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探析
作者: 井阳军摘 要:“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担当和精神旗帜导向。增强代大学生“政治自信”的志气、骨气、底气,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获得感。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守好、耕耘好”自己的“责任田”,以“精彩”“精深”“精准”“精巧”内容凝练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盛宴”;以“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时代性”凝练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源泉”;以“客观性”“机制性”“联动性”“融合性”评价标准提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成果”。
关键词:政治认同;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精神成果;精神源泉;精神盛宴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165-04
Abstract: "Political identity"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gene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confidence" ambition, backbone,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pirit of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S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uard well, cultivate well" their own "Responsibility field": "Spiritualfeast" with "Wonderful", "Profound", "Accurate"and "Exquisite" contents to condense the sense of spiritual attai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e should condense the spiritual sou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ctual effect", "Pertinence", "Innovation" and "Epochal". We should promote the spiritual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Objectivity", "Effectiveness", "Mechanism", "Linkage" and "Integration".
Keywords: political ident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iritual harvest; spiritual achievements; spiritual source; spiritual feast
“政治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担当和精神旗帜导向。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施,使高校大学生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从理论高度、实践广度、内心深处增强“政治自信”的志气、骨气、底气,勇担时代大重任、甘当人民孺子牛、乐争党员新先锋、齐为创新开拓者、齐跻科技创业军、荣做时代模范人。
一 以“精彩”“精深”“精准”“精巧”内容凝练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盛宴”
(一) 以“精彩”内容凝铸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担当、鲜明立场、育人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根铸魂”的使命征程中,充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的“四史”教育、党课培训、主题教育、理论宣讲、讲座论坛、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等传统教育方法,“盐巴式”的味道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愿为”“不乐为”“不自为”,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获得感则是“蜻蜓点水”“清漂肤浅”。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点和着力点是,如何以“精彩”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认同感和践行力,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到美德养成、精神成果丰富和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多管齐下、多维引领、成效显著”地给高校大学生精心绘制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盛宴”。
(二) 以“精深”理论阐释力、润透力、辐射力、信服力凝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源泉”
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获得感,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理论深度富有阐释力、润透力、辐射力和信服力,培养高校大学生“知行合一、德智双成、德能兼备”,充分展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根铸魂”的“真道理”“硬道理”和“明道理”功能。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持之以恒”“春雨润物”式地灌输到高校大学生心灵深处,使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把握做到“入脑”“入心”“入脉”“入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知做到“真知”“真懂”“真信”“真行”。更使其从主观层面掌握科学的思考问题、把握人生、看待世界的方法,真正使其成为用“科学理论、哲理思维、真信笃行”引领“行动指南”的社会“前潮”群体。
第二,要以“轻舟过海、自信坚定”心态引领和构建好高校先进意识形态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做马克思主义“真信、真懂、真宣、真奉”的“掌舵手”,做对各种错误思潮“实质、危害、批驳”的“纠察兵”,加强“如何推进‘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话语权建设”“如何探索高校‘青马工程’实效路径”“如何打造华夏思想文明传承和创新”“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合创新发展”等重大问题研究,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阐释力、润透力、辐射力、信服力的着力点方向,探索更多“理论深度厚、创新价值大、实践意义深”的教学成果,引领当代大学生去解读中国问题和中国现实,去透视当今世界大局,去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使之成为自觉“用精神力量打磨和拥有”抵制、批驳各种“错误思潮”的“精神利剑”。
第三,要立足于现实社会实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度、统一度。如何防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游离于”高校大学生“心海间、脑海间”的“雾里看花”“浮漂虚空”模式?结合教学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认知: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国际合作等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转型期社会价值及利益多元化给党做好群众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党和政府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党和国家对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重大举措和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等。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认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创新是硬使命”的重要性所在,使其在内心深处形成“顾全大局、珍视团结、放飞梦想、学业有成”的精神信念追求,彰显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成竹于胸”的理论魅力引领构建大学生“思想天籁园”的“巧师”“能师”“慧师”“导师”之功。
(三) 以“精准”目标导向凝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航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依据明确的目标指向及精准的对象适用性,使其充分融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引领、思维灵动和美德践行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实施者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善抓教学核心关键、瞄准思想意识问题前沿,创新发展科学引领疏导理念,把“培根铸魂”理念厚植学生心田,科学构建“整体性、效能性、规律性、差异性”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先进性引领的“谋篇大局”。以“三律建构”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其一,全面把握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客观规律,为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马克斯主义的学理支撑;其二,全方位遵循高校思政教材的教学规律,科学把握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教材理论;其三,全程彰显大学生成长认知规律,通过严谨的逻辑论证、充分的事实证明及各种观点的比较和判断,让学生们心悦诚服、升华感悟,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入教材之中,使指导思想与知识体系融为一体,使高校大学生在“认知领悟、对比感悟、纠错醒悟、升华顿悟、笃行灵悟”中自觉守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前哨阵地”“精神家园”。
其次,立足于我国全面开启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注重要培养高校大学生对“现实和理想、理论和实践、梦想和出彩、奋斗和成就、信念和信仰、自信和成功”的科学认知,将读原著和做调研相结合,将理论探讨和现实改革相统一,将知识提升与思维凝练和大学生品格“先进性”塑造相融合。
最后,立足高校大学生个体发展“多样性”“差异性”“个体性”特点。衡量每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获得感的“标准”之一是,能否把个人真正实现超越自我建立在“人生出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机融合基础之上;能否把学业有成建立在实现共同理想与个人学习生活目标有机统一进程之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的科学构建,要充分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牛鼻子”功能:以其“吸引力”而让高校大学生“差异暂搁、志同道合、收获多多”,以其“亲和力”而让高校大学生“去劣取优、携手共修、情感丰收”。
(四) 以“精巧”逻辑体系凝现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精神获得感的“精神定力”
增强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精神获得感,就要把“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始终如一贯穿于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和全过程,高校大学生的灵魂塑造、思想引领要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地体现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内在科学逻辑之中;搭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与其他学科“协同育人”的“互联互通”路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基本概念、定义的阐述要精准简明、直观具体,符合科学的抽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论证环环相扣、结构严谨,符合科学的逻辑关系;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进行深入的学习培训、教学研讨,及时将被科学论证的和公认的新成果、新观念、新思想充实到教材内容之中,展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发展的最高水平。创新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实效,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入心、入髓、印心、印行”。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者必须要把握好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以及受教特性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特征的差别,不能“简单化一”地运用同一教育内容应对不同受教大学生重复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者应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的大学生群体身心特征和受教规律,大一新生做好“为人之基”教育,大二学生做好“为事之要”教育,大三学生做好“为业之宏”教育;大四学生做好“学业有成、事业成功”教育。使高校大学生在美德养成规律的层层递进中、在“有机、有序、和谐、完整”的育人体系中,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语润心、坚信笃行”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