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短波通信课程群建设实践与思考
作者: 罗屹洁 陈瑾 任国春 龚玉萍 崔丽 杨旸摘 要:该文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分析和探讨短波通信课程群的建设实践,分别从历史传承和科学构建两个角度阐述短波通信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依据立德树人、为战育人这一军事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在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以战斗力为引领,提升教员的教研水平;另一方面以学习力为驱动,提高学员的长远任职能力。最后,从条件建设和评估体系展现课程群建设的初步成效并展望下一步建设方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程群建设;短波通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033-05
Abstract: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high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group is analyzed and explored in 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expounded from perspective of historic heritage and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talents training via strengthening moral for winning battles, on the one hand,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bilities of military academies teachers are enhanced with the guide of fighting for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ng-term competencies of military academy students are improved driven by learning power. Finally, preliminary success is achieved proved by advanced teaching condition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results, and next-step construction direction is prospecte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short-wave communi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次会议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掀起了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热潮,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在理工类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开展。鉴于理工类课程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其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从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上启迪学生;其次,在教学内容中体现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工科思维;再次,在课堂上讲授科学发展史或者科学家的故事,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真理;最后,通过理工类课程中体现的人文精神,比如美学、艺术、情感等展示课程思政的魅力。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强调“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2]。这一方面体现了军事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做到“立德树人”,还要“为战育人”,以战斗力生成为目标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军事院校相较于地方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军事院校的发展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战争的洗礼,具有优良传统和精神传承,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主战场”;其次,军事院校的课程都是服务于备战打仗,教学内容本身就含有课程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弹药库”;再次,军事院校的教员不同于地方高校的老师,不仅具有高超的科学素养,而且具有坚毅的军人意志和品质,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心骨”;最后,军事院校的学员不仅对文化知识渴求,更有投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决心,因此对政治学习的热情很高,成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目前,不管是地方院校还是军事院校,大部分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都是在某一门课程中考虑如何加入课程思政元素[3-5],对于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6]方面很少涉及。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某个教员所讲授的某门课程, 其意义在于所有课程要一起构成育人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着高校育人的根本方向[7]。对于军事院校来说,还要把“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助力推动课程军政[8]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本文不局限于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而是尝试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解读短波通信课程群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为战育人的根本方向,为课程思政向专业思政和课程军政的转化和提升做出有益探索。本文首先梳理目前通信类课程群建设的现状,然后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陆军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短波通信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最后提出短波通信课程群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下一步计划。
一 通信类课程群建设现状
由于短波通信具有非常鲜明的军事特色,因此在地方院校较少开设专门的课程,本文主要从通信类课程群的建设阐述其建设现状。随着课程群建设基本内涵的研究及新工科理念的深入探索,通信类课程群建设主要从建设的理论与机理及实践与探索两方面展开。
(一) 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机理研究
河南大学赵慧臣[9]强调了课程群建设理论支撑的重要性,阐述了课程群协同进化的发展规律,并提出用课程群协同进化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在另一文献[10]中注重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网络课程群的知识建构要从分析框架、模型建构、促进策略、支持系统和评价方式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河北工程大学张景森等[11]阐明了课程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从课程群建设的核心、关键、成果体现和评估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课程群建设中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二) 通信类课程群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贵州大学的刘紫燕等[12]梳理了通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将通信类课程群分为通识类、学科、专业、专业课、计算机能力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模块,对相关专业课程群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中国矿业大学的王艳芬等[13]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实践出发,建立了“交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三平面、多层面”阶梯式课程教学模式,分享了数字信号课程群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相应教材编写的深刻体会;广西师范大学朱君等[14]从理论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践效果分析三个方面总结了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特色和成果,强调了新工科创新理念对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邱恭安等[15]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通信网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实践。
可见,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是地方高校普遍认可和积极研究探索的方向,虽然没有直接点明课程思政,但都从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依据、发展规律、实践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校短波通信课程群建设遵循课程群建设的一般规律,具有自身独特的优良传统和创新发展优势,并且拥有雄厚的教学条件外部支撑及完备的内部反馈和评价体系。下面,我们就在梳理通信类课程群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分析和探讨我校短波通信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
二 传承历史,科学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短波通信课程群体系
陆军工程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红军的通信工程学校,“半部电台”的故事对通信工程学院的师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早在1931年,红军通信学校就成立了第一期的无线电研修班,主要讲授的就是短波电台的操作和维修。经过多年的建设,到2018年,现代短波通信课程已经成为涵盖本科、研究生和专升本各个层次的必修课程,并从线下教学延伸到线上教学,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开设了现代短波通信和短波通信基础等线上课程,并录制了微课批沙砾金——短波频率选择技术。2021年,现代短波通信课程被评为陆军精品课程立项项目和大学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在建强短波通信理论课程的同时,课程组积极拓展相关实践课程的建设。首先,开设了无线电装备原理与应用和机动通信系统原理与操作课程,重点学习短波通信系统的原理和短波电台的操作。在“忠诚无悔,传令无阻,英勇无畏,创新无限”使命任务的感召下,在对短波通信系统和短波电台的熟练操作下,新增了报务技术课程,主要讲授和指导学员数码和字码的发报和收报技术,以及基于收发报的组训能力提升。这不仅传承了短波保底通信的优良传统,体现了短波通信服务部队备战打仗的重要性,并且对接基层部队报务报话专业的任职需求,体现教为战,研为战的课程建设目标。
通过多年的建设,短波通信课程群成为以现代短波通信课程为核心,联合短波通信基础、短波数字通信技术、永不消逝的电波、报务技术、无线电台操作与组织运用和机动通信系统原理与操作等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短波通信课程群的建设遵循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从理论到实践,从线上到线下,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是一个自然而然、科学发展的过程,通过不同课程的建设及课程之间的协同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培养对象、多样化教学手段、线上与线下联动和理论与实践互促的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短波通信课程群体系。
(一) 课程群建设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短波通信课程群的建设核心——短波通信类的理论课程,不仅包含本科及以下层次的现代短波通信,也包括研究生层次的短波数字通信技术;不仅包含现代短波通信必修课,也包含永不消逝的电波选修课。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员的培养目标,设计适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员多样化的任职需要。理论课主要讲授的是短波通信的基本概念、信道特点,短波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原理和短波通信系统组成等知识。同时,配合报务技术、无线电台操作与组织运用、机动通信系统原理与操作等实践操作课程,指导学员学会报务的收发、短波电台的操作及天线的架设等首次任职需要掌握的技能。一方面,通过短波通信的理论知识指导短波电台的实践操作;另一方面,通过短波电台的操作和组织运用,验证和进一步领会短波通信原理知识,最终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 课程群建设中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统一
短波通信课程群中不仅包括以上理论和实践的线下课程,还包含短波通信基础和现代短波通信两门军事职业教育课程,以及一门批沙砾金——短波频率选择技术微课,为广大官兵的自主学习及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了丰富的线上资源。一方面,由于新冠感染疫情时有发生,使得线下教学无法实施,线上教学资源有效拓展了学员自主学习的渠道;另一方面,短波电台操作等课程由于依赖装备和实操无法实施线上教学,只能在疫情结束后开展线下实践。因此,结合两者的优势和局限,通过简洁明了的线上课程和微课资源,给学员的浅层学习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线下的课堂上,通过教员深入浅出地讲解和电台操作的示范,让学员获得对短波通信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