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思政与“回归历史现场”教学法的实践
作者: 陆帅摘 要:中国古代史是当前历史学大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起始主干课程,在专业知识教育与课程思政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就现状而言,目前中国古代史本科教学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互动欠缺以及前沿材料、理论的引入不足等问题。为保证教学实践与课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将“回归历史现场”教学法引入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具有必要性,也存在相当的可能性。该文以六朝简牍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与点评等环节呈现“回归历史现场”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以期提供一个典范案例。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课程思政;回归历史现场;六朝简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11-04
Abstract: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s the starting main course in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history,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s far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concerned,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such as the simplification of mode, the lack of interaction, and the insufficient introduction of cutting-edge materials and theorie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good effect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t is necessary and possible to introduc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into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Taking the teaching of bamboo slips in the Six Dynasti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through the links of pre-class prepar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after class homework and comm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ypical case.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turning to the historical scene; bamboo slips of the Six Dynasties; classroom teaching
中国古代史是当前高校历史学大类本科专业课程中的起始主干课程。从专业知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会深刻影响本科生未来四年乃至于一生对于历史学专业的兴趣与认同,对于塑造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也具有重要意义。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古代社会上半段历史发展过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性,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入学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值得高度重视。
不过,从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互动欠缺以及前沿材料、理论的引入不足等问题。那么,如何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保证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笔者认为,基于目前的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在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中引入“回归历史现场”教学法,具有相当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本文以六朝简牍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与点评等环节呈现“回归历史现场”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以期提供一个典范案例。
一 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从笔者的具体教学经验与相关教研数据来看,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有以下两点问题亟待反思与深入改进。
第一点问题,为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师生互动较为欠缺。从目前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整体情况来看,主流教学模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讲,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互动很有限。而这种现状的产生,实际与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联系密切。也就是第二点问题:当前的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在学科视野、知识框架、具体材料上,都存在一定不尽完善之处。
从目前高校的中国古代史教程情况来看,教材主要选用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也有一些院校选用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李天石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无论是从编写者的学术水平而言,还是从教材本身的内容、质量而言,这几部教材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过,由于编写年代较早,体例不够完备、学科发展与新资料不断出土等种种因素,目前高校所选用的这些教材与当今历史学研究的前沿也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种脱节一方面表现在新史料、新理论的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政治史内容占据绝大多数,而经济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讲授相对不足。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历史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王朝变迁,以及一些主要制度的变化层面,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民众生活、物质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则较为缺乏。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很难让学生对这类话题有直接认识,其专业素养也不易进一步提升。这种情况,如张连银先生所言:“我们所改编的教材充斥着大量的文字表述,缺少其他配套的地图、图表年表、参考书等等。这样的教材抽象,枯燥无味,对学生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既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也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上述情况实际是导致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存在上述种种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引入“回归历史现场”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回归历史现场”(或“回归历史场景”)是中国史研究中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在熟练掌握传统传世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利用新出土的简牍、石刻等文献资料,遗址、墓葬、器物等考古实物资料,以及政治学、考古学、地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视野,力图使得历史研究、历史叙述回顾当时的历史场景,以“理解之同情”的态度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历史发展进行认识与研究[1-3]。
所谓“回归历史现场”,一方面,是在进行相关历史讲述时,从自然人文环境、生产技术、物质文化和语言等等方面进行回归,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是利用新出简牍、石刻、文物等全新史料,跳出古代官僚、士人等知识精英所构建的历史世界,以自下而上、普通民众的视野重新审视历史,了解多阶层、多人群的生存样貌。通过以上思路,不仅有助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本质进行认识,细化历史研究的真实性;更能够摆脱历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倒放电影”“后见之明”倾向[4],以更为理性、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古代历史。
无论是从专业理论层面,还是具体资料层面,在当今的高校中国古代史教程中,引入“回归历史现场”的理念及其教学方法,实际都已具备较为充分的条件,具有相当的可行性。从理论层面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界就“回归历史现场”的相关讨论及论说已初具系统,加之近来“推进历史学与考古学融合发展”等理念的提出[5],为高校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性意见。就具体资料而言,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展开,简牍、石刻资料等出土文献与遗址、墓志、器物等相关考古报告不断公开出版,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走马楼吴简、六朝隋唐墓志、唐代敦煌吐鲁番文书、汉魏洛阳城遗址及曹魏西高穴大墓等。这些新材料在修正乃至改写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史诸多既有认知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更为直接、更反映基层民众生活面貌的一手史料。尤其是在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获取资料的渠道不断拓展,便利化程度大大加深,再加上电脑、投影设备等课堂硬件的不断完善,这就为“回归历史现场”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客观条件。
下面,就以六朝简牍相关内容的讲授,作为案例加以说明。
二 六朝简牍教学的课前准备与课堂讲授
简牍材料是六朝史研究中引起较大关注的新材料,对于深化中国古代史教学,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理解,都具有较大价值。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熟悉与了解六朝相关简牍资料及其史料价值;第二,学会阅读、分析以走马楼吴简为代表的六朝简牍资料。本课程的重点,是走马楼吴简中“嘉禾吏民田家莂”的释读。而本课程的难点,则是认知“二年常限”“丘”“佃田”和“税米”等概念的内涵与主要争议。
由于六朝简牍是中国古代史教学魏晋南北朝断代中难度较大、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因此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课前预习与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尽快进入状态。具体到六朝简牍的讲授,课前准备活动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①对前置课程中国古代史(上)、秦汉史研究中东汉三国南方区域历史、孙吴政权历史相关知识点进行回顾与复习,为本章课程的高质高效学习打下基础。②提前学习课前阅读资料——《嘉禾吏民田家莂解题》,对走马楼孙吴简牍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中《嘉禾吏民田家》的史料价值有所了解,为以后的课堂学习与课后作业完成打下基础。
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便进入课堂讲授环节,根据具体内容,大致可分为绪论、六朝简牍概述、走马楼吴简讲解及其他六朝简牍讲解四部分。
在绪论部分,首先通过简要介绍简牍资料在六朝史研究中的功用与价值、简要介绍目前六朝史简牍研究的基本动向来引入课堂具体内容,随后,介绍简牍的基本形态及其功能,如简册、觚、券、木牍、楬和封检等,使学生了解简牍形态与使用场合之间的联系。接下来进一步介绍简牍的物质特征,如材质、长短,明确简牍长短与书写载体之间的关系。
在绪论部分结束后,进入六朝简牍的相关情况概述的环节。首先,介绍20世纪以来六朝简牍出土的基本情况,如主要出土区域、主要资料群、分布年代等。其次,对六朝简牍主要的几种资料群展开讲解,包括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湖南郴州晋简、湖南益阳兔子山简牍(秦—六朝)和各地出土的零散简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可随堂提问:“为何六朝简牍几乎集中在孙吴西晋时期?”由此引出重要知识点:东晋南朝之际的简纸更替问题。
对六朝简牍的概述完成后,开始引入本课的核心内容:走马楼吴简[6]。在这一环节,首先介绍湖南长沙三国走马楼吴简的考古发现过程、出版物信息、主要研究中心和前沿研究方向。其次,对走马楼简牍的性质与具体内容展开讲解。从现已释读的部分来看,这批简牍主要是长沙郡与临湘县的地方文书档案,大致可分为嘉禾吏民田家莂、司法文书、黄簿民籍、名刺、牌、缴纳各种赋税与出入仓库的簿籍等种类。最后,对本环节,同时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嘉禾吏民田家莂”进行讲解:“吏民田家莂”是走马楼吴简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共出土2 141枚,用杉木制作,较一般竹简更长更宽,故俗称为大木简,是临湘县吏民向官府的纳税记录,将佃农租地情况、纳税数量等数据一式两份书写,一份留在官府备案,一份由租佃田地的农户保存。
在走马楼吴简的相关内容结束后,可对其他重要六朝简牍展开进一步介绍与讲解。例如,对湖南郴州出土的西晋简牍进行讲解。2003年12月,湖南省郴州市区苏仙桥古井内出土7捆共计600余枚西晋时期的简牍,这也是国内目前唯一大规模出土的西晋简牍[7]。其中主要为官文书,桂阳郡的政府档案。包含郡府文书,桂阳郡各县治所,桂阳郡下辖县乡的行政设置,以及山川河湖动植物种类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