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法”对课程思政的启示
作者: 侯长生摘 要:课程思政在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专业讲授与思政内容的关系处理难题,而江西诗派的诗法强调法度、立意和用典时提出的一些原则与技巧,对于我们处理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问题有所启发,通过借鉴“立意要高,境界要大”“如盐入水”“点铁成金”等江西诗派的诗法,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江西诗法;启示;价值导向;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161-04
Abstract: The poetic method of the Jiangxi poetry, which emphasizes law, intention and the use of allusions, has inspired us to deal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eaching, by drawing on such poetic methods as "the intention should be high, the realm should be large". The poetic method of the Jiangxi poetry, such as "like salt into water" and "iron into gold", is of som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Jiangxi Poetry Method; revelation; value-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学科、专业的课程纷纷致力于挖掘思政元素,思政元素如何融入专业知识就成为了课程思政的主题。甚至有一些教师希望能够建立统一的课程思政模板、有一套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只需将课程与之相结合就可完成课程思政任务。很显然,如果真有这样一套模式,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来推进课程思政,恐怕生搬硬套或穿靴戴帽式的课程思政会泛滥,根本无法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主观上不能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没有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被动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的额外任务,自然很难与专业教育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也就不能真正达到影响学生思想、转变学生观念的目的。
宋代江西诗派是以宗奉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一祖三宗”的一支诗歌流派,课程思政是让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育人的目的,二者距离之遥真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如果将课程思政模式与江西诗派的“诗法”作一类比,发现二者之间并非全无对话的可能。江西诗派代表诗人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一文中提到“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所谓“来处”就是指用典使事,典故要用得巧妙,是可以达到“点铁成金”的程度。我们要看到,江西诗派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力,不是因为他们死守“家法”,而是因为他们主张有法的同时而能够不为法所囿。同样,教学也不能画地为牢,而应该在明确目标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和教师的个性特征创造性地从事课程思政教学工作。
我们之所以认为课程思政可以借鉴江西诗派的诗法技巧,正是基于江西诗派的创造性而言。江西诗派充分发挥了其“学唐而不似唐”,甚至采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感受的同时建立起全新的诗学范式。要做到“门门课程有思政”,而且门门课程的思政有特色,就要有思政实质而不同于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课程之间既有共同的教育内涵,又能立足课程自身独具特色。
一 立意要高,境界要大
江西诗派作为传统的士大夫群体,受教于这样的教育体系,并将这种教育理念延伸到诗歌创作领域。在黄庭坚等人的文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以“格高”为宗旨的创作思想。所谓“格高”,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诗人自身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避世避熟兼避俗;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要求诗歌内容充实,风格高峭雅洁。特别强调了人的德行品格与诗文风格紧密相联,“行要争光日月,诗须皆可弦歌”。尽管反对者认为江西诗派只是学习了杜甫的文字和音律技巧而忽视了杜甫的内容实质,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并没有忽略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实质,对“诗史”的推崇说明江西诗派是有明确价值取向的。
(一) 理想信念与个人追求一致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对于读书学习的目的和功用做了明确的规定,并成为很多读书人的终身理想。尽管另外还有读书是“为己”还是“为人”的小争论,但在人生大方向上“修齐治平”才是占主导地位的主张,所以中国古代教育的目标是很明确的,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感的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们的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任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青年一代的理想和信念的树立来自于我们的教育和引导,我们“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
(二) 价值引导与正向要求一致
课程思政在讲授专业知识时,无论该专业是否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我们都必须承认,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一定会有思想的传递。一段时间以来,课程的实用主义观念颇浓,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程度,教师总是愿意强调掌握知识的实用价值,而怯于鼓励学生为理想、信念而刻苦学习。这种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学习动力不可能具有持久的动力,一遇到具体的困难,很容易厌倦或放弃。只有把个人的专业学习与信念和理想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个人不懈的追求。不论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高远的宏伟目标,从来都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课程是学习的综合体,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功能,而教师在其中除了引导之外还具有“要求”的权力,特别是思想、价值和观念方面,不能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2],拥有知识而缺乏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马卡连柯曾说过“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3]。学校是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由于“学习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对不同文化实践的整合,而文化不仅仅关系到人们学什么,还关系到人们如何学”[4]。由于专业课程是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学生心目中专业课教师的要求是与未来的职业要求和个人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来自课程学习过程的一系列坚定的、明确的、毫不放松的要求会形成特定的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教师要求和学校要求并逐渐成为学生向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且把要求转变为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课程也就真正实现了思政的目标。
(三) 身体力行与传业授道一致
课程不仅是教师“授业”的方式,更是教师“传道”的方式。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哪一门学科的知识可以完全脱离思想导向而独立存在。人文和社会学科自然不用说,即便是科学技术也同样可以形成思想引导效果。教师通过恰如其分的联想和类比,使学生也能感受到“言外之意”。“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5],也就是说一个有经验的好老师,并不向学生空讲大道理,而是通过引导、严格要求和指明方向,让学生独立思考悟出教师所要讲的道理并乐于接受。
教师大多在所教授课程的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身就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统一体,而擅于将这种融合作为一种课程展示的教师就能够以高度的言行一致成为学生的榜样。“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6],所以教师的职责是在学生当中播下“学”的种子。凡能够在专业上始终追求精益求精的人,其源自内心的精神动力一定远大于外在的利益驱动,其追求的必然是一种精神境界而不是物质欲望,将“业”与“道”以示范的方式呈现在课程里,以“不言之教”为人表率,促成学生对知识之外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行的追求。
二 用典使事,如盐入水
古代诗歌创作中用典故,在表面的字义背后蕴含着所谓的“故实”,既使诗歌的意义更丰富,也使词汇蕴含着多层次的意义,同时也可显示作者的博览群书,学识丰赡,原本是强调“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的内容要求。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壁立,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北海南海、寄雁传书、桃李春风和江湖夜雨等看上去普通的词汇,背后却是苦心孤诣、精心选择的典故。江西诗法强调诗歌中要有“学问”,但也反对把诗当成“学问的展示”。“博学”而讲求法度和技巧,用典巧妙要“如盐入水”,用力过猛就会就成了“眼中金屑”。金虽贵重,进了眼睛只会令人不舒服。诗人费尽心力、冥思苦想地作诗,目的是呈现给人们精雕细琢的完美作品。在探索用典技巧上,明确指出典故要与诗歌融为一体,“如盐入水”,有味道而不显形迹。课程思政的思政内容相对于课程知识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体现为见水不见盐,有咸味而看不到盐的形迹,咸的滋味不仅不可缺少,对人来说还是必须的。
(一) 浓淡有度,显隐结合
课程思政毕竟与写诗不同,诗是诗人个体抒情言志的一种表达方式,课程思政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过程。所以课程中的思政内容不必像典故那样隐而不显,而要根据课程属性、学生特点和思政要素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结合起来,既可以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地讲,也可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渗入,只要能够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目的,将理论转化为信仰,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可以灵活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育内容。课程思政也是如此,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持续不断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觉悟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每一个阶段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有所区别,小学与中学阶段课程思政的显性教育大于隐性教育,在中小学已经接受较为系统的思政教育基础上,大学的课程思政相对来说应该以隐性教育为主导。
大学阶段是思想发展的最重要时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青年已积累了很多的表象串,把心灵占据住,而也正是在这时候这些表象串进行着激烈的改造。我们认为人生中从16到22~23岁的时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时期”[7]。由于大学阶段是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也是独立思考思想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同时青春期逆反的惯性依旧存在的时期,引导式的思想教育远比灌输式思想教育更有利于接受。正因为如此,课程思政最好采用与思政课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给学生的决不能是专业加思政的“拼盘”,而是思想、价值与专业知识已经密不可分的“盐水”。课程思政到课堂上就是完整的“作品”,思政元素与课程是浑然不可分割的整体。盐融于水是有一定融解度的,再好的盐也不可能无限量地加入水中,达到饱和时再添加就会析出盐的结晶来。盐太少了,如同将一小汤匙盐放入一大盆水中,只能是淡而无味。一首诗中典故太多,就成了故事和词藻的堆砌,会令人厌烦。思政在课程中的“含量”也要适度,浓到了“胶柱鼓瑟,味同嚼蜡”,以至于掩盖了专业课程固然不好,但若淡到了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地步,自然也难以产生实质性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