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引领下高校形体类体育课程双“1+1”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作者: 李旭龙 叶明亮
摘 要: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之下,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育人效能具有积极意义。该文在分析形体类课程的高校人才培养支撑价值基础上,以OBE教育理念为引领,从明确教学目标、融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构建以“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和“形体训练+形象设计”双“1+1”为特色,以“互联网+”平台应用为支撑的形体类课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终身体育能力,并培养优雅的身体姿态与气质形象,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高校;形体课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162-0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improving the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supporting value of the physique courses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stablished a talent training system for physique courses, which was guided by the OBE education concept, including four aspects: defining teaching objectives,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and improving teaching evaluation. This training system featuring double "1+1" of "physical quality + special ability" and "physique training +I mage design", and supported by "Internet+" platform application,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lifelong sports ability, cultivate elegant body posture and temperament image, and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Keywords: OBE education concept; university; physique courses; personnel training; construction of system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青年一般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大学公共体育课智慧化教学改革研究”(2021QYB015);青岛理工大学2021年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OBE理念的大学体育形体类课程智慧化教学模式研究”(F2021-010)
第一作者简介:李旭龙(198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智慧化改革与青少年健康促进。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大学体育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成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特别是以健美操、瑜伽、艺术体操等为代表的形体类体育课程,以其在身心健康、团队精神、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等方面的独特教育价值,深受广大女生喜爱,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但是,由于存在教学内容个性化不足、教学模式互动性不强、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以及课程思政融入不深等问题,目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产出成果并不令人满意[1]。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强调教学实施的目标不是学校、教师教了什么,而是通过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2]。目前已经在工程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成果[3]。但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OBE理念,提高教学产出成果的研究仍在起步阶段。
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女大学生的切身需求出发,以OBE理念为引领,构建大学体育形体类课程“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和“形体训练+形象设计”双“1+1”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更好地提升形体类体育课程育人效能提供借鉴。
一 形体类体育课程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支撑价值
目前通用的工程教育毕业要求12条标准,对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作出了具体描述,也是OBE教育在确定教学成果时的出发点[4]。结合大学体育形体类课程在运动能力、体育品格和健康行为等体育核心素养培育上的特点,主要能够从以下3方面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一) 职业规范
该标准要求毕业生具备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素养和规范,履行职责。
体育教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健康教育价值[5]。在形体课程中,通过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体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培养家国情怀。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遵守规则、自尊自爱、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另外,形体类体育运动特有的美学教育元素,还能在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 个人和团队
该标准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及负责人的角色。
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6]。在形体类体育课程中,需要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学习团队,明确团队负责人和团队成员的任务分工,共同创编具有团队特色的套路动作进行展示,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团队组建方法,在明确个人责任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并且在团队展示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配合能力。
(三) 终身学习
该标准要求毕业生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体育运动能够对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更好适应未来的学习与工作环境[7]。在形体类体育课程中,通过运动技能与运动健身知识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为保持身体健康奠定基础。通过套路动作的创编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通过音乐与运动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形象设计与形体训练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提升求职和工作竞争力。
二 构建形体类体育课程双“1+1”人才培养体系的意义
(一) 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能力
近年来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高校毕业生的考研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在不断增加。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21%,而录取率仅为24.22%。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降低、失业担忧情绪增长,特别是“双非”院校毕业生受影响最大,就业落实率最低、就业满意度下降程度最大[8]。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力,不断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构建“身体素质+专项能力”和“形体训练+形象设计”两个“1+1”的形体类体育课程人才培养体系,能够在提高女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气质形象与身体姿态,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从而为更好地适应竞争奠定健康基础、能力基础和形象基础。
(二) 拓展大学体育课程育人效能
目前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多以专项技能为主,而对于拓展学习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关注不足,对于体育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关注不足[9],对于学生课外锻炼自主性的培养也存在不足,从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育课的人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通过对形体类体育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创新,将运动技能发展与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姿态塑造与气质形象培养等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充分融入体育课程教学之中,深挖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学生身体健康、气质高雅、人格完善,使学生不仅掌握运动技能,更提高形象设计与审美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拓展教学效能,提高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三) 促进大学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的背景下,以信息化为主导,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建设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10]。
构建形体类课程双“1+1”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对体育教学的支撑作用。一方面,通过建设线上体育课程学习平台能够实现教学资源整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有效解决课内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为学生开展课外自主锻炼提供必要指导,进而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课内课外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新形态。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还能够为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运动教育模式等一系列面向能力本位的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
三 基于OBE理念的形体类体育课程双“1+1”教学体系构建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紧密围绕工程教育毕业要求,确定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健康行为等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目标,实现以体育教育支撑工程教育,构建的形体类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框架(表1),使体育课的体质健康促进要求和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终身学习等工程教育毕业要求,都能在形体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得到体现。并以此为基础,将总体目标细化为每一教学单元的阶段性目标;将笼统的描述性目标细化为可观测的操作性目标;将面向全体的整体性目标细化为面向个体的层次性目标,最终确立统领课程实施的教学目标体系。
(二) 教学内容的融合
为了能让学生通过形体类课程的学习,较为全面地实现体质健康、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及终身学习等教学目标,就有必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融合。其中,为了实现身体素质与专项能力的同步发展,需要将传统的身体素质锻炼方法与不同运动的专项素质练习方法相融合,而要在塑造女大学生良好身体姿态的同时培养不同情景下的形象设计能力,则要将形体训练的内容与形象设计的内容相融合。同时,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掌握必要的科学运动知识,提升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认知和终身体育能力,则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以微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内容多样的自主学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