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关于“药德、药技、药规”融合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 刘亚丽 王馨 邓雅琼 徐伟 徐晶颖 关志宇 余春梁 肖欢
摘 要:当下,所有高等药学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着如何基于药学发展规律,加强药学类专业人才德育教育,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健康需求的难题。新医科背景下“药德、药技、药规”相融合的培养模式的建立,在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的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药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更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开创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新医科;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082-05
Abstract: At present, all higher pharmacy educators are facing the problem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s based on the law of pharmacy development,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changes, scientifically adapt and actively seek changes, to meet the people's health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ining model that integrates "pharmacological ethics, pharmacological skills, and pharmacological regulations" under the new medical science can solve the current dilemma and at the same time help to achieve value leadership,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pride,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ism of pharmacy students, and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talents required by th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thus creating a new er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y education. It is also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lents required by society in the new era and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harmacy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new medical science; pharmaceutical ethics; pharmaceutical skills; pharmaceutical regulation; training model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重点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药学专业认知教育中‘药德、药技、药规’职业特质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XJG-20-40-1);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一般项目“基于OBE理念的《药物分析》课程思政微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XJG-21-40-2);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省级一般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XJG-20-12-14);江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招标项目省级一般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XYJG-201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省级一般项目“新医科下‘三药’融入药学专业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研究”(SZZX22024);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级一般项目“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8jzzd-3)
第一作者简介:刘亚丽(1982-),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教学与药学类专业教育改革研究等。
*通信作者:肖欢(1997-),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为药物分析教学、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药学类专业项下含药学、药物制剂、临床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和化妆品科学与技术等专业[1],主要研究对象是作为与人生命密切相关的特殊商品的药品,在保障人类健康的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而本类专业主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系统掌握药学类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能从事生化药物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教育及药品质量控制,临床药学、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创业型的药学专业人才与领军人物,当代药学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该行业的主力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与否决定着医药行业是否能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药学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热议与尝试[3],同时,许多高校教师围绕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4],尝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药学类专业知识内涵与学生思想政治站位[5-7],药学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总体上看,药学类专业教育模式迄今为止仍偏重学科知识传授方面,在实践创新能力和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缺陷,针对如何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学习、树立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南昌医学院(原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作为医药类高等院校提出了新时代方案,不断探索和建立新医科背景下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的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并提高政治站位。
一 新医科背景下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建立的必要性
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专业理论教学和思政理论教学、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为主,融合课程思政教学和思政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教学、校内外联合培养和社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德育一体化成长,建立该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积淀,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8]”;江泽民同志也曾盛赞“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9];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10]。同时,中医药在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防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散发着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11]。
新医科下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不仅推动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在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2];另一方面,开设认知教育有利于学生克服只知课本知识点、不见专业全貌的现象,从而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规划自身发展,进而建立专业认同感。
(二) 有利于药学类专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的成长阶段不仅是知识获取、体系和思维形成时期,更是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因此,在不断丰富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药学类专业高水平的“药德、药技、药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仅能培养“厚药德、强药技、明药规”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优秀药学类专业人才,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13]。
(三) 有利于实现药学类专业教育合力育人
建立“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各部门各领域统筹推进、各育人环节紧密衔接、各方面紧密协作,将通识教育、药学类专业知识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实践教育融会贯通,探索有机衔接新路径,有利于在培养具有人文家国情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实现药学类专业教育合力育人。
(四) 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对于当代药学类专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厚药德、强药技、明药规”的职业特质以及正确的政治站位。建立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将职业特质和正确的三观融入到学生的专业教育中,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及建立职业特质培养模式提供有效途径[14],有利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的探索建设路径
为实现新医科下“厚药德、强药技、明药规”的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通才教育模式,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培养理念、整合多方教育教学资源、建立多方协商机制,从建立基础、强化课堂、深化实施和深入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探索“药德、药技、药规”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路径(图1)。
(一) 建立基础
“药德、药技、药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首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着力点,研制符合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育人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建设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其次,应遵循药学类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完善专业课程及职业规划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等;最后,应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学习风格和学习兴趣,制定教材使用、课堂管理、教师考核等相关办法,从而激励教师积极性和提高课堂规范。
(二) 强化课堂
“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建立的核心与重点在于强化课堂与实践。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课堂教学向校内外全方位育人转变、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转变,更要细化课堂理论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贯穿思政元素于课堂实践教学、创新教学方法等,将专业教育内容与思政教育元素融合起来,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性,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 深化实施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药学类专业“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5],明确以社会需求和医药行业稳定及良性发展为导向,无缝链接药学类认知教育至药学岗位培训、拓展药学类学生社会实践途径;明确专业教师、思政教师、校外导师在“药德、药技、药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思政课程特聘顾问岗位、设立“人文导师”等,为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保驾护航。
(四) 深入评价
为保障“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建立以学生、教师、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协商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评价制度和落实反馈机制[16],从学生、教师、企业等反馈意见中汲取经验,完善和优化形成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 新医科背景下“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新医科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药德、药技、药规”培养模式,药学专业教育将药规元素中注入职业规划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挖掘药技元素;将药德元素注入思政实践,将药学思政元素凸显于实践思政中,将学科和学术资源转化为德育育人资源,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有机统一[17],从而系统谋划构建新医科背景下药学类专业道德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厚药德、强药技、明药规”的高素质药学类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