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探讨
作者: 颜红 林丽美 吴萍 李顺祥 夏新华摘 要: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载体,深入挖掘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隐性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当代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养,是实现教学育人的关键一环。该文提出将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思想、“守正创新”思想、整体观及道德素养等思政元素作为专业课程的融入点,开展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初步探索,也为其他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参考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课程;中药学专业;思政元素;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193-04
Abstract: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a key part of realizing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Chinese pharmacy postgraduates, integrate the hidden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a way of "enriching things silently",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postgraduat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t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patriotis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heory and practice" thinking,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thinking, holistic view, and moral literacy as the integration point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arries out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master's degree in Chinese medicin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our university"), and also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opin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other universities.
Keywor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stgraduate courses; Major 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随着研究生扩招,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也逐渐提高,相继出台了《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1]等相关政策,除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外,也应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因此在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过程中,课程教育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目前,各高校普遍更看重对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其的价值引导、情怀培养。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课程教育除传授专业知识外,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政治的教育,因此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教育,实现“专业传授”和“价值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本文从立德树人本质出发,结合思政教育理念,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考虑将爱国主义、文化自信、“理论与实践”思想、“守正创新”思想、整体观和道德素养等思政元素作为融入点,开展了湖南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一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校中药学专业于1960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75年招收本科生,1981年建成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得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我校最早招生的专业之一,办学历史悠久。六十余年来,在中药本科生的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人才培养等思政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初具成效。相较于本科生的培养,我校在中药学研究生的思政培养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随着研究生扩招,我校中药学专业研究生规模扩大,其来源具有复杂性。除应届生外,同时有部分社会工作经验者,其年龄跨度大,社会经历不一;并且其集体意识与本科生来比相对淡薄,个人主义更强,组织纪律性相对要差,所以,对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不能套用本科的思政教育模式。目前,我校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思政必修课程仅包括中药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概论两门[3],距离国家要求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需要迎头赶上。除增设思政课程以外,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充分融合,更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实现“专业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培养”的有机统一,加大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实现研究生的特色化培养,是我们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二 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我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中药系统生物学、中药研究前沿与进展、中药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课程,由于其培养目的和方式的不同,相较于本科生通识教育培养,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视野更为聚焦,其专业性、实践性、技能性更强,这往往导致在知识传授过程中着眼于前沿知识、高阶知识的“求真”而忽略对道德素质、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的“求善”“求美”。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深入发挥课程思政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成为必然。
一方面,教师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育主体的课程思政能力,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实现课程思政价值。另一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课程中,不仅丰富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而且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人文情怀、爱国精神等。
三 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入点
(一) 专业知识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4]。因此,如何厚植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
在过往教学过程中,大多强调重点落在科学家的成果对这个学科发展起到的作用,常忽略对这些科学家优秀品格的介绍及家国情怀的传递。因此在讲授每个课程绪论及其学科发展史时,可以穿插讲解名人事迹,通过讲解名人事迹,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于奉献、不畏困难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发扬中医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爱国情怀。在讲授中药系统生物学概述时,以王喜军、文爱东等药学工作者在系统生物学领域里取得的突出成就为切入点,进一步讲授各位前辈工作事迹、生活作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专业认同感等;此外,授课内容紧跟时事政策,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会议强调,到学校层面的学科发展计划,再到人才培养措施,使学生意识到党和国家一直都是重视人才培养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此外,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可通过植入故事传说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以外,在课间也可通过观看相关影视作品,阅读相关党政知识来增强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弘扬爱国主义。
(二) 专业知识与文化自信教育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受西方文化渗透和某些错误思想影响,我校部分学生对中医药存在一定偏见及疑惑,对中医药文化认同度不高,对其发展缺乏自信。因此如何通过课程讲授,提高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并将其转化为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将来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是我们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事情。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中药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相应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前沿技术的分享,精准融合中医特色,让学生看到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青年力量。例如中药系统生物学、中药新药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研究前沿与进展这三门课程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很强,课程内容相对于本科内容更加新,更加能体现中医药事业现在发展的趋势。因此,可以通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研究现代化过程,展现中医药治病救人优势,提高研究生对专业的认同,坚定中医药文化价值,增强其爱国爱党爱社会的信念感。例如,讲授中药研究前沿与进展的药剂部分时,以“三药三方”在新冠感染疫情中所发挥的作用,提炼关于中医药防控特色[6];亦或者讲授争议性较大中药如砒霜,其自古以来就是毒药,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下有了新的药理作用——治疗白血病,此外,通过改变剂型能靶向治疗脑胶质瘤、宫颈癌等。这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自信。
此外,课堂的讲授可以紧跟时事、热点新闻和时政内容,相对于专业知识来说,其更加能吸引到学生的关注。将时政内容作为引子,引导学生积极探讨并分析,从而实现情感的共鸣。例如,在讲专业课程之前,以“此次新冠疫情中医药发挥了什么作用,作为中药专业研究生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为主题开展一次研讨会,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培养学生以民族中医药事业为己任的情怀。
(三) 专业知识与“理论与实践”思想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中医药是在实践中创造的,是由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总结而形成的,具有实践性。因此对于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实践是课程思政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学和思政的融合,有助于学生在加强理论的同时也能提高其实践能力,从而将课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技能。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讲解[7],以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将药学研究作为重点,突出新药制剂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同时增设实验教学,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使学生熟悉中药新药临床前的研究过程。
研究生对知识的把握应该是更上一层楼的,能对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并将重点内容作为延伸,运用到研究方向的领域。因此,除增设相关实验课程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分组讲述书本中的主要版块内容,并结合各板块中重要内容进行整理,例如,在中药系统生物学中化学计量学主要是以模式识别方法为重点,那么以“模式识别方法在科研方面的具体用处”为主题,查找文献进行PPT讲解,深刻体会书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思想。