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外语学科实践课程体系研究

作者: 王丹

摘  要: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语言服务行业后产生许多新兴服务业态,同时也带来语言服务模式的转变与人才结构、需求的调整变化。面对如此深刻的技术革命,外语学科应主动积极应对,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语言”的新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引入先进的技术理念与行业软件,辅助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语言服务行业提供对口的技术型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外语学科;实践课程;语言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21-04

Abstract: After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o th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many new service industries have emerge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br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language service mode and the adjustment of talent structure and demand. Faced with such a profou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discipline of foreign language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tively respond and explore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anguage" in depth. Meanwhile, advanced technology concepts and industry software are introduced into practical courses to assis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language service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vide counterpart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eign language disciplines; practice course; language service industry; applied talents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特色外语学科融合发展研究”(ZD21087)

作者简介:王丹(1980-),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

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后,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言服务行业也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重塑了新的行业格局。以机器翻译、语音翻译为代表的智能化翻译软件与平台为语言服务注入了新能量,并促使语言服务企业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交互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技术、领域、效率、模式和人才需求等各方面都不断向信息化、智慧化转型。

面对着语言服务行业出现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培养语言服务人才主阵地的外语学科应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课程体系的重组,来应对市场与行业的不断变化与人才需求。

一  人工智能视域下语言服务行业现状分析

(一)  语言服务领域拓展

与传统翻译领域相比,在全球化与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语言服务的范围早已从以文学翻译为主转向了更为广阔、更为细化、更为专业化的领域,在贸易、旅游、医学、法律、化工、科技、航天和军事等语言服务方面的需求呈几何式增长。尤其从2019年开始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医学、应急语言方面的新术语、新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各国新闻报道所使用的术语飞速更新,更是促使语言服务行业在该领域方面拓展的速度加快。而在人工智能技术进入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eural Machine Translation,NMT)时代后,也逐步衍生出文本翻译服务、语音翻译服务、图像翻译服务和字幕翻译服务等新兴业态。

(二)  语言服务效率提速

首先是时间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在人工翻译时代,译员需要记忆大量的术语,要对动辄十几万或几十万字的文本进行翻译,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无疑是巨大的。而现在谷歌翻译、百度翻译、搜狗翻译等网页翻译为用户提供了快速文字转换功能,科大讯飞等语音翻译App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语音转换文字功能。通过后台语言数据库,一些通用的专业术语、地名能够快速定位并形成译文,计算机模拟人脑神经元处理语言时能够迅速把语句翻译成文,尤其对新闻、贸易、科技类的文本翻译准确性较高,缩减了译员的重复性工作时间,转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精准翻译中。其次是人工成本的大幅度减少。以人工智能翻译mRASP为例,这款翻译软件通过预训练技术后,再在具体语种上微调即可达到32个语种的统一模型,打破了语种数量的限制,降低了翻译成本。

(三)  语言服务模式变更

传统翻译服务模式的主客体是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交互,而机器翻译则让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人机联动交互。客户更多地是面对软件进行翻译操作,如网页翻译、App翻译、拍照翻译和语音翻译,拥有了更多的可选性,从而实现沟通的目的。译员则由幕前转向幕后,更多地从事智能化术语库建设、机译翻译译后编辑、高端口译等工作,翻译也由原来的个体向团队协作转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不断加深,国际性论坛、会议、赛事和博览会层出不穷,对于像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来说,翻译工作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因此项目团队一般由项目经理、参与译员、译后编辑、译后校审和专家等组成。在此过程中,译员可通过多人协同在线翻译,将源语充实进翻译记忆库以加快翻译速度进程,译后编辑则可以通过Checkmate、MemoQ等质量检测软件辅助修正术语错误,达到缩减时间成本、保证译文质量的目的。

(四)  语言人才需求转型

现代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的语言型翻译人才转向具有协作沟通能力、可操作多语种桌面排版与译后编辑能力的技术型、复合型人才。如根据翻译项目的要求,翻译项目经理要能够以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项目管理。项目经理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的翻译能力,还要能够熟练掌握翻译技术CAT,熟悉翻译与团队协作的流程,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行业内属于稀缺资源。而对翻译项目经理的培养在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上尚是空白点,亟待解决。除此之外,尽管在翻译效率和低端大众化翻译质量上,神经网络机器翻译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其质量还远远达不到人工翻译的水平,因此语言服务行业正面临着译后编辑人员大量短缺的情况。

二  外语学科实践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在外语学科课程设置方面仍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实践课程作为第二课堂的方式发挥作用,主要以人机对话、学科竞赛、口语角和实验室软件平台训练为主。在以翻译为目的的实践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课程模式。

一是以翻译材料为主要手段的笔译实践模式。这类材料题材选取较为广泛,其中文学类较多,其次是热点新闻、科技、法律、贸易和旅游等方面。教师一般在电子图书、外文小说或新闻网址、人民网中外文版本等选取需要的翻译材料,亦或是选取与翻译大赛相关的翻译材料,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集中练习笔译,并对案例进行理论分析,提高学生的笔译翻译技巧。

二是以语言提升为最终目标的口译实践模式。口译实践课堂相比笔译来说实战性更强,通常会模拟国际会议谈判、国际性台上演讲、跨境旅游介绍、商务贸易会谈和新闻发言等场景,以小组形式分配角色按照主题进行口语表达。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软件平台进行口语训练,经由平台诊断口语发音及评分来改进提升口语能力。或是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播放新闻、会谈、主持人发言等影像资料,由学生进行随堂口译训练,经过积累口译学时获取学分,以此达到锻炼口译技能、提高口语的目标。

三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要素的翻译实践模式。此类实践活动针对性较强,通常会选取同一大类的翻译实践内容,如从事商贸翻译的专项技巧训练、从事乘务服务的邮轮服务外语及空乘服务外语技能训练、从事跨境导游的旅游外语导游词训练和从事外事服务的口译技巧与术语专项训练等。学生可以三种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第一种是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训练科目;第二种是由相关企业以岗前培训的方式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第三种是由学校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班。从实际情况来看,由相关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班比较受学生欢迎,也是参与最多的翻译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现有高校外语实践课程具有多样化、专业化、实用化的特点,在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已经日趋成熟。但同样也可以看到,其实践内容与当前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是不匹配的,所培养的人才并不具备熟练运用各项现代化科技手段辅助翻译的能力,尽管每年毕业生数量不菲,语言服务行业所需人才却依然紧缺,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

三  人工智能赋能下外语学科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语言服务产业的高速发展态势,外语学科应主动求变,迅速转换实践教学思维模式,从传统意义的实践课程向信息化、智能化、多元化转变,进入提质增效的“新翻译时代”课堂。

(一)  构建“人工智能+语言”实践课程群

为契合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可以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构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实用课程、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应用课程、智能语料库构建实践课程、AI语音翻译口译课程、多语种“AI+VR”虚拟仿真应用课程为核心的实践课程群,着力培养具备现代信息手段的新时代语言服务人才。

1)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实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掌握并应用翻译软件的能力,让学生对机器翻译的概念、计算机辅助工具的种类进行认知,然后经过实践操作熟练使用与掌握在线翻译工具,从而达到快速辅助翻译的目的。课程内容由五类操作工具构成:第一类是信息检索工具The Free Dictionary和Magic Search。The Free Dictionary可用于查找大量的成语、缩略语、名言等,能够翻译英语、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和日语等多种语言。Magic Search则是通过搜索Word Reference、TAUS、IETA和EUdict等多个来源,提供不同语言对的多种词典和其他来源的单页搜索结果,从而让学生快速搜索到术语,减少查阅时间。第二类是文本翻译与字典功能为一体的Linguee。该工具能够实现网站在线翻译和App翻译两种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语言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活动。第三类是翻译记忆数据库Memsource。学生可以通过平台操作将源语输入语料库,使用翻译记忆、编辑和术语管理等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第四类是多人协作式机翻工具SmartCAT和MarsCAT。SmartCAT允许学习者创建词汇表以实现一致的翻译,通过允许译者、编辑和其他参与者的实时工作和协作简化翻译流程,支持多语言翻译记忆。与SmartCAT相比,MarsCAT平台支持多个主流机器翻译引擎,支持多人协同在线翻译提高翻译效率。学生可以学习并掌握团队协作的翻译模式。第五类是本地化项目管理工具Zanata。Zanata的编辑器可在任何网页浏览器上工作,能够处理整个翻译工作流程,可供翻译人员、内容创作者和开发人员管理本地化项目。学生掌握该管理工具后可以熟悉语言服务项目的管理流程。通过这五类机器翻译工具的学习与反复实践,学生能够轻松实现大量文本的翻译工作。

2)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应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译后编辑软件对机器翻译译文进行精修的能力。机器翻译虽然解决了文本量大时的效率问题,但仍存在着译文不精准的问题,这时就要进入译后编辑(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MTPE)实践课程的学习阶段。在学习该门课程时,学生首先要明确译后编辑的主要任务是将机器翻译的译文进行必要的修改,保证译文符合预期的质量,从而符合客户的要求;其次,学会应用质量检查 (QA)工具,如 Checkmate、MemoQ识别机译的术语错误,辅助译员快速进行译文的修订;再次,能够掌握译文错误的自动修正技能,针对由机器翻译产生的重复错误,通过自动译后编辑进行搜索和替换操作后,在对机器翻译译文观察的基础上识别并创建修改指令,由自动译后编辑对其进行自动修改;最后,对译文进行人工精确翻译,使译文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