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与反思

作者: 李学明

摘  要: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勇担民族复兴重任、成就出彩人生,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课程按照“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在“专题理论性和社会实践性相统一”“内容统一性和手段多样性相统一”“课程显性教育和‘大思政’隐性教育相统一”上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八个相统一;创新;教学模式;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07-04

Abstract: Ideologica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s the cor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the core goal of the course to guide the majority of young students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achieve a brilliant lif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ight unifications", the course innovates the teaching mode on "the unity of theoretical and social practice of special topics" "the unity of content and diversity of means" and "curriculum explicit education unified with implicit educa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unifications;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reflection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1],将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修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修订了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整个课程编排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课、新生第一课,又是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密切联系的基础课,是后续思政课的基础,而后续思政课的实施,对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法律修养上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真理信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召力,发挥着理论叠加效应和解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的推动作用[2]。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通过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和课后实践教学参与,去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深刻认识中,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努力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3]”

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指明了建设方向和改革遵循。近几年,各教育部门、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4]”这一要求,切中了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点,指出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如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普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不易克服的“痛点”“堵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

一些学生或者认为思政课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主观上有意将思政课定位为“副课”“杂课”,出现功利化学习,把课程考试、学分获得作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或者刻板地认为思政课就是“假大空”,就是一种“空洞的说教”“单纯的灌输”,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学了没有作用。

(二)  教学内容上没有把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是突显课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性、学术性,把思政课变为单纯的知识性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把课堂变成一种纯粹的对现实生活或现实生活中个别事件的简单而直接的理论分析,变成热点面对面。面对各个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成为了任课教师的两难选择。

(三)  教学课件的多样性淡化了课程的理论性

由于思政课较多采用100人左右的中班教学,100来人的课堂学习状态亦成为教师的沉重负担。很多老师为了提高抬头率,把更多的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将课件制作得色彩缤纷、动静相融,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课件表面上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却放弃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彰显理论性这一基本要求,“使课程教学显得肤浅,缺乏学术性和缺乏逻辑论证,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深入研究。[5]”

(四)  考核评价的单一性忽视了过程的育人性

在班授课且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授课老师很难去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只能通过单一的“课堂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模式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无法在人数众多的教室里有针对性地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引导。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也就无从显现。

二  基于“八个相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加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创新,不断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要做到“八个相统一”,即“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4]”

(一)  专题理论性和社会实践性相统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创新首先要正确把握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以教材为基础、专题为中心、实践为深化,三者相辅相成,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断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信念体系。

一是积极探索“问题链”专题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凝练教学专题,对于一些在大学生中现实存在的流行社会思潮,以教材体系为基础,选取教学内容与热点问题相交叉的、典型性的问题作为教学专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采取观照历史与直面现实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困惑的社会现象,站在理论的高度予以有思想深度的阐述,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让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二是积极探索“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地体验和感悟到某种价值、某种道德要求或某种社会规范,从而在情感上产生认同、敬畏,或羞愧和讨厌时,教育才有了实效性。[6]”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实效性,自2016年起,我们通过开展“传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中国客家博物馆进行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实践后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交流讨论。[7]”

(二)  内容统一性和手段多样性相统一

思政课最终目标统一于“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统一性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上统一于统一性所确立的共同准则、基本要求、总体目标,去守好主阵地,用好主渠道。与此同时,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他们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这就要求在教学手段上不能简单采用一刀切的单一方式,必须运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按照教育的目标、规律以及学生成长的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一是线上线下同步,拓展教学时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通过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改革,引入“课堂派”在线平台,利用手机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教学。让每名在场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参与感,有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授课教师首先是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学术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教学课件,然后在课堂派备课区加入相关互动环节设计(选择题、判断题、投票题、抢答和弹幕等),然后在课堂上将教学课件与学生手机同屏,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现场感。通过这一在线互动手段,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动态进行相应调整,及时改进授课的相关环节;另一方面,在线抢答、讨论、点评,更加贴近“00后”大学生日常网络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氛围轻松、活泼。

二是加强过程考核,优化评价方式。考试考核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评价教学效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注重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评价方式,很难实现“知、情、意、行”的目标。加强过程考核,课程考核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将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总评成绩的50%,与期末考试成绩持平。平时成绩的构成主要包括10%的课堂表现(含考勤)、10%的网络测验、30%实践教学。在课堂表现(10%)、网络测验(10%)部分,我们与时俱进借助课堂派的高效智能手段,强化了对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引导和督导,在实践教学(30%)部分,注重让学生在“行”中学真“知”、悟真“意”,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意”落实到脚踏实地的“行”中来。

(三)  课程显性教育和“大思政”隐性教育相统一

毫无疑问,“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4],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含糊的。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要提高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铸魂育人目标,仅仅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做好教材转化、教法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把思政课自显自彰显性教育和“大思政”潜隐渗透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一是利用好校园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学生的校园生活、社团活动等,都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积极与学校组织、宣传、学工和团委等相关部门联动,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相关部门组织的学生活动,或是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各类活动、或是作为授课老师参与党校团校的教学活动,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校园文化艺术节”“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可能与学生接触的校园活动中继续发挥教育作用。

二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渗透。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共同的价值引领。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我们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等相关专题讲座内容,为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党日活动讲授专题党课,通过理论宣讲不断拓宽了思政课育人的覆盖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