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 崔钺 王丽元 刘海生 吴健

摘  要:高校就业率出现整体下滑趋势,为缓解当前的“慢就业”现象,通过对当前就业形势及文献调研分析,针对“慢就业”现象逐渐突出的问题,以唐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校生及近年部分毕业生为调研对象,通过抽样调查与座谈等方式,从“慢就业”的初始成因、当前状态及可能造成影响为切入点,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及大学生的个人层面探讨缓解“慢就业”的主要改进措施。根据“慢就业”的影响因素,从夯实学校就业服务体系、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健全家庭就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转变的四种角度提出缓解“慢就业”现象的策略。在引导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家庭作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初始基础,高校起到整体过程把控的作用,企业判定最终就业的完成与否,以及大学生在出现“慢就业”情况时如何抉择行动。“四位一体”协同适配,共同促进就业质量,才能更好地缓解“慢就业”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慢就业;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工科专业;就业指导;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78-04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employment rate showed an overall downward trend.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current "delayed employ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literature, the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Tangshan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rough sampling survey and discussion. Starting from the initial causes, current status and possible impact of "delayed employ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alleviate the phenomenon from the social level, school level, family level and individual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layed employment", the phenomenon was put forward to alleviate it from four perspectives: consolidate the school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concept of family employment, and transform students themselves.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he family is the initial found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concept. Universities play a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overall process. Enterprises determine whether the final employment is completed or not, and how college students choose to act in the case of"delayed employment". The "Four-in-one" coordinated adaptation and joint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quality can better alleviate the occurrence of "delayed employment".

Keywords: delayed employm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major; employment guidance; cultivation system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一般课题“高校毕业生青年群体慢就业问题研究——以唐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JRS-2022-1166)

第一作者简介:崔钺(1987-),男,汉族,河北保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设计。

在“十四五”规划的文件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直接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出口,并会影响到我国新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1]。

“慢就业”现象也就是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并不着急于寻找工作,而是等待时机、开展创业考察或反思人生[2]。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 076万人,较上一年增加167万人。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着急就业或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不就业,在家专心考编、考研甚至躺平等待[3]。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了很微妙的改变。

一  “慢就业”概念及研究现状

国外将“慢就业”定义为“间隔年(Gap Year)”,即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入职前的间隔期内的一些社会活动(支教、公益或旅行等),能在进入社会前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4]。在“慢就业”的影响因素上,Furling[5]通过苏格兰毕业生数据库分析,比较确认了非NEET人群拥有更优越的家庭背景;在事业抱负的影响因素上,Yates等[6]抽取了5 000多名“慢就业”生的追踪数据,得到有“慢就业”经历的人群中,没有明晰的事业抱负的人数3倍于有明晰事业抱负人数。

国内“慢就业”问题正式引起大众关注是在2015年工人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慢就业”:如此“任性”为哪般?》,报道指出:2015年,国家统计局在上海的调研显示,有55.6%的受访家长支持大学生毕业后居家或旅行一段时间以放空自我。在过去十年中,高校毕业生数量由2010年的631万激增至2022年的1 076万人。选择“慢就业”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理由,有的人认为没做好工作准备,有的人选择自主创业,有的人选择山区支教来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也有人回避就业。在“慢就业”原因分析上,徐雨朦[7]认为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主要原因分布在就业竞争激烈、预期工作与自身定位不符、自身职业规划不明晰或是专业水平不能与社会需求匹配上;时筱淞[8]研究得到,只有营造社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协调更新家庭传统的就业观念、深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端正毕业生正确的就业心态和就业观等合理举措,才能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

“慢就业”研究在我国发展时间较为短暂,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就业各种交错的客观因素之中,但在研究对象上,并没有对其真正的主体进行细化,而是囊括所有未就业的人群;在研究内容上,大多研究家庭、政府及市场的交互影响。很少提及“慢就业”者自身的思考定位,也没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做出分析。

二  “慢就业”成因

通过对唐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五个专业在校生及2020—2022年部分毕业生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300份给2020—2022届毕业生,统计得到的有效问卷共168份。在168份的有效问卷中,曾经处于“慢就业”状态的毕业生共23人。根据调查问卷及访谈可以得出,绝大多数同学还是希望能够一毕业就可以就业,但往往都是由于各种原因拖住了,所以“慢就业”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慢就业”了,从学生角度出发,主观上对“慢就业”还是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并不是某个单一元素造成的,而是在社会现阶段发展中所必然要面对的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现象,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影响和学校影响,又包括了微观层面的家庭影响及个人影响。分析“慢就业”,归纳其成因如下。

(一)  宏观层面

从社会层面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社会招聘岗位的减少,应届生数量在短短十年间从631万攀升至1 076万,使得高校的就业出口与社会入口出现了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状态加剧了毕业生在准备应聘的过程中,心理上需要就业求稳,而随着考研考公人数的增加,放大了“慢就业”局势。

从学校层面上,虽然学院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但从调查问卷分析结果看,授课的形式只在通识课程上,并没有与专业的各自发展特点与社会实际需要情况相结合,指向性不够;且受教学周安排影响学生不能返校,不能在线下打造就业生与地区周边企业的双选环境。

(二)  微观层面

从家庭层面,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慢就业”中78%的厚积薄发型选手的家长多表示支持,愿意为子女的备考提供对应的经济支持,以使其安心在家考研或考编。另外,部分家长选择性忽视子女个人就业意愿,而根据具体情况对子女做出主观性倾向,并通过个人社会关系使就业意向得到家长层面的贯彻,这种主观上缩小子女就业范围的动作也容易使“慢就业”现象产生。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最为紧密,这部分来自于家庭方面的影响使很多准毕业生不重视就业,甚至对就业有抵触情绪,这是“慢就业”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

从大学生的个人层面,一方面存在个人的自我定位偏差。大学教育已完成通识教育培养的转变,而当前在校大学生不能客观看待个人能力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匹配,盲目追求社会热门趋势,而这种期望会放大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使个体的求职生涯受到限制,增大了就业难度;而另一方面,00一代的成长环境较之过往学生有了极大改善,这会造成求职目的更多地指向良好安稳的就业环境。而就业出口的放松,会潜意识淡薄就业责任感。这种来自学生个人的求职偏见会造成就业行动力降低,价值观的问题直接导致就业完全从个人利益出发,对于承担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感薄弱,忽视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甘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螺丝钉”,这种纯粹的物质主义将导致“慢就业”现象的产生。

因此,大学生的“慢就业”现象并不是空穴来风,“慢就业”现象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2022年6月初,教育部召开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度会,会议重申了“四不准”纪律要求,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或诱导签订,这也更好地说明了“慢就业”问题需要多层面进行引导疏解。

三  “慢就业”造成的影响

当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并不着急于找工作的比例越来越大时,会反作用于“慢就业”成因因素造成各方面不良影响。

从宏观层面上看,首先是社会层面,社会提供岗位数达不到每年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数量,从表象上看是更激烈的就业竞争与逐渐增大的就业压力,而这种竞争与压力会一届压一届造成更大的累积。当前,唐山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打造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本科生的纵向比较上属于中下端,而这类高校的应用型技能或服务型就业生的需求过剩,在某种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社会结构需求的整体结构使之调整适应,倒逼社会产业链向更高层面发展;其次在高校层面,“慢就业”逐步扩大化的现象会直接影响“初次就业率”的就业指标,“慢就业”多种形式的毕业生下沉,给学校及学院层面的就业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同时,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传导到下几级的在校生,使这些学生对就业的消极态度逐级放大,就业心态的逐步落差会间接影响后几年的就业率。而就业率的完成与否,直接影响了学校专业的招生与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