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焊接类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思路与实践
作者: 康举 朱加雷 张华 黄松涛 罗雨 刘正文
摘 要:焊接工艺与设备作为焊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应用型高校焊接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介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德育目标设计、思政元素融入举措和典型案例开展等方面进行的融思政探索与实践,其特色主要在于通过引入大量焊接在国计民生、国防军工中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探索以“思政”案例为抓手、寓思政于教学的焊接专业课教学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焊接类课程;育人育才;课程思政;焊接工艺与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0-0183-05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welding specialty, Welding Process and Equi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welding tal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is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goal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ion measures and typical case development. The featur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is that by introducing man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welding in the applications of national economy, people's livelihood, national defense, and military industry, and then moistening things silently into the classroom. This course explored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weld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aching,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educational work of realizing the unity of both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welding courses;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Welding Process and Equipment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教高厅函[2019]46号);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重点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焊接工艺与设备”(ZDKCSZ20210200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焊接冶金学”(MECH504)
第一作者简介:康举(1983-),男,满族,河北承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焊接专业教学和科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总书记的要求,为新时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1]。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为响应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本文对高校焊接类课程(以焊接工艺与设备为例)的内容进行梳理,结合应用型大学的育人特点,深入挖掘焊接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思路与方法,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期望为工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 课程特点
焊接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焊接工艺与设备是焊接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早在1962年,教育部就决定成立焊接工艺及设备教材编审委员会,对我国焊接专业教学以及焊接专门人才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3]。
焊接融合了机、电与材料专业的相关知识,涵盖了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材料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具有鲜明的多学科理论交叉的特点[4]。焊接工艺与设备主要阐述焊接电弧的物理基础、母材熔化和焊缝成形,以及生产中常用的焊条电弧焊、埋弧焊、CO2焊、MIG焊和MAG焊等熔化极电弧焊和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工艺方法和设备组成等内容。
针对本课程概念多、内容散、实践性强的特点,并结合学情,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体系[5],对课程教学内容和顺序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绪论;第二章,焊接电弧;第三章,焊丝加热、熔化及熔滴过渡;第四章,母材熔化和焊缝成形;第五章,焊条电弧焊;第六章,埋弧焊;第七章,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第八章,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第九章,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电弧焊。而针对焊接工艺与设备课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的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6-8],是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必须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 课程融入思政的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在我校主要面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秋季学期开课,这个阶段的学生面临就业或考研的压力,也是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甚至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路口。教师要想方设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做好价值上的引领和启示,引导学生爱国爱党,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在未来职业的选择上“立大志、入主流”,做最好的自己,做奋斗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努力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基于如上育人和育才培养理念,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德育目标设计、思政元素融入举措和典型案例开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 课程德育目标及达成设计
总体来说,通过学习本课程,首先要求学生主要了解和掌握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掌握常用焊接方法的原理、工艺特点及应用范围等(知识传授);二是使学生对常用焊接设备有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即了解常用焊接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应用,可以针对实际焊接生产需求、制定相应焊接工艺,合理选用焊接设备(知识传授)。其次,通过学术研讨和大量工程应用案例的引入,培养学生形成从工程中抽象出科学问题的初步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具有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工程应用”意识,锻炼学生初步养成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此外,在对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认识到焊接技术在国计民生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价值塑造)。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教学目标1:掌握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艺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焊接技术在国计民生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知识传授+价值塑造)。
通过课程教学、视频演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学生互评和学术研讨等,让学生了解焊接电弧、焊丝熔化、熔滴过渡等焊接工艺基础理论;初步掌握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及其在焊接生产和焊接设备应用领域实际的诸要素(焊接工艺装备、电弧焊焊接工艺设计、焊接自动化技术基础等)系统组成、应用特点和选择原则等。通过具有思政元素内涵的大量实际案例或应用例子进行知识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焊接技术在国计民生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教学目标2:掌握焊接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具有可针对实际焊接生产需求,分析制定相应焊接工艺、合理选用焊接设备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养成会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通过课程教学、视频演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学生互评和学术研讨等,使学生掌握焊接设备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初步的系统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可针对实际焊接生产问题需要,进行需求分析、制定相应焊接工艺的能力,还要有会应用焊接装备及自动化系统相关知识,能合理选择具体焊接方法和设备的能力,并能综合考虑环保、技术经济等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实际焊接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通过上述环节,使学生养成“实践-理论-实践”的思维方式,培养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的“工程应用”意识,锻炼学生初步养成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严谨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教学目标3:具有获取与运用标准、规范、文献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与技术交流能力(能力培养+价值塑造)。
通过学生自行组建2~4人的项目小组,围绕焊接工艺与设备主题查阅各类文献等技术资料,进行总结并制作PPT,在课上开展学术报告并研讨,培养学生掌握主要文献检索工具和获取专业知识途径的能力,能够利用图书馆和文献检索工具收集焊接工艺与设备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信息并形成文献综述报告,使学生对焊接方法设备系统中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发展,以及焊接方法设备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增强职业道德感,为以后从事相应工作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学生专业技术交流能力。
(二) 思政元素融入举措
本课程在深刻思考应用型高校焊接类人才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指导思想下,深入挖掘焊接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知识教授进行有机融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实现立德树人、思政育人。具体融入举措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