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导向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作者: 刘润

摘  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应对当前发展形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方面意义凸显。该文根据对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系统思考,认为识别校企核心资源、识别发展诉求是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基础,这是校企能否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基石;互补互利、互动合作、沟通反馈、规范管理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关键要点,这是实践基地能否正常健康运转的核心所在。最后分享具体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案例。

关键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021-04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practice base has prominent significance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joint practice base, the thesis believes that identifying the cor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demand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the key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s, and complementarity and mutual benefit,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communication and feedback,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re the key points of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ca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cific school-enterprise joint practice base was shared.

Keywords: industry-education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joint; practice base; case study

高校与企业是社会发展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部门,一个侧重知识生产,一个侧重实践应用,两者密切互动有助于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但现实中高校和企业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容易出现一定的不协同,甚至错位,进而致使知识难以转换为应用,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皆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1]。

一  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综述

随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参与进来,引发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背景下教学改革如何深化、人才培养如何优化,实践基地如何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方面,龙浩等[2]提出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教改总体框架,张铁成等[3]和李萍等[4]以具体课程为例,分析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教改方案;人才培养方面,佘先明[5]提出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李华昌等[6]提出了融媒体人才培养的三螺旋模式,郭媛等[7]探究了人才培养的整体思路、实施途径和质量评价体系;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归纳总结了实践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如引导企业参与教学规划、健全教学监管机制等[8],同时也探索了实践基地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如缺少健全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企业的优势不能充分体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功能方面过于“单一”等[9]。

第二,整体层面上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开展的限制因素或问题,张姿炎[10]认为限制因素有高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教育者实践能力与行业、社会发展不同步;吴明晖等[11]从合作企业、合作高校、平台管理和项目持续推进等角度分析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李玉倩等[12]和倪明辉等[13]认为项目推进问题主要有参与企业的行业分布及地域分布不均衡、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高校分布不均衡、参与项目不具有长久性,缺乏与项目配套的制度机制。在这些问题基础上,学者们又进一步探索了改善提升对策,如基于平台经济理论优化项目运行[12-13],基于需求和产出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准入制度、培养方案、学分认可、课程要求、教学质量管理、覆盖率和评价体系等[14]。

总之,当前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日渐丰富,既有经验总结,也有问题剖析,既有理论分析,也有实证研究,既有教学改革,也有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通过文献梳理,不难发现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较少,不足以支撑未来越来越多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实需求。事实上,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作为校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作共赢的平台,在落实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方面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将结合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经验,深入探究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要点,以期更好地推进校企融合,释放发展活力。

二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

(一)  核心资源识别

高校主要从事知识生产、科技孵化、人才培养,其核心资源表现为以人才、知识、教育为主的高教创新资源,企业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标,其核心资源是技术与资金,且拥有较强的技术转换能力和生产服务能力。当校企双方所拥有的资源高度互补时,校企合作便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其结果是高校的知识生产有去处、科技孵化有资金、人才培养有方向,同时企业也可以低成本获得高校丰富的知识、人才、创新等生产要素。因此,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之初,必须精准识别校企双方的核心资源,校企双方如果对彼此的核心资源并不感兴趣,则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根基就会不稳。

(二)  发展诉求识别

识别了校企双方的核心资源后,还得进一步明确校企双方的发展诉求。高校发展诉求主要有:课堂教学能够借助企业的技术得以改善,学生培养能够借助企业的平台得以提升,师资力量能够依托企业的资源得以更好发展。现实中,高校的技术设备更新速度远不如企业迅速,也经常受资金限制,难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用之才”,很大程度上需要参考企业的用人需求;高校师资也不如企业员工能够快速捕捉市场变化。可见,高校有很多发展诉求需要企业来满足。企业发展诉求主要有:将学校作为企业技术产品服务的主要对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创新资源以实现优化发展,与学校相关专业技术领域合作以实现突破发展。现实中,企业的技术、服务很多是服务于高校的,即高校是企业技术、设备的重要购买者;企业发展经常面临人才短缺、创新乏力,抗击外部环境变化能力较弱,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高校不乏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因此,企业也有很多发展诉求需要高校来满足。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正是两者发展诉求对接的媒介,其若能同时较好地满足双方发展诉求,就可以形成共赢的可持续合作模式,真正实现产学一体化。

三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要点

(一)  互补互利是根本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要本着服务高校、服务企业的根本宗旨,既要改善高校课堂教学、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也要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是产学一体化的基础。校企合作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本在于是否可以实现互补互利,高校拥有丰富的高教资源,企业拥有前沿的技术与相对丰裕的资金,两者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同时,高校是知识创造、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是供给端,企业是知识、科技应用的重要场所,是需求端、应用端,企业还是市场的重要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高校知识与科技的生产、创造。从这一层面而言,高校和企业是高度耦合和关联的,可以通过资源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因此,基地建设必须要紧扣校企双方的核心资源、核心优势,要依托实践基地对双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

(二)  互动合作是纽带

实践活动是校企联合实践基地顺利运行的重要抓手,通过实践活动要充分挖掘校企各自的优势、专长,强化校企合作联系。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是一个合作的平台,校企双方都应该以此为依托,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以此增强高校专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知名度。高校可以联合企业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领域比赛,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对相关技能与知识的掌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专业讲座,提升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同时阐明当前专业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形势,明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高校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聘用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联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为学生毕业论文提供技术支撑或相关素材;邀请企业来高校开展就业宣讲,帮助学生认清专业发展形势,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  沟通反馈是保障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持续的校企双向沟通反馈,基地建设效果直接受校企沟通效果影响,良好的沟通反馈方可支撑基地的良好建设与运行。因此应不断就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就如何最大化发挥基地功能进行沟通,就校企双方如何更高效的合作进行沟通。沟通反馈有多种形式和途径,有正式的交流,也有非正式的交流,正式交流以会议形式为主,可集中系统地梳理问题、解决问题,非正式沟通以电话、邮件、社交软件等为主,更加便捷、灵活,可多维度对特定问题进行沟通。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正式交流必不可少,但非正式沟通也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问题的属性和特征来选择适当的沟通反馈形式。沟通反馈渠道必须畅通,校企双方应设置关键联系人,定期对基地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说明,及时反馈双方的需求和意见,保障基地朝着校企双方期望的方向运行。

(四)  规范管理是核心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成后需要良好的运营管理,以消除实践基地运行期间出现的不作为、低效率、不规范等问题,要形成制度化的运营管理。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重点做好如下几点工作:第一,保证基地运行的常态化,要有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能够积极对接校企双方,保证双方都能便捷使用彼此的资源或设施,要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避免基地“闲置”、功能“单一化”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不可持续;第二,保证基地运行的高效化,要有详细计划安排,切不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目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轻重缓急执行各项事务,在重点的事务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优先处理紧急的事务;第三,保证基地运行的规范化,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校企双方管理体制,同时,要建设完善的合作形式与流程、规范的合作实施规程、科学的合作评价机制以及健全的合作整改措施等。规范管理是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核心,规范才能常态化、高效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四  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实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