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探索

作者: 薛海建 王涛 董三强 沈瑞强 蔡星会

摘  要: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迫切需要军队院校新工科建设走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道路。在简单阐述新工科背景以及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意义的基础上,该文以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为例,对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瓶颈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实际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对军队院校校企联合模式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工科;校企联合;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165-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new economy and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world, it is urg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military academies to take the path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mbined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new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joint mode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study takes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nuclear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o deeply analyze the bottleneck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the path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training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lliance in milit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engineer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mbined; nuclear engineering and nuclear technology

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策略,“新工科”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为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1-2]。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新技术创新需求的人才,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3],新工科建设是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行动计划[4]。新工科建设既是工程教育改革助力国家建设发展的“强国梦”新工科,也应是在国家总体战略中兼顾发展和安全的“强军梦”新工科,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这就要求军队院校应主动适应新技术、新生态和未来战争新格局,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军事人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军之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引,牢牢把握“五个更加注重”的战略指导,开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5]。校企联合实质上是资源整合,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迫切需要军队院校新工科建设走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道路,为强军兴军培养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的优秀军事人才。

一  新工科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深入,使得我国的工业制造得到了越来越多领域和人士的关注,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20日和6月16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和《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启动新工科建设。经历“复旦共识”[6]“天大行动”[7]和“北京指南”[8]的发展和凝练,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将“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统筹考虑,通过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从而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高科技战争,为国家发展做好人才战略储备。

新工科是立足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其内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9]。

二  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能力,这是由于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可以为学校搭建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探索与地方政府、高校、军工集团、核心民企、作战部队的校企联合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布局,促进现有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共建各类实习、训练基地,积极发展新工科,培养出更具创造力、实践能力、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的优秀新工科军事人才,改善人才培养质量。

(二)  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构建校企联合模式协同人才培养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高校、军工集团、核心民企和作战部队等在内的多元主体均参与其中,协同育人过程中,师资方面汇集有理论功底扎实的专家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人才和武器装备组训能力过硬的军事人才,其他资源方面各多元主体可提供多样化的一手资料、优质资源和实践、实训平台,通过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探索,实现多元资源的共享及流通,有利于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价值。

(三)  有利于助力科研创新及成果转化

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给院校、企业、部队不同主体技术人才提供了可进行深入沟通交流的平台,在此过程中,多维、多尺度人才思想碰撞,有利于取长补短,助力技术创新,加快推进校企联合重大项目及工程。在“军队停止一切有偿服务”政策下,军队高科技成果转化问题较为突出。依托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军队院校和企业不仅可以合力育人,还可以在项目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破除军队科技成果转化坚冰,互利共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推动武器装备不断发展,形成促进部队战斗力生产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撑。

三  军队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瓶颈”

学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旨在为全军培养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管理维护、作战运用、制造监管和应用研究等岗位的高素质初级指挥和技术军官,在本科专业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优势,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但是,进入新时代以来,部队的管理指挥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聚焦练兵打仗,提高打赢能力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武器装备和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军队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和适应部队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学内容手段与新工科理念存在一定的脱节

在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教学要以应对未来战争变化、塑造胜战人才为建设理念,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注重挖掘人才的深层次需求,着力增强实践能力,以培养适应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战争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实战化军事人才为宗旨。现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专业知识学习、弱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间接导致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匮乏,且使用教材过于陈旧,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局限在本专业内,内容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很少涉猎当今新产业、新技术、新生态,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与新工科理念存在一定脱节。

(二)  实践教学比例偏低且手段单一

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和技能应用专业背景很强的专业,尤其对于军队院校而言,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武器装备性能、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科技素养的重要抓手。在新工科背景下,学校实践教学比例有一定增长,但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课时仍远远高于实践学时,且由于涉核专业门槛高、配套实验条件要求高、仪器设备价值高等“三高”特点,使得涉核专业实践环节授课只能通过模拟装备和虚拟平台来进行,但现有模拟装备和虚拟平台功能相对单一,无法体现真实核环境,且训练内容更新不及时,学生只能了解相关装备的基本操作流程和简单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强,创新动力不足。

(三)  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部队实战化需求关联度低

目前,学校针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行了大量改革,现有教学模式下,基础理论课配套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基本原理的验证,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依托虚拟平台和模拟装备强化学生对武器装备的操作技能。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无法紧跟武器装备快速发展和部队作战任务调整,教学内容在调整和更新上相对滞后,且手段单一、实战化水平有所欠缺,把各个节点的实践内容割裂孤立,缺乏系统性和体系性,与部队相关训练有不少差距,没有达到教战一致。

四  新工科背景下军队院校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校企联合模式人才培养路径

(一)  构建“三元合作、分工明确、合作共赢”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学校坚持以“军为首要、为军服务、国防特色、军地共赢”的宗旨,探索设计形成了“学校-企业-部队”三元合作、分工明确、互利共赢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三元合作。学校按照“强基础、深专业、宽面向、重实践”的思路,与企业、部队深入对接交流,合力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内容设计,细化学生能力素质标准,深入开展联合教学、联合演训、联合攻关、观摩见习、部队实习,共建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的“学校-企业-部队”三元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学校、企业和部队三方在决策、管理、实施各层面的教学负责人与联络人,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加强联络交流,及时商定教学计划。

二是分工明确。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组织实施涉及学校、企业和部队,参与单位必须分工负责、责任明确,才能保证联合培养过程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学校是联合培养的牵头单位,除了承担相应教学任务外,负责在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对外协调师资、场地、车辆保障等工作,以及制定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组织安排和安全保密工作。企业主要承担实践教学的授课、讲解、示范、指导等任务,提供实践教学相关仪器、设备、场地等资源,并根据需要承担部分专题式授课任务。部队重点承担学生部队见学任务,按照实战标准开展装备教学训练。学校、企业和部队三方密切协同,保证联合培养活动顺利开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