力[1]。我们针对南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的调查也显示,74.39%的学生未参加过科研活动,37.8%的本科生从未阅读过科研文献。缺乏科研思维,主动性不足,科研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是当下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养的现状。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让医学的重要性重新回到大众眼中。近年来,各行各业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发展迅猛,包括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物理和化学等专业都越来越重视与医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2]。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和转型过程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将医学发展推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尽快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前高等医学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深度探索医学教育改革,落实好未来医学人才的教育方向,为卫生事业培养出包含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与理学、工学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指出,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示范性本科专业,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3]。其中,针对新医科的内涵,文件中提出了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确定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的方正。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新背景下,对具备科研思维的医学人才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在临床医学及其他医学专业,以及与医学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专业,如生物学、材料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化学等专业本科培养阶段就开展医学科研方法课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具备医学科研思维的新型大学生,这对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4-6]。
对于学生而言,从本科阶段就建立科研思维,也对其在未来方向的选择上有很大导向作用。对于国家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发展中,针对新医科的内涵,开设新型课程,对未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发展进行人才储备。坚持医教协同,持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全力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本文通过对南通大学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基本素养及科研需求的调研,同时通过分析研究学习著名大学如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本科生培养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学生需求制定“医学科研”系列课程。
一 南通大学医学生参与科研情况及提高科研素养的需求调查
在针对南通大学医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74.39%的本科生完全没有接触过科研活动,而有37.8%的学生完全没有阅读过科研文献。然而,与科研活动参与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9%的学生认为掌握科研思维对于本科生很有必要,同时有79.27%的学生表示临床医生有必要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和科研思维,85.59%的学生认为阅读科研文献对其现阶段很有用,尽管有大于5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阅读,无从下手,见表1。
调研中发现,对于文献导读课程、科学家讲科研、科研论文写作及科研论文图表制作课程和以论文解读为示例的统计学课程,学生的选修意愿都较高,分别为92.68%、90.24%、82.93%、84.15%,见表2。而对于基本科研素养,包括文献检索及阅读,基本科研方法如对照组的设定及意义、科学统计方法、科研制图及科研文章或综述的撰写,基本接触率较低。然而,让人欣喜的是,本科生阶段已经有很多人意识到科研思维的重要性,他们表示,在本科阶段就希望可以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可以帮助其拓宽视野,接触更优秀的人,了解并熟悉科研项目及流程,激发其科研兴趣。
二 研究学习名校经验及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经验
研究学习苏州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培养经验,分析南通大学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经验,制定适合南通大学本科生培养的医学科研方法课程。
苏州大学于2011年9月启动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工作[7]。从2014年起,苏州大学在医学部设立了卓越医师班,开展了“医学科研方法”的综合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科研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苏州大学卓越医师班“医学科研方法”教学改革主要的特点是围绕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将原先的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方法和文献检索四门课整合成一门综合课,教学内容重复减少, 理论课时减少,学生课后实践机会增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则开展了以知名科学家为主讲老师的科学家讲科研及文献导读等课程,科学家以自己的科研课题为例,讲述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解决问题。文献导读以一篇高分影响因子文献为例,讲述开展科研工作的前因后果,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最终从文献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从科学家的科研思维中可以学到开展科研的最基本的思路,学生反响很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组织全国劳模、新科院士、医学大家等与学生面对面,围绕“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搭建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三大互动平台。通过“双师联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整合班导师与新生导师工作制度,实施全程一贯制模式配备本科生班导师。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应用了一种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模式(Research Based Learning, RBL)[8]。在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几名学生和导师组成一个科研小组,在学习和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的指导,完成从查阅文献、自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统计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基本学习过程。RBL教学与以往传统教学方法不同在于,在本科生阶段让学生更早地接受创新意识的基本训练,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检测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见解,完成论文答辩的训练,形成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及能力。由此构建的RBL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设计实验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顺应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要求。在RBL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了“医帆启航”大学生创新实践大赛,并推选优秀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等大赛。
为了深入贯彻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的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2007年起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约40万元,支持本科生开展的创新训练项目。“计划”注重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学生个人或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自主组织实施、自主完成实践内容,独立撰写总结报告。
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方面都比较重视,南通大学也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比如挑战怀、“互联网+”大赛等,指导老师及团队都有丰厚奖励。一些科研相关的课程,如文献信息、分子克隆技术、形态学技术等课程也逐步开设。同时,其也尝试开展一部分暑期培训项目,是医学院“双创”工作的举措之一。通过选拔一部分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培训,多位医学、医学信息学、统计学等领域有丰富科研经验的教授作为授课专家,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科学思维养成、细胞培养、动物造模及数据统计等多方面进行培训。这也是南通大学在本科生科研思维建立的培养模式上的一次重要尝试,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