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思考与实践
作者: 高婉斐 杨柳 胡颖超摘 要:城乡规划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受当前城乡规划行业内涵和工作方式转变的影响,亟待进行相应的反思与调整。在转变的时期,更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是城乡规划从业者思考与制定方案的最终目标,将人居环境理念融于规划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是极为必要的。该文在现有高校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城乡规划专业的人居内涵,阐述融入人居理念对专业教学的要求,探讨以人居为根本的规划学生的培养策略,以及教学改革方式。以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与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理论的融合渗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划师,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做出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城乡规划;人居环境科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73-05
Abstract: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re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connotation and working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dustry. It is urgent to carry out corresponding 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 In the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more necessary to have a clear goal. Good human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actitioners to think and formulate plans.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to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planning disciplines. Based on the existing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pecialty, expounds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grating human settlements concept in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probes into the training strategy of students with human settlements as the fundamental planning, and the teaching reform mod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relevant theorie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to cultivate planner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o make positive exploration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raining strategy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深刻变革,城乡规划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进步。在世界和行业面临着重大变化的历史时刻,认真回顾和思考城乡规划教育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城乡规划学的影响不容忽视。规划教育宜从多学科交叉的背景出发,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完整科学的一部分,完善城乡规划学科知识体系,进一步指导规划专业教育。
一 城乡规划学科的人居背景
目前,我国正处于规划的转型时期,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为建立起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规划学术研究逐渐向人居环境建设的本质聚焦。当前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围绕人居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的城市[1]。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当代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城市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城乡不断融合,都需要人居环境科学的支持。
吴良镛先生提出:“面对新的科学发展形势,建议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为核心一级学科,融合地理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相关学科的有关内容,增设‘人居科学’这一新学科[2]。”城乡规划学作为核心学科对人居环境科学有重要支撑意义,城乡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居环境科学的融会贯通。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但也出现了忽略人对环境与功能的最本质需求,存在大量形式化设计、模式化规划的现象。长期以来的规划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些许重授业而轻传道的现象,部分学生经过本科规划专业教育,却在实践中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有学者指出,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设计之法和设计之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设计之道[3]。
城乡规划学科在吸纳诸多学科的内容与方法基础上,逐步形成人居环境的学科门类[4]。吴良镛院士进行了“融贯学科体系构架”的阐述。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聚落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发展规律的动态、开放的科学[5],人居环境科学的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6],以国家战略政策为导向,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提供支撑。引入人居环境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有助于学生知规划设计之本源,建立正确的规划价值观,带着以人为本的底线思维进行规划专业学习,对现有的规划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和探索。人居环境科学知识体系与多学科善为交融,相互促进,共臻繁荣[6]。
二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人居内涵
(一) 以人居为本质目标
随着城市规划的外延领域不断扩展与理论内涵不断加深,城市规划学科的重心也逐渐发生了偏移,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与地理等跨学科方向发展[7],受“天人合一,二元对立”等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人居环境营造更是将“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作为一体统筹规划。城乡规划专业的本质是以人为本,要求规划从业者在掌握空间规划设计能力的基础上,能从人文、生态、社会等因素出发,考虑如何去保护弱势群体,加强底线约束等。人居环境科学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结合当代城乡规划具体的实践,主要作用在“人-自然-社会”三个层面。从人的层面出发体现为创造更为宜居的城市环境,并在自然层面提升对环境质量的把控,进而实现在社会层面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坚持。
结合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规划对象范围已扩大至全域全要素,城乡规划也不仅仅是单纯解决城市或乡村的发展问题,更是要以整个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注重整体人居环境的塑造。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国家规划体系的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中,规划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等都需要在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社会要求、适应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特点的过程中,不断改革、完善和提升[8]。
(二) 人居科学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Human Settlements)科学,鉴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对土地资源的侵蚀,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等问题,提出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建筑单体或城市规划具体技术问题上,而应从改善和创造适宜人居环境这一整体宏观战略上着眼。吴先生提出要从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地景学和建筑方面着手,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进行。城乡规划的理论研究中,诸多学者将人居理念融入研究中,而人居理念在规划教学体系中还略显不足,甚至在部分高校培养计划中未达到技术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城乡规划的所有技术,都是为人类居住而服务,我们需要不忘初心,贯彻以人为本,贯彻人居理念,将其融入本科教学当中。
人居环境科学融入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运用人居环境科学的相关理念指导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拓展宏观视野,经受东方哲学思想的训练,从而更好地领悟设计之道。第二,系统地学习人居环境科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规划方法论,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科学的指导依据进行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研究。第三,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给予学生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有助于学生研究创新,解决实际的城市问题。回归“人的尺度”的城市规划要求学科从空间维度、社会维度等多个方面同时推进,真正从社会和谐,也就是人的和谐角度进行规划[9]。
三 融入人居环境科学对教育教学的要求
(一) 以人居观念为导向的思维能力
规划设计师的价值观及思维培养,是大学教育的源头,是伴随设计师一生的自我修养教育的基石[10]。因此,在规划教育中融入人居环境科学理念时,首先要注重对学生系统、整体、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
系统思维指在学习人居环境科学相关理念时,应厘清其内在结构体系,只有从宏观上做到把控,才能应用于细节突破。整体思维指人居环境科学并非单一的科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群组。这些学科共同构建完整有机的科学知识体系,应避免片面地看待和应用研究。多元思维指将人居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交融贯通,如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和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等综合应用学习。有学者指出,城乡规划学的关键在于灵活地、弹性地吸收跨学科知识来分析空间以及具体的区域——城市问题[11],在学习运用人居环境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沟通作用,便于从业者以多元视角出发来研究和解决城市问题。
城乡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人-空间”关系系统,从结构上是人居环境系统的子系统[6]。人居科学的思维观念,要求学生在规划构思当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系统、整体、多元的思维能力,在建筑和城市设计规划时从人的尺度出发思考,城市和景观塑造以人的视觉感受为起点,将人的行为活动特征作为规划设计的宜居依据,从而正确引导设计,为后续工作奠定基调。
(二) 以人居理念为基础的规划方法
人居环境科学的理念是运用多学科知识背景,协调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人居环境科学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规划科学方法和技术。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12],其教学方法,是以人为本的方法,是兼顾多学科的方法,是客观条件限定下的方法,也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方法。
以人为核心的空间,要摒弃以单一的图纸平面表达,而强调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多维地感知人居空间,从人的生产、生活视角出发,准确地把握城市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等生态要素本底,将规划融合在真实的人居环境中。在规划设计教学过程当中,应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不同尺度下的环境塑造设计手法。从学生能直观感受的小尺度设计开始,进行例如广场设计、校园一隅设计等小地块设计训练,运用实地考察与感受等直接经验进行规划设计,感受人自身的尺度;再扩大到中观尺度,如进行公园规划、校园规划、居住区规划等,结合人的多维感受,学习运用空间尺度营造空间氛围;最终过渡到街区更新改造、城市设计等大尺度,以地形地貌、城市山水格局作为规划要素,进行城市尺度的规划设计。此外,学生应具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社会需求分析能力、统筹协调多元要素的能力,并能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来追踪反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