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三维目标建构理路
作者: 黄敏
摘 要:高校“四史”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自觉筑牢信仰、坚定信念、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开展“四史”教育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注重理念、方法、机制的创新,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在学史、知史、明史、践史中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大任,用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四史”教育;价值意蕴;三维目标;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82-04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al policy of the Party, deepe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basic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people, and is a powerful spiritual motive forc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ir faith, firm their faith and bear their mission bravely.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combine the rea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education of "Four Histories" ,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novation of ideas, methods and mechanisms, le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be able to really study history, know history, Ming History, Practice History, build firm ideal and faith, foster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with the actual action to keep the missio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mechanism innovation
基金项目: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五个一’驱动共建实践研究”(22SKJD069)
作者简介:黄敏(1978-),女,汉族,四川隆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是加强和深化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四史”教育就是青年大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滋养剂,从懵懂到通透的清醒剂。高校“四史”教育旨在立德树人,通过“四史”教育,要让广大青年学子在学习中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与伟大,在见证中国成就中感受中华民族发展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在学习中领悟,领悟中成长,把自己历练成为有远大理想抱负,有深厚家国情怀,有伟大创造力的新时代青年,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 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 “四史”教育是引领青年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遵循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四史”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智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发挥出的巨大能量,不仅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上下求索砥砺前行的伟大创造,也展现了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内容[1]。“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政治教育,通过“四史”的学习,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充分感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所谓明理方可增信,“四史”教育在政治引领中的主导力、塑造力、说服力、统摄力必将引领青年学子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坚定实践者。
(二) “四史”教育是夯实青年学生坚守“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受当下信息化和自媒体时代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思想政治稳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的“四史”教育显然成为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际和国内的认识比较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厘清历史脉络、认清历史真实,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在面对当前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时,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能够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投入到自身的实际行动当中,明晰目标,身体力行。
(三) “四史”教育是推动青年学生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有效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学习“四史”作为“十四五”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而必须“着力提高社会文明制度”的“根本”措施[2]。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主力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四史”教育不只是历史知识具体呈现,更是一种伟大精神的凝练传承,大学生通过“四史”学习,不仅能够深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人民抵御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更重要的是可从这一历程中读懂不同时期民族之大任,青年之担当,提升自己的“知、情、意”,引发对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的深入思考,自觉地把自己的志向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个人成才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结合。
二 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这是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根本目标遵循。高校“四史”教育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任务,帮助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最终历练成为可堪时代大任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四史”教育三维目标如图1所示。
(一) 学史爱党追寻红色史迹,筑牢理想信念
没有理论上的彻底,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很难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而言,筑牢理想信念是一个需要通过积极学习和实践印证而不断提升过程。“四史”记录着诞生与危难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抵御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四史”也处处展示了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信仰的火炬,孜孜以求砥砺奋进,敢想敢做敢拼的昂扬风貌。通过“四史”的学习,青年大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党百年奋斗的峥嵘岁月和艰辛历程,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了解这段岁月历程中真切体味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员同志的责任担当和力挽狂澜。在学习“四史”中,大学生们应当心怀敬仰,在追寻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史迹中汲取精神之钙、追寻信仰之源,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热情,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 知史爱国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重要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3]。新时代的大学生即将担负国之大任,更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到底是谁,找到自己的根和源,才能更加明晰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四史”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熟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感受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从为国家民族英勇奋战的无数中华儿女身上清楚了解代代相传承的红色基因,明确自己的“来路”,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一个个发展创举中坚定自己的“去路”,在理解当下生活和建设祖国的意义及价值中真正找到自身的根和源,深刻领会到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什么是“家国情民族义”。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厚植家国情怀就需从“四史”学习中强化大学生们的家国意识,以家国天下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念,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强化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 明史力行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大任
所谓“学以致用,方为学”。“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教育的重心不能仅仅停留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上,而要充分利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历史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总结经验形成智慧,让大学生最终能够“学思践悟,明史力行”,把学习的理论体现在实践中,把领悟的道理运用在思维中,把传承的精神彰显在奋斗中,赓续我党我军在百年风雨历程中积淀形成的红色血脉,勇敢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沿着先烈的足迹奋进当时,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勇于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三 有效建构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三维目标
(一) 人本为先,树立高校“四史”教育新理念
“四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旨在立德树人,高校在“四史”教育中强化政治引领的同时必须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树立“人本为先”的理念。
其一,高校“四史”教育要坚守“以史育人”的本质,在教育中用伟大成就激励人,用优良传统教育人,用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历史教训警示人,用厚重的红色擦亮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其二,高校“四史”教育要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高校不仅要把“四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之中,把学习“四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紧密联系、有机贯通起来,还要注重“四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效衔接,探索跨学科中的“四史”教育途径,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其三,高校要利用好“四史”丰富的载体,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四史”不只是记录在文字史料中,更体现在故事、遗址、场馆等丰富的载体中,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四史”丰富的红色资源载体,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四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