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多维度路径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贺山明 佟志芳 邓庚凤 梁勇 杨凤丽

“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多维度路径的构建与实践0

摘  要:当前,在实施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政教育整体规划设计缺乏、思政融合方法不佳、授课教师及导师思政教育能力不强和实施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价与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该文阐述“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探索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校内外双导师、科研平台、党建工作、社会实践和矿冶特色的校园文化等实施途径,突出“四个结合”,即专业课与导师育人结合,思政与科研平台结合,课堂内外育人结合,校内校外实践育人结合,并构建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三全育人;多维度路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3-0048-04

Abstract: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and puzzles, such as the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poor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 weak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tutor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effective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ways of fully mobilizing classroom teaching, dual tutor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Party building work, social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with mining and metallurgy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Four Combinations", that is,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utor educ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nd the combination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graduate courses is constructe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goal of all-round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raduate student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path; talent training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从立德树人的本质出发,发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及其他课程中的德育功能,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性思想政治育人体系[1]。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培养的关注不够。研究生课程思政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并具体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中,为塑造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而铺垫。研究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因其培养环节与本科生阶段的差异性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更需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思政培育的实践。当前,国内部分高校针对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改探索与实践,但与“三全育人”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  工科类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剖析

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逐年扩大,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悄然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虽然研究生比本科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些,研究生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但复杂的学业动机、科研工作压力、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依然引发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并造成各种现实困惑。因此,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管理需从原来的重专业技能轻德育培养逐步转变为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教育并重[2]。

综合调研分析表明,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面临以下几个现实问题:①部分高校缺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的全局规划设计;②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及其有机融合能力不足;另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及课程思政设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③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作用发挥不明显;④课程思政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不完善甚至缺乏,实施效果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与监督[3]。概述而言,现有的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构建体系,还存在着实施路径总体方案设计、思政融合方法、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瓶颈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需把思政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实现方法可能有课堂教学、党建工作、校内外双导师制、科研平台、社会实践和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等途径。

二  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多维度实施路径

在深度分析研究生的思政需求和教师的思政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围绕“三全育人”的目标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积极性,打破以往“泛思政化”“思政资源融合不足”“思政载体和模式单一”的传统思政设计观念。系统性构建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路径与“三全育人”目标的良好衔接关系,实践探索专业课堂教学、校内外双导师育人作用、科研平台、党建工作、社会实践、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多维度思政实施途径,推进“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思政建设,将立德树人内化并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构建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和育人模式[4]。江西理工大学“三全育人”视域下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1)在“调研分析、统筹规划,增强高校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方面的举措如下:①调研分析各类、各年级研究生的思政需求及教师的思政教学方法特点,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别对学术型研究生及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习特征、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关切的主要需求及教师的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认真调查和分析;并通过座谈研讨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并收集导师对课程思政路径的实施建议;②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江西理工大学2020年出台了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围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学校层面增强了顶层设计,充分调研、系统规划、有序推进,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总体实施方案,加强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引导、宣传工作,塑造了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③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及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优化并逐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和教学评价制度;④出台课程思政的教学标准及相应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文件,明确各个专业研究生的思政培养目标及每门课程的教学育人目标,制定相应的标准及管理制度,优化并逐步完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训制度;⑤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管理、激励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整体架构试点工作的框架思路,从政策措施的角度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树立课程思政的示范典型,并予以表彰;发挥好课程的示范引领效应,2021年度学校获批江西省高校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项,确定7门课程为校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⑥加强组织保障及资源保障,学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和教学的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督评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学校设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经费,各职能部门提供相应设备、场地、技术和数据支持;成立江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谋划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各学院成立分中心,落实学校布置的课程思政工作,做好本学院课程思政的建设规划,建立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

2)在“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确保专业课程育人效果”方面,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专业课程的“层次递进”课程思政路径方案如图1所示,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①任课教师明确思政育人理念融入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课程教学育人的作用;②各个学位点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完善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重塑课程育人的具体要求,精研教材和优化设计课件,深度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设置课程管理和教学评价制度,基于课程、学科和研究生的实际特点,践行并及时总结经验,构建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规范;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引进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工作坊模式等先进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同事分享课程思政经验;④在教学手段或教学平台上,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的资料资源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与现代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以提升思政育人工作的便捷性和亲和力;⑤江西理工大学研究生院举办了公开课、研讨会、总结交流暨部署会及优秀论文评选等系列活动,汇编了论文集,总结交流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水平。

3)在“增强研究生导师思政理念意识,提升育人本领”方面,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导师不仅是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活动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思想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引路人”。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结合学校实际,2021年特制定《江西理工大学关于落实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职责的指导意见》。由于研究生阶段导师与研究生的相处时间较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态度及育人能力是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5]。以导师育人为核心,构建“导师+科研平台+学术”思政协同育人的模式如下:①通过导师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定期与同行交流研究生思政育人方法和分享经验、参加学校开设的各类“线上+线下”思政教育讲座或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导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内化为对研究生的思政育人意识和育德能力;②在各个级别的科研平台开展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做到模范带头作用,奉行言教与身传相统一,导师本人严谨治学、脚踏实地的科研实践,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落实表现;③充分利用工科类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实验室平台,挖掘各个科研团队实验室蕴含的自身特色和文化基因; 搭建思政理念与科研项目之间的桥梁,在科研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④具体到学术上,导师应树立自身的榜样作用,耳闻目染的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谨记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才能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学术人[6];⑤导师积极参与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关心其日常生活状态,在研究生入学教育、离校教育、专业教育、法规教育、安全教育及文明教育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采取针对性的素质提升措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