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研究
作者: 陈建军 曾浩 蒋阳 于彦涛 韩庆文 唐明春 王品 王辰
摘 要:开展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研究,教学课堂实践,为工科类本科生提供兼有正确人生价值观、职业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优质思政教学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引导的有效融合、同频共振,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强化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育人职责的认识和水平,进一步促进专业教师将学生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将德育培养任务始终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同时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多维度开放性课程评价体系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元双向考评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电子信息类;爱国主义;考评体系;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169-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eaching mode and classroom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major courses.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provide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with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urses with correct life values, professional ethics, craftsman spirit and patriotic feelings,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and resonance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mpar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anc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study is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urse education responsibilities, further promot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organically combine students' value guidance with knowledge imparts, always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training tasks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open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a multi-direc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atriotism; evaluation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发展战略的新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无论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模式,对于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评价机制依然存在问题,很难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有机结合起来,亟需不断完善创新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1-3]。
一 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问题
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专业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不是变为“二”,而是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以专业课程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思政德育元素中有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中又有思政德育元素,融合形成共同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模式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这里的教学内容问题包含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知识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融合问题、知识结构与思政教育衔接问题、知识点授课内容与思政教育形式的构架问题,这些都是急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内容问题。
为适应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发展目标,当前高等学校的思政课需要改革与创新,改革与创新的方案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方案应包括教学课时安排问题;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的匹配问题;教学方案与思政内容的匹配问题;如何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提升教师德育能力问题;如何评价教学方案中的思政教育效果问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宣传工匠精神和爱国精神等正能量问题。这些都是急切需要解决的教学方案问题。
(二) 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的意识问题
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和美等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4]。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通过基础知识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但是往往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和品德的教育。思政教育意识普遍淡薄。与人文学科相比,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运用,容易忽略课程思政在育人过程中的引领作用[5]。长期以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高校将工程认证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准则。
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专业知识传授,德育与自己无关,忽视了思政内容和方法的建设。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育才重器,少有考虑育人育德。同时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晋升也基本局限在教学工作量、论文、专利、项目和获奖等方面,思政相关的量化考核指标也较笼统。这样造成教师对思政工作的意识淡薄,思政教育工作不足。
另一方面,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实用主义心态,关心所学知识能否提升个人能力,能否有助于高薪工作,往往造成自我意识较强,对有关思政的教学不感兴趣,唯分数至上,专业成绩决定一切,思政教育被当作形式主义排挤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德育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未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迫于学分或成绩应付了事[6]。这些问题导致了思想教育工作很难开展,效果也不理想。另外,电子信息专业的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教授并不能做到“零过渡”和“无缝对接”,思政教育往往存在“孤岛”困境。诸如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和信号系统等专业课学习难度大,逻辑性强,难以穿插思政教育,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生搬硬套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往往痕迹非常明显[7]。
因此,课程思政如果仍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面目出现,即沿用简单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固有模式,局限于理论探讨,未能结合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必然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需要采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将课程思政融入于电子信息的专业课程教学中[8]。
思想观念意识未能及时更新和加强。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修养和政治素养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和质量。首先,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由思政教师承担,已经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若干思政课程,所以在专业课中容易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追求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脱节[9];其次,专业课程由于其教学内容涉猎学科广泛,使得电子信息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不能及时有效地提取思政元素,没有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很快,专业课教师往往需要不断汲取新的专业知识,课程思政的更新工作在无形中增加了专业教师在心理上和工作量的双重负担[10]。因此,转变高校教师思想观念和提升能力对实施课程思政至关重要。
综上,需要开展面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将德育培养任务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引导的同频共振。同时构建融入思政元素的多维度开放性课程评价体系和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多元双向考评体系,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质量。
二 课程思政建设举措
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本文将从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出发,结合电子信息类课程性质及特点,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构建多元双向的思政考评体系。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融合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
(一) 在内容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道德修养、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
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结合知识点的工程案例为融入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譬如,在低频电子线路的课程讲解过程中,结合华为和中兴公司的集成电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科技发展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芯片工程领域,存在光刻机、光刻胶和惰性气体等多方面的“卡脖子”工艺问题,激发学生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热情,提升国家在集成电路的科技进程,同时需要不断创新,或许可以采用量子技术或者其他芯片制作工艺,弯道超车,实现芯片技术的迭代更新。同时可以举例5G通信技术方面,国家已经在基站设置方面和5G通信的应用方面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环保和相关大容量信息传输,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构建新的社会运行模式,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人民生活的质量。
(二) 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职业规范
在教学方法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论案例式教学还是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都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职业规范为目标。如射频电路的功分器设计,首先让学生根据集总参数进行原理设计,说明在集总参数条件下,符合功分器的设计要求,然后再采用微带线设计方法,实现分布式的射频功分器设计。再根据目前常用的功分器实物图,让学生们根据实物图进行调参设计,达到设计效果与实际应用一致。仿真完成后,提醒学生在工程安装中,会受到工频信号和金属外壳等影响,需要考虑实际工况,进行产品生产前的工况调试,避免脱离实际的产品设计,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在这种目标一致的条件下,学生思考采取哪些方法实现设计效果,而且要求采取的措施在保证信号质量的前提下既要功率分配符合设计要求,又要体现设计简约的理念,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及增强良好的职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