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质量教学管理应处理好的六对关系

作者: 郑丽

摘  要:教学工作离不开管理,新时代高层次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同样离不开高质量教学管理的支持。通过厘清管理的基本定义,对教学管理的功能、要素、过程进行分析和界定。结合作者自身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和实践体会,对高质量教学管理应处理好的六对关系进行详细的探讨。这六对关系分别是教学管理部门与基层教学组织、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监控、厘清责任边界与倡导团结协作、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和激励机制与约束制度。最后得出结论,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既要从理论上厘清上面所述几对关系之间的关联与重点,又要在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好几对关系的边界及协同。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学校;高质量;教学管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86-04

Abstract: Teaching work is inseparable from management, and high-level teaching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are also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management. By clarifying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management, the function, elements and process of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analyzed and defined. Based on the dual identit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he six relationships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y are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rigid system and flexible management,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nd external quality control, clarifying responsibility boundaries and advocating unity and cooperation,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d self-control, incentive mechanism,and restraint system.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not only clarify the correlation and focus of the relationships mentioned above theoretically, but also correctly handle the boundary and collaboration of several pairs of relations in practice.

Keywords: new era;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high quality; teaching management; relation

基金项目:北京联合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类专业建设路径的研究与实践”(JJ2022Z002)

作者简介:郑丽(1966-),女,汉族,河北丰南人,硕士,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

管理有多种版本的定义。彼得·德鲁克[1]认为,“管理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门科学,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2]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亨利·法约尔[3]在其名著《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给出管理概念,他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上述几个定义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其本质上都是对管理的内涵、功能、要素和过程等进行的界定。

教学管理是管理范畴下的一个分支,其是运用管理科学和教学论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等管理职能,对教学过程各要素加以统筹,使之有序运行,提高效能的过程。对高等院校而言,教学管理是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各学院、教学系部、专业等协同共进的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且富有创造性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的高质量工作与密切配合,在新时代复杂情境下尤其如此。教学管理涉及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之一。教学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推进是否科学有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正因如此,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9年8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题为《严起来 难起来 实起来 忙起来 把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的报告中指出,教务处是天下第一大处!一个没有强烈本科教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精神的教务处处长,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务处处长。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28次会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加强科学管理上下功夫,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发展水平。这就要求作为一所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干部,不仅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深刻学习理解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而且要扎根于教学管理实践的沃土,在管理实践中自觉并灵活地运用上述理论,以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服务师生的满意度。

下面围绕几年来的学习、思考与教学管理实践,分析新时代高质量教学管理应处理好的六对关系,以期总结既往、直面问题、展望未来和反思改进,并期待在和同样从事管理或教学管理工作的同仁们思想碰撞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问题,学习新知,开拓视野,增长才干,以便高质量履行教学管理职能,不断开创学院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局面。

一  教学管理部门与基层教学组织的关系

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是教务部或教务处等,其主要职责在于制订招生计划、组织各专业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计划审核、组织并管理教学运行的全环节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同时也组织各专业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等各项工作。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师们开展教学研讨、组织并完成教学任务、承担教学建设及研究改革等任务的基本单元。基层教学组织一般指系(专业)或教研室,也可以是教学团队或课程组,还包括实验教学中心等。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是否规范、主动性和创新性是否突出,关系到基层教研活动是否充满活力,并进而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教学管理部门与基层教学组织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存在,但工作的内容和着力点却各有侧重。前者专注于组织、管理、监控和服务,后者聚焦在教学、研究、改革与建设。前者出台的政策及规章制度,均应以促进后者的积极性和多样化建设、规范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为前提;反过来,基层教学组织的特色经验和做法、建议及意见,也会推动教学管理部门认真审视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并及时作出改变。在组织实施方面,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为基层教学组织搭建平台,遴选并树立标杆,以便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

二  刚性制度与柔性管理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一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都是繁复而严格的。其既包含教学运行、实践教学、学籍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与日常教学活动开展密切相关的管理文件,也包含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奖励等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制度性文件。从促进组织整体工作有序、运行顺畅的角度看,教学管理的制度是严格的、刚性的,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遵守,并身体力行,为学生作出表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对一些特殊情况或新生事物,从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及问题圆满解决的目标出发,实施柔性管理和个性化指导、服务。例如,在3~6年的弹性学制期间,学生提前选课、参军入伍或因故休学等,均有可能遇到人才培养方案变更而导致原本列入计划的课程现在不复存在,那就必然要提出应对措施,并在相关专业负责人的业务指导下,为学生提供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再如,学生期末考试,除了可以采用闭卷笔试试卷,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及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开卷考试、口试、上机测试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或小论文等,以便能够更加精准、客观地对学生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情况进行测量。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应提交非笔试考核方案,并由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  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监控的关系

2011年我国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4]。在这个被称作“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中,自我评估是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抓手。一所高校办的怎么样,譬如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条件和资源是否具备,教学过程是否顺畅有效,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意等,高校自身均要有清醒的认知并进行定期自主评估,以达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的目的。

如果说内部质量保障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行为,那么外部质量监控则是社会公众或相关组织对高校的办学质量进行的第三方客观评价。通过“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确定好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特色和水平后,往往需要借助于外部质量监控或评价来衡量学校的育人能力、研究能力、履职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实事求是地说,外部质量监控或评价更具公信力。在上面所述的教学评估制度中,其余4项均为外部质量监控,由此可见其重要程度。其中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充分发挥了状态数据在政府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社会监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和“国际评估”则是由不同主体、不同组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标准对高校的办学质量、教学改革的措施成效及人才培养的效果等进行的评价。对高校而言,只有协调好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质量监控的关系,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方能有效保障质量评价的真实、客观、科学及有效。

四  厘清责任边界与倡导团结协作的关系

工作中我们常说要“各司其职”,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教师上课时也倡导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这表明对每一个岗位每一门课程,均应有其明确的职责,并以此作为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考核评价的基本范畴。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因为责任边界不清晰而导致互相推诿、越俎代庖的事情发生,既影响双方的情绪,也影响问题的解决。

如何在厘清责任边界的前提下倡导团结协作,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必须处理好的一对重要关系。在这里,厘清责任边界是指教学管理的各岗位之间、教学管理部门与其他行政部门之间、教学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必须分清各自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各自要负的责任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了责任边界不清晰,那么相关的各方应该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首先团结协作,行动一致,待问题解决后再梳理、复盘、反思。职责不清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作流程或规章制度中尚存在漏洞或不完善之处,抑或是对一些前瞻性问题缺乏统筹考虑。因此,需要及时进行研讨、确定优化方案,并在后续的工作中依照执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