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话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孙悦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是教育思想传播的重要要素,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从现实场域向虚拟场域转移,“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逐渐消解,网络话语传播呈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及复合式等特征,高校面临着主流话语权威消解、教育者网络话语素质与教育对象需求存在偏差、受教育者网络话语权力意识泛化等困境。因此,高校必须强化话语思想核心、优化话语表达、加强话语主体队伍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话语能力。

关键词:高校;自媒体;思政话语环境;网络思政教育;网络话语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78-04

Abstract: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dissemination of educational ideas,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real field to the virtual field. The "teacher-center" relationship is gradually dissolved, and the network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nonymity, openness, interaction, and compou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such difficulties as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authority,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ors' network discourse and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object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power of the students' network discourse.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core of discourse thought, optimize discourse expression,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ubject, to further enhanc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ability.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lf-medi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environment; the web-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twork discourse ability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2021SJB0020)

作者简介:孙悦(198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今社会思潮多元化,自媒体环境下话语传播呈现新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契机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语言载体和手段,善于让他人理解和接受的话语表达更能够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并引起共鸣,提高教育成效。当前,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打底塑形, 高校应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掌控网络话语权,巩固育人成果。

一  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环境变化

(一)  话语情境: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延伸

网络空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现实空间的延续,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紧密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在拟态环境中的跨时空延展。在自媒体空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声,话语表达多样且不受时空的约束,可以是同步也可以是异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摆脱了现实校园或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够随时沟通。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教育内容的转变,教育内容呈可视化、可复制性、易存性和易传播性的特征,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他们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也通过网络进行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但这些信息流通、日常交流下掩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严峻斗争。所以,在自媒体时代,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已经刻不容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必须向网络空间延伸,并提升互联网治理能力,占领网络阵地,最大限度地拓展网络育人空间。

(二)  话语主客体关系:“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消解,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在非信息化时代,知识是以一种单向方式来传播的,接受知识的一方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由于对知识渴求进而产生对教师的崇拜。这种师生关系在马克思理念中表现为以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为条件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迫于外在力量推动下的外在需要[1]。教授知识是教师的主要社会分工,学习知识是学生的主要分工,“知识”作为外界强加的“物”是师生交往中学生对老师的主要依赖。但现代网络摒弃了中央控制式网络体系,构建了分布式的网络体系,每台计算机都只是网络的一个节点,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发挥,知识的来源多样化,获取量及储备量获得极大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不再是教师知识的单向传输,而是向相互探索、平等对话的方式发展,网络的去中心化的特征正在逐步消解“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呈现平等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交往环境中,师生都是话语传播的主体,主体性交往关系成为主导交流模式,在双主体的对话模式下,教师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平等者中的首席”是由后现代课程论专家多尔提出,他认为这里的“首席”并不是掌握话语权力的人,而是创造对话和理解的条件和氛围的人,是信息的协调者、平等对话的组织者、促进者[2]。当然,这种平等关系的相处模式还是需要包含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思想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  话语传播:呈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复合式特点

网络传播速度快、规模大、表现形式多的优势极大满足了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同时,话语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及复合式等特征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网络环境使学生实现了随时接受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自由。一是网络话语传播具有匿名性,学生在互联网中往往能够有效地隐藏自己的身份,以虚拟的身份和别人交流,甚至无需为自己的话语负责,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畅所欲言,但是也出现了话语情绪化,理性声音被极端情绪淹没的现象。二是网络话语传播具有开放性,分布式的网络体系使得因特网上的各个计算机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和共享资源,且传播内容、形式、载体包罗万象,既有学术性也有娱乐性的各类内容,既有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也有弹幕、留言、评论等各种表达方式,既有网页、贴吧、QQ,也有微信、抖音等各类传播载体,广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喜好通过不同的载体,运用不同的话语形式,选择不同的内容,教育者也可以深入网络进一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进行价值观引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圈层化”的现象。三是网络话语传播具有互动性,在网路环境中,学生能够相互讨论、沟通,拥有平等的接收信息和表达观点的权利,打破了学生作为受教者的被动地位,从而符合当代学生人人平等的观念,以及追求个性、自由的需求。四是网络话语传播的复合式,当今网络环境,不仅实现了一对多的传播,更实现了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复合式传播,使得教育者能够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育人成效。

二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话语建设困境

(一)  主流话语权威消解,境外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想与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相比于主流官方自媒体,自媒体泛娱乐化的网络表达凭借多元的、直接的感官刺激更受青年学生喜爱,进一步导致官方媒体边缘化、去中心化,消解了官方媒体在网络大众舆论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当今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境外思潮不断渗透,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网路话语表达的条件和限制较为宽松,境外敌对势力迫切想利用网络渗透高校,面向广大学生大肆宣传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念,并针对性地开展诱导工作,以多种方式吸引青年参与。同时,一些霸权主义国家刻意地将政治口号灌输到诸多对外输出的传媒工具上,包括电影、动画、游戏等,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大肆宣扬其价值观。近些年,打上西方文化烙印和价值观的产品纷纷涌向我国,并广泛地宣传其制度、理念、意识形态等,甚至丑化我国我党形象,从而动摇青年学生社会主义信仰,瓦解民族文化自信。当前,高校部分学生对于学校开展的教育缺乏认同,盲目相信错误思潮,大学生正处于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成的重要阶段,高校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针对思想政治话语环境新变化,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坚决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  教育者网络话语素质与教育对象需求存在偏差

高校是社会思想的孵化器,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其网络话语素质将对育人成效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自媒体时代对教育者的网络话语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者网络意识、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等方面。一是网络意识较弱。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者受到传统教学、对话的影响,线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较弱,主要体现在对网络媒体关注不够,没有有意识地关注网络空间,及时占领网络阵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或是对相关网络平台、自媒体、APP应用不足,无法用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在该领域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领。二是优秀网络话语内容供给不足。当前话语主题讨论的内容过于空泛、抽象,在内容表达上普遍具有严肃性、规范性等特点,强调语言正规、语义明确、思想表达准确,往往缺乏时代性与生活气息,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难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呈现,使得表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导致点击率低、回复少或造成逆反心理,育人效果不佳。三是话语方式缺乏情感。教育者的情感态度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中体现,单一单调的话语方式,比如灌输性、教条式的话语表达将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情感关怀。心理学家认为,人一般都有沟通交流的渴望,都有对真情的需要。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与信息爆炸、生活环境的剧烈震荡与多元价值的碰撞博弈、经济消费成本的攀升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等,青年的整体社会焦虑感明显增强[3]。青年学生在日常沟通交流中更倾向获得心灵的关怀,并期待内心的不解和困惑得到疏解。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往往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关怀,话语方式就会缺乏渗透力与感染力,而无法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并内化为他们的人格、品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