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四性一度”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金课”建设研究
作者: 王桁,郭道省,赵兵,童新海,朱银霞
摘 要: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课程是军校本科学员的首次任职专业课,对照教育部提出的“金课”建设标准,结合军队院校课程为战教战的要求,提出面向“四性一度”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金课”建设方案。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制定、课程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模式设计、课程资源建设与课程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该课程建设聚焦课程教学铸魂性和为战性军事人才培养要求,着重强调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可为面向特定岗位任职的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岗位任职课程;四性一度;“金课”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114-04
Abstract: Military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the first appoint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military academie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golden course" propo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ombining with requirements for combat of military academy courses, a course construction scheme is proposed to aim at standards of excellent quality, serving for combat, advancement,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which are called "Four Quality and One Level". The scheme is described from aspects of setting teaching objects, optimiz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ing teaching model, building course resources and reforming the course examination mechanism.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focuses on cours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quality and serving for combat derived from military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emphasizes cours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advancement, innovation, and challenge originated from "golden course" standards, and can provide experiences for professional course construction for the specific position appointment.
Keywords: course for position appointment; Four Quality and One Level(excellent quality-serving for combat-advancement-innovation-challenge);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objectives
2018年,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该文件正式提出高校“金课”建设要求,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标准可以概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的“高阶性”,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学习结果的“创新性”,以及教与学的“挑战度”。面对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导向,军队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金课”建设标准,紧贴部队人才培养目标,深化课程改革,突出以学为主体,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及育人质量,为部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目标助力。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课程是本学院的传统、经典课程,之前的教学体系主要秉持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培养的学员,虽然符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与部队岗位任职需求脱节,难以适应为战教战的人才培养要求。随着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落实,更加突出“聚焦铸魂育人、精准对接部队”的课程建设原则,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更加迫在眉睫。
一 总体建设方案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课程以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为牵引,立足“金课”建设标准,突出智慧引领,借鉴泰勒的课程四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测评体系)理论,“去水增金”,促进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转变,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效益,提出了面向“四性一度”(铸魂性、为战性、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构建以部队岗位任职为导向的“金课”标准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具有军校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教学模式,建设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以“四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为要求,融合知识传授、能力生成、情感升华和价值观培塑于一体,以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课程资源和设计科学化考核方式为抓手,来推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教学效果,达到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教学目标,图2为课程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的关系示意图。
二 各建设模块分析
(一) 课程目标制定
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因此,要精确对准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发挥课程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本课程是本科学员的一门首次任职专业课,为了有效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为三个分目标来实施建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图2)。首先,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员深刻理解并运用本课程基础和关键知识,筑牢专业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准备。其次,在能力目标方面,使学员掌握在军事卫星通信应用与系统设计方面的技能,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技术观念,并注重培养学员的发展潜力,使其具备适应职业发展的成长性,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最后,在情感态度目标方面,课程通过思政元素和典型军事案例的融入,筑牢“铸魂性”和“为战性”,实现对学员优良品质的培养。
(二) 课程教学内容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是一门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服务于教学目标,本课程从以下四方面来建设课程教学内容。
1 深入部队调研,充实军事背景和案例应用
紧贴“为战育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着力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军味”至关重要。课程组通过到部队调研、与部队联教联训等方式,了解部队需求,及时把部队的技术需求与最新的训法战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落实课程的“为战性”,做到课程所教内容能够满足部队岗位任职需求,形成内容优化—课程教学—部队反馈—内容再次优化调整的动态闭环更新模式。同时,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课程军事案例库建设,通过组织学员分析和解决课程军事案例,培养和锻炼学员的“高阶性”思维,对标课程建设的“高阶性”目标。
2 精选教学内容,科学编排
课程依据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按照星地一体、“点—线—网”结合和动态更新的思路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军事卫星通信系统框架,构建由轨道与空间段、卫星通信地球站和电波传播组成的星地一体的知识体系,支撑学员对军事卫星通信的系统认知;面向卫星通信的军事应用,构建点(通信卫星、地球站)、线(电波传播特性、卫星通信链路设计及卫星通信体制、关键技术)、网(卫星通信网络管理)的知识脉络,使学员形成“点—线—网”结合的整体概念,强化学员对卫星通信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通过优化和精选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更强、更具挑战度,加强对学员“高阶性”思维的培养。
3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案例库
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元素库,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将“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筑牢课程的铸魂性。
4 紧跟最新技术发展,体现课程内容的创新性
卫星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课程组紧跟卫星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并结合课程组团队的科研优势,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定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前沿性、科学性。
(三)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因材施教,方可事半功倍,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情况,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对象都是2000年后出生的学员,他们思维活跃、擅于利用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快速获取信息。同时,他们学习意愿强烈,对新事物、新知识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但是,由于军校的特殊性,他们平时训练多、任务多,自主学习时间相对受限,比较零散。因此,提高教学方法手段的知识传授效率和可吸收性,则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提升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开辟了新的选择,如MOOC、SPOC等教学方法和各类课程教学平台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程教育的产出绩效。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应突出“以学为主体”的导向也尤为重要,提高学员学习的投入度和参与度,让学员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才能有效促进知识的传授和吸收,故应尽量选择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分组研讨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员在充满智慧挑战的课程教学模式下,高效率吸收知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鉴于此,课程组研究并实践了基于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闭环教学模式,具体教学模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教学模式围绕BOPPPS——课程引入(Bridge)、学习目标(Object)、课前摸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测验(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元素开展。
首先,教员根据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在线上教学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方式多样,包括教材、文献资料、视频和动画等不同方式,让学员提前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预习和热身,激发学员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员在线上教学平台完成预习自测题进行课前摸底,一方面让学员了解自己的预习效果,以便在后续课堂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让教员在课前了解教学对象的受训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进度,让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提升教学效果。
然后,进入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突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导向,采用“重难点知识教员精讲+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学员发言”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1 教员发挥教为主导的作用
教员对本次课的重难点和预习中学员的薄弱知识点进行精讲、细讲、讲透,这是后续学员有效开展讨论、分析、报告的基础。这个部分,课程教学设计中会加入随堂测试的小环节,一般通过在线上教学平台实时推送相关知识点的测试题,随堂测试题的测试重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知识点,其设计原则遵从“双90%原则”——让90%的学员能做对90%的题,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让学员对本次课知识点的脉络更加清晰了然,另一方面,让教员及时评估本次教学的效果及薄弱点,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进行反思整改,及时优化调整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