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构建与实践

作者: 袁利萍 胡云楚 许翰

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构建与实践0

摘  要:结合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对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根据材料类专业思政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先构建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具体思政教育目标,再根据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辐射与交融关系,建立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创新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和“校企”合作,建立学生成长成才的评价反馈体系,推进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培养高素质的材料类人才。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人才培养;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77-05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material professionals, taking the course of Pr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Materia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material majo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n the material majors, it first builds the specif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of the course,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ystem of th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radiation and ble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t innovates and enriches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strengthen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students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establishes a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system for students' growth, and promotes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material professionals.

Keywords: material majo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content system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如何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如何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爱国敬业的人才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清晰地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理念[2],即借助专业课、通识课等课程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工作二者的教育教学内容相融合,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让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入耳、入心,发挥育人功效后,又可以更好地反馈回来加强学科的发展。施永清等[3]认为面对国际形势剧烈变化和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工程人才的急需状况,专业课程要协同展开思政教育建设。王朝霞等[4]认为课程思政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时期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年轻人更好地学习、成才。高琼[5]认为工科高校和专业应积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工科教育以持续、稳固、长效的内在动力。

材料类专业课程主要反映事物的自然规律和运行机理,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教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同时,材料类专业建设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使得思政教育不再是纯理论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术语。因此,课程思政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材料类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点,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课程思政建设与当代新材料专业建设不可偏废,二者应当统筹协调,协同增效,将育德与育才紧密结合,实现材料类专业教学的突破[6-7]。因此,如何将工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更好地结合,更有效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是专业课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让教学有“大思政”格局视野,有“新思政”内涵,统筹协调,培养在技术上优秀,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领导力和实践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  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要求,“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根据材料类专业课程的共性、个性特征和教学规律,以及不同专业课程的价值意蕴,进行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设计,先构建材料类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自上而下进行具体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建设是以材料类专业的思政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先建立以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讲授教师为首席的课程思政责任小组,责任小组立足课程的内容和特征,深入梳理和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制定出具体化、体系化的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图1)。然后,讲授教师根据课程和学生的实际“学情”,精心设计每一章节到每一节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每一堂课,“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制定并完成每一堂课的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有限的课堂时间要同时完成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两个教学目标,所以一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不能囊括整门课的思政教学目标,更不能包括所有的专业思政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每一节课的思政教学目标设计不能大而全,要简而精,就是仅仅一个思政元素也行,最重要的是具体而易实施,确保效果显著,达到教学要求。

二  深挖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体系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汇聚多种材料合成与制备方法以及单晶材料、非晶态材料、薄膜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和能源材料等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与技术,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其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这需要教师挖掘、利用、整合、转换其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环节等具体教学环节。但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广、课时紧,必须在有限的课堂完成知识能力目标教学的同时,完成思政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是也不能靠教学时间的倾斜来换取,是依靠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思政有机融入知识能力传授中,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来实现。这就需要讲授教师根据课程的特点特色,秉承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实力为基础,结合实际,按“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的思路,根据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辐射与交融关系(图2),深挖课程知识体系内蕴的思政元素,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图3),让筛选的思政元素与每次课程教学具体知识的有机结合,做到易操作、易实现,高效率,使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化、长期化。

提炼与升华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图3所示,分门别类地设置其课程思政教学主题内容,构建了“科技兴国”“名人轶事”“神奇材料”“创新创业”“校企合作”五大思政体系。每个思政教学体系下再细分相应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里的具体案例再呈现在相关章节知识的教学方案中。如讲授晶体发展时,“我们祖先进行了最早的晶体制备和有关记载:气相生长法制备HgS和NaCl的重结晶。”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讲到“中国现代晶体生长和晶体材料现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空白到享誉国际”是许多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结果。教授水热法制备晶体时,可融入我国科技学家在不懈地努力下,成功生长出高光学质量、大尺寸的KTP晶体,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并返销到美国,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的故事,传递给学生以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严谨治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

比如“校企合作”符合当今新工科发展需求,其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育人资源和环境,能营造学生真实体验、具体实操的学习氛围,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是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深入思考和感悟,企业优秀人物都是从校园走出来的,更能够以榜样的形式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到引领作用。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要符合青年学生的审美情趣,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音像,甚至卡通动画。其内容涉及从书本知识到国家战略、建设、发展等多方面,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到创新创业;从著名的科学家到企业优秀人才,到本专业毕业的优秀学子……内容体系里的思政元素多层面、多维度立体丰富地呈现在青年学生面前,让学生易接受,有共鸣。

三  创新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会因为采取的教学方式不同而效果迥异。所以需要根据课程知识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不断创新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法,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可通过多层次、多途径让课堂更亲和、气氛更活跃,实现高效的“师生互动”,使道理越理越清、价值越阐越明、思想越领悟越深刻。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学的主阵地,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的思政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为主,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与举措。课堂教学需要根据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其教学方案,采用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网络教学相辅助,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采取线上-线下(课堂)-线上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00后大学生是浸润于网络中长大的一代学子,课程思政要结合网络的优势,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网络来提高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将一些具有思想教育元素的微视频、文献、图片和言论等发到线上,吸引学生课前课后浏览学习。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的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在线上与学生网络共享的,先让学生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预习,然后在传统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授,拓展拓深相关知识内容,消化领悟知识精髓,拔高知识能力和思政教育,让专业教授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最后,课下师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等交流沟通,对课堂上遗留的问题,学生感兴趣或困惑的议题展开讨论。师生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思考、领悟、前行,实现教学相长。线上的交流与学习,同时有助于教师加大学生课后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但教师需要理解大学生的新奇思想与独立个性,把握亲近的度,避免引起学生有被窥视的感觉而疏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