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龙杰 王诚成

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0

摘  要:该文聚焦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问题,通过系统分析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认知规律、学缘结构,以及与本科生群体在学情和课程教学模式方面的同质性和差异性,结合具体课程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内容和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实践。针对基于单个知识点的课程思政模式难以达成持续、系统育人效果的问题,从系统层面引入思政元素,在更高的维度开展思政教育。探索提出主动思政的理念,通过教学模式策略的灵活运用,把思政教育模式由教学者的讲授式注入转换为学习者的内生式输出,既达成思政育人的目标,又解决课程思政效果难以检验和评估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方案设计;教学模式;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173-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sues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gnitive rules, learning structure, homogene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aduate group and the undergraduate group in terms of learning situation and course teaching mode, and carries out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of the graduate course in combination with specific courses.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del of the curriculum based on a single knowledge poin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ustained and systematic education effect, this study introduc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the system level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higher dimension. This paper explored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a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 strategy, the injec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endogenous output of learners, which not only achieves the goal but also solves the test and evaluat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ematic design; teaching mod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2020年7月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2020年9月,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2]。研究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储备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其个人素养将会在主流意识形态领域极大地影响社会的政治、文明生态。现阶段,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领域[3-4],研究生教育中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探索与应用[5],但与本科教育相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存在一些差距。本文立足于军队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探讨课程思政教育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组织实施方法,以期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借鉴。

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6],首次在国家层面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并再次强调立德树人的根本性。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7],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围绕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涵,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系统的政策解读[8-11],为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从本质上看,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课程观和教育理念,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显著特征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入课程教学,通过“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的有机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实现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二  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政教育的二元关系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课程思政是在不断深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12]。当前,在本科生群体中开展的课程思政教育已经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13],而针对研究生群体的课程思政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搞清楚研究生与本科生群体的二元关系,才能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错误做法,正确借鉴本科生群体课程思政的经验做法和成果。

(一)  研究生与本科生群体的同质性

研究生和本科生都是院校高层次人才培育对象,也都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体对象。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处在人生的黄金年龄,苛求新知识、新理念、新思想,其朝气阳光、心怀抱负,希望找到一种既符合自我价值追求又能满足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价值目标。研究生和本科生群体的同质性,使得在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学员的自我价值实现;在思政元素注入方式上,都要充分考虑学员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除了同质性,研究生群体还有着区别于本科生群体的显著特征,在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研究生群体课程思政教育中,必须要搞清楚这两个群体的差异性。

(二)  研究生与本科生群体的差异性

1  学情差异

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以应届高考毕业生为主,年龄较小,看待问题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期,可塑性强。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已经接受了较为全面的系统学习和思政教育,拥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心理年龄趋于成熟,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思想意识。这些差异,使得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内容及侧重点与本科生有所差异。

2  教学模式差异

本科生与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4]明确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建立起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初步能力,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相应技能和方法,在相关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的差异,加之知识构成、认知能力和群体规模上的不同,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学中的模式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本科生强调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以讲授法[15-16]为主,而研究生强调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性[17]等特点,教学模式方法运用上更加灵活。

三  思政元素及方案设计

课程思政的组织实施必须依托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思政元素的设计和呈现也要与课程教学内容及模式策略相结合。以武器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元素及思政实施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一)  课程教学模式策略

武器控制技术与应用是军队院校面向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工学类专业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知识层面掌握武器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技能层面培养学员的系统运用和创新能力,价值观层面引导学员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本学科的科学方法体系。

教学实施中,武器控制技术与应用课程采用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主体内容展现上,通过“交互式察打一体多功能战车”(简称“多功能战车”)设计课题,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激励学员,借助在线资源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线下则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课题设计。多功能战车设计课题采用自主选择应用背景、自主设计核心功能的开放式设计思路。具体功能实现上,按照理论攻关、仿真测试、实践运用的工程设计思维,步步为营、层层递进。

课程教学策略方法上,秉承学为中心、创新驱动、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生成和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

(二)  课程思政目标

《纲要》中对工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基于课程教学目标,综合《纲要》要求及研究生认知特点、学缘结构,设计课程育人内容,明确思政元素:精武精神和家国情怀、正确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1  精武精神和家国情怀

面向战场、面向部队是军队院校办学育人的根本遵循,“姓军为战”是军队院校建设的价值指向,更是军队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根本属性、根本遵循、根本方向[18]。因此,军队院校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首先要灌输“姓军为战”的理念,弘扬精武精神和家国情怀,培养学员的战斗精神和使命担当意识,使学员树立起“姓军为战”的观念,肩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2  正确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在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形成了方法论。

研究生学员阅历经验比较丰富,基本上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在全面科学地揭示世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由于本科阶段所掌握知识体系、专业知识的限制,研究生学员的世界观、方法论仍然不够完备,需要在课程思政中继续改造和完善。

3  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辩证、唯物的,要求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中把握事物,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分析事物自身的矛盾并解决这些矛盾。本科阶段传统的讲授式教育模式下,学员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发展会受到制约。以“探究性”作为最显著本质特征[19]的研究生教育,必须强化批判思维、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精髓所在,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