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研究
作者: 杨旭摘 要:新时代对思政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大美育”观的提出与大学阶段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具有内在契合性,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内容改革方面,高校思政课本身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可以将其归纳为生活美育模块、传统文化美育模块和大众文化美育模块,利用美育元素丰富原有的思政教学内容。在方法改革方面,综合思政课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审美接受的心理特征,提出综合运用榜样美育法、暗示美育法和情感美育法等三种美育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177-04
Abstract: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concept of "Great Aesthetic Education" is inherently compatible with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t the university stage. It enriche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erms of content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themselves have rich aesthetic elements,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into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modules, traditional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modules and popular culture aesthetic education modules. We use aesthetic elements to enrich the origi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In terms of methodological reform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esthetic acceptance, we propose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three aesthetic education methods: the model aesthetic education method, the suggestive aesthetic education method and the emotional aesthetic education method.
Keywords: new era; aesthetic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00后”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面对被媒体称为“算法一代”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这给思政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思政课的改进方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特别强调了要将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载体,在美育过程中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些重要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思政课与美育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的有机融合对于“00后”的大学生无疑会产生新的吸引力。
一 高校思政课改革与“大美育”观的结合
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改革的过程中面对着新的问题,亟需新方法来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国家对思政课程的不断重视,教育部在2020年1月出台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这一举措是对高校思政课的一种有益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高校思政课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一方面,历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了西方的知性思维模式,借鉴了苏联传统的教育模式,用抽象解释代替了审美欣赏,用理论灌输代替了寓教于乐,用说服的严肃性代替了自由的自觉性。[2]”可以说,长期以来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关注的是“理论”部分,一堂课下来老师不停地讲,学生则低头不语,更有甚者在玩手机、背单词,课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理论授课之外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说是缺少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介质。加之“00后”多是在现代电子产品、自媒体环境下长大的一代,呈现出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交织、多元共融与小众分化兼有、认同与困惑并存、耦合与张力交错等思想特征[3],这也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一些新挑战,单向度的理论输出无法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情感共鸣,迎接挑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美育的介入。
其次,“大美育”观的融入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美育的重视日益提高,尤其到了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教育部门甚至将美育纳入了中小学升学考试的范围里来。但是,相比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美育”这一概念所应该纳入的内涵更加广泛,凡是诉诸于审美的能够提高人的全面素养的教育形式都应归入美育的范畴,而且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还应该在“美育”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大”的概念,即“大美育”,“即致力于完全美育观念,包括目标、功能、途径与方法建设的美育”[4],“大美育”所涵盖的审美对象既有文学艺术,也有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大美育”所涉及的范围既包括学校,也有家庭和社会,所以“大美育”是一个综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审美教育系统。这一观念的提出对于当代大学美育以及高校思政课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一方面,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接受能力更强、知识范围更广、生活体验更丰富,这就决定了对于非艺术类大学生,不能仅仅从音乐、美术、艺术选修课等“小美育”的范围来进行审美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政课来说,“大美育”观念的提出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新契机,即美育的融入不仅仅包括具体的艺术项目,还可以从社会、自然、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寻找教学灵感。
再次,思政教学的审美化改革不能将美育仅仅看作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手段,在“大美育”理念的影响下,更应回归到美育的中介性价值方面。美育并不只是智育、德育、体育等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的看法还只是从“小美育”的层面看待审美化改革,美育与其他教育内容之间应该是一种内在关联的关系,“所谓内在关联是指美育自身内在地具有某些德智体诸育的功能,而非简单地以美育为其他教育形态的手段或工具。[5]”当前,不同专业学科之间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网络空间的众多碎片化信息通过小视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终端持续影响着年轻的“00后”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德育的实际效果。而与中小学生不同的是,进入大学的青年需要在更高层次和更深领域探索人性价值等深刻的问题,所以高校思政课与“大美育”观结合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思政课打通了专业之间的壁垒,为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和思想互通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增强了思政课程的人文精神,使一直重视理论的思政课增加了形象、感性的元素,既以理服人,也要以情感人。
二 “大美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美育内容选择
当前“大思政”和“大美育”的理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的两个热点,前者意味着所有课程、所有教学环节都隐性地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从而推动各领域、各环节、各要素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而后者也是致力于从学校教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发掘美的对象,使学校中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都融入审美教育,形成育人合力。由此看来,“大思政”和“大美育”具有共同特征,同时二者还有重合之处,这个重合的部分正是进行审美化改革后的高校思政课程。
在“大美育”理念的启发下,高校思政课本身就内在具有丰富的审美元素,归纳这些元素我们可以将其整合为三大模块八个主题,具体如下。
(一) 生活美育模块
生活美育这一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对传统“小美育”思想的超越,过去单纯讲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的观念限制了美育思想的发展,而生活美育理念的初衷就是要“让美真正深入生活的肌理,美育恐怕要走出艺术教育的藩篱,介入更深层次的生活结构,从生活内部唤醒审美元素。[6]”“生活内部”其实包括的范围很多,如果我们盲目扩大生活的外延,反而会干扰美育元素的提炼,为此我们认为应将生活美育的范畴确定为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而这一日常生活领域最根本的是对我们生命本身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追求,以及对劳动美、创造美的追求。首先,生命美育主题是生活美育模块中的核心主题,生命的审美价值对于当下社会中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就是对人格的教育和对真善美的追求,那么以美育的视角来重新提炼,就可以发现思政教学的生命美育内容可以归结为对生活情趣的审美追求,生活不是只有竞争和淘汰,还应该包括诚信和友善,这么看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纯说教式教育,就可以转化为生命美学方面的教育。其次,生态美育是近几年美育学界的研究热点,这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同时也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论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生态美无疑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让人们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实现“诗意地栖居”,“生态审美教育所凭借的手段主要不是艺术,而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7]。再次,劳动美育使日常生活进入到审美的领域,美育从精英化的艺术教育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生活层面,劳动美育着重培养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双向度的实践和转化。
(二) 传统文化美育模块
高校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早已有之,但还是以知识性的传授为主,如果不结合具体的美育载体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目的,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美育主题,即诗学美育主题、红色文化美育主题和非遗美育主题。首先,诗学美育在文学层面打开了思政课美育改革的新领域。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对于人们的印象更多集中在中国古代诗歌,而诗学则是通过对诗歌的批评上升为一种抽象化、哲理化的思考,其既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解读,也是对中国人传统思维的形象思考。大学生对于诗歌也并不陌生,但是诗歌理论中凝练出的意境、盛唐气象、魏晋风骨等一系列观点对学生来说则有些理解难度,这正是高校思政课用诗学美育提升审美层次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其次,红色文化美育主题应该算是传统文化中较为“年轻”的一个部分,相比于其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联系格外紧密,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本身就包括很多的红色元素。但从“大美育”的视角来考察,我们发现思政课中的红色文化更多偏重理论讲解,有调查显示学生对红色文化教学形式最欢迎的依次是“观看影视资料”“故事分享”和“红色基地现场参观教学”,并且有44.83%的学生愿意以团体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8]。这一调查数据也恰好说明对红色文化进行审美化改革,应该是今后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方向,既要有理论做基础,还要用灵活生动的形式吸引学生。再次,非遗美育主题让美育教学更注重参与度和实践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些年国际和国内都非常关注的文化现象,具有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特点,例如戏曲、剪纸、传统节庆仪式等,这些非遗内容本身就极具美育特点,成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