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理路

作者: 刘伟亮,魏华,陈思

摘  要: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科学化的必由之路。该文拟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问题检视和价值反思出发,立足立德树人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劳动新样态,建构以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涵养为核心、以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培养为切入、以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育贯穿始终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逻辑体系,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独立与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合一、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评价的维度与方法等层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与育人效能。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逻辑理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88-04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labor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 inspection and value refle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intends to build a logical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 forms of labor. The system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concept and labor spirit as the core,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knowledge and labor skil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 throughout. It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resources, dimension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logical path; labor knowledge; labor skills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着重强调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为此,结合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劳动教育课程内涵到外显的理论进路出发,本文拟从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以期提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与育人效能。

一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逻辑

(一)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基于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时代价值追求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2]。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想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鲜明特质和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贯穿劳动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理论层面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地位,深刻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在价值引领层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与劳动者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不良价值取向。同时,劳动教育课程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课程设计要注重关照现实,科学精准把握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品格的最新要求和发展重点,在教学目标层面要致力于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以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创新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根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适应的目的性行为,更是人性有机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表征,是追求自信、自尊、自重的解放过程[3]。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和深化“五育并举”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作为劳动教育具体化和实践化的劳动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劳动教育的具体承载和实际展现。劳动教育课程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过程,强化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激发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从客观上消除“无教育的劳动”或“无劳动的教育”问题,追求学生心、体、技的共生共长,实现自由全面幸福发展。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立足“完整人”理念,注重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消除“唯分数”“纸面成长”等不良现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创,实现“五育”的融合共生、青年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注重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高尚美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内核。从我国古代“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时代楷模”等劳动模范与先锋人物,劳动、创造与奉献总是被推崇为最高尚的事业,讴歌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创造更是其中的重要主题。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文化与劳动精神资源,将劳动定位于最普遍的人类活动、定义于劳动创造历史。面对“两个大局”,劳动精神是新时代我们接续奋斗的重要品格和精神力量。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新青年、新时代劳动的新形态,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育,发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对劳动正确而深刻的认知,并积极地掌握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动,在劳动中熏陶个人的良好品格和人生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四)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克服劳动教育的现实短板与客观问题

以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为标志,我国劳动教育由“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演进为“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但高校劳动教育尚存在着诸多顽疾,如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清,将其视为专业实践的辅助或附庸、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的代名词或简单地理解为“学工学农”。学分、师资、场地、时间等依靠“拼凑”,劳动教育的碎片化、短期化、虚化问题普遍存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不足,教育的“价值”与“能力”的二元分离。实现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关键要赋予其 “课程”的地位,注重劳动教育与现有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衔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耕细作,以“劳”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设计与安排,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强化教学评价。

二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逻辑

(一)  以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涵养为核心

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效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走进课程、走进教材、走进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与主要观点,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辩证关系、劳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辩证关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辩证关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辩证关系。高校要从丰富劳动范畴内涵、扩展劳动价值意蕴、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等方面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质量。

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积极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围绕劳动价值、劳动伦理、劳动素养等设置特色专题内容,着力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端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内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践行出力流汗和创新创造性劳动。课程内容在全面深入做好理论阐释的同时,要注重以典型事例、大国工匠、身边模范将观念与思想具象化,要注重实践体验基础上的收获,做实反思交流环节,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  以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培养为抓手

劳动具有天然的实践性,学生从劳动知识理解到劳动技能掌握、再到劳动能力提升是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过程,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关键。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想劳动但不知如何劳动的问题,对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缺乏基本认知,农业、工业、服务业相关知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具体劳动活动的组织管理、实践运行、团队合作、安全保障等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走向劳动具体实践场域,依托劳动实践和劳动项目,将劳动组织管理、劳动团队建设、劳动健康防护等内容融入其中,从而组织引导大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地体验劳动全流程全要素,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应新时代劳动需要的基本能力素养。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内容要聚焦“新时代、新青年、新劳动”,实施“课堂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做中学”习得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如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培训,专业化急救护理培训、烹饪实训、环境绿化等;开展生产劳动技术训练,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日常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知识与技能类教育培训,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

(三)  以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育贯穿始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